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14 03:08:44

導語: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量”的增長必然引起“質”的變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園里,我們還是能遺憾地目睹部分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養:生活上,他們不注意細節,虛榮、浪費、抽煙酗酒、厭惡勞動,宿舍衛生令人頭疼,男女交往不得體、不自重自愛,舉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學習上,隨意請假、曠課遲到,考試作弊司空見慣,迷戀網絡,無遠大志向;社會公德方面,公德素質較差,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社會責任感淡薄,公共場所高聲喧嘩,不愛惜公共設施;人際交往方面,不講究信用,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溝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際等等。這些事情雖小,但卻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對教育的沖擊

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個人的專業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具備一技之長成為個人立足社會的首要條件之一。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更多的是強調對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數、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中國教育重要的人才觀,而個人文明素養往往被忽視,尤其視禮儀規范的學習和培養是無關緊要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的轉型期,意識形態多樣化、價值觀念變化劇烈,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體系受到強大的沖擊。正處于人生轉型期的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將正常、高尚的禮儀規范看作是虛偽造作、溜須拍馬的表現,并對此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導致心里錯位與扭曲,出現了道德評價紊亂,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等方面出現大面積滑坡的現象。

(二)對素質教育認識的偏頗

素質教育雖然在我國已經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老師都遲遲不愿意把素質教育落實到位。近年來,當應試教育被社會口誅筆伐的時候,素質教育從一個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撿起,于是,各種各樣的藝術修養培訓班應運而生,美術、聲樂、書法等等,甚至有報道稱某地開辦“淑女培訓班”,期望用各類訓練,將女孩打造成擁有優美姿態,言談得體、打扮高雅、并有藝術素養的淑女。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認識到了個人的行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們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偏頗,過分強調了技能教育,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禮儀修養教育,這就使我們的素質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標而不治本。

(三)傳統的德育方式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過去,學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說教,輕實踐,重形式,輕實效,教育內容抽象、空洞,缺乏較強的針對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按照這種模式來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但這種“單向灌輸”的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對他們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也就很難收到很好教育效果。這種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尤其對今天要求個性發展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更會產生某種“逆反心理”,難以發揮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學禮儀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滲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能考入大學的也都成績優秀,這使他們從小在家庭、學校中受到老師、家長、同學乃至社會的更多關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績優異掩蓋了他們一切有意或無意的失禮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畸形膨脹,導致了他們忽視甚至無視一些基本的文明禮儀。

三、加強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對策

(一)與時俱進,創新大學生文明行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內在規律,以此作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新時期的大學生文明行為素養教育要從理念上引導“學生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轉變為行動上指導、教育、幫助“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把文明行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讓德育工作從空洞的教義中走出,回歸真實。

(二)加強傳統道德文化的引導作用,提高大學生對文明行為素養的認識

只有對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把遵守規范當作自覺自愿的行為,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先賢早就以“禮”來安邦治國、教化四方。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廣泛社會性、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準則、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和生活準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是華夏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將這些傳統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推陳出新,將其內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以此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三)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正確推進素質教育

當前,人們對素質教育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觀念的誤區,如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對立起來,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特長教育”,等同于課外活動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能力等素質,是充分發展和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教育,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教育內部機制,還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有賴于教育觀念的進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會對學生的思想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比如,在校園內張貼令人警醒、發奮學習的字符標語,時刻提醒學生奮發上進;強化高校校訓督導作用,時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樹立強大的理想抱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加強自身精神文明建設,重塑目標理想,加強職業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用學習實踐強化個人社會價值。毫無疑問,良好的校風、學風建設對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個人素養,并以此要求自己,這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

四、結語

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大學生在具備高知識、高技能的同時,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積極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大學生的個人素養是行為的直接導向,所以,加強文明行為素養教育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實踐行為,使學生的行為習慣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

作者:黃潔 單位:商洛學院數學與計算機應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