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生養成教育路徑探討
時間:2022-08-01 11:10:28
導語:農村學生養成教育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在不斷增值的同時,還會終生享受其帶來的紅利。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生最重要的資源,影響著人的未來成長與發展。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表里如一,品質高尚的人,學校只有加強養成教育,強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為學生將來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德育工作又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如何探索提高小學養成教育工作的實效,為學生未來階段奠定基礎呢?本文擬主要論述農村小學養成教育的培養路徑,以請教于方家。
一、注重細節,加強點滴中養成教育的滲透
習慣的養成猶如積滴成潭,要從細節著手,從小事做起,做到潤物細無聲。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思維能力差,認識事物能力不足,這就要求他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說話語氣、從作業完成情況、從上課坐姿、從書寫規范、從基本禮貌、從教室衛生等抓起。孩子眼中無小事,在大人眼中很不起眼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可是天大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從細微處切入,訓練學生的基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端正態度、儀容儀表、衛生習慣等。幫助學生成為尊重別人,保護環境的有心人。如,校園內不大聲喧鬧,見到教師要熱情問好,衣服整潔,助人為樂……看似平常的一件件小事,往往對學生的道德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習慣基礎上的。
二、抓住關鍵期,重視啟蒙時養成教育的效果
關鍵期是養成教育工作的重點,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旦錯過,就難以得到良好的目標。小學生可塑性強,具有強大的學習與模仿能力,在此期間,教師只有為學生設計優質的人生“模具”,才能使學生成長為優秀的人才。同時還要注意到這時期的學生情緒不穩定,性格活躍,自控能力差,興趣廣泛而不持久,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性,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成長歷程。面對這些成長中的問題,教師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耐心、冷靜地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要知道行為是思維的表現,教師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走進學生,接近師生間的距離,再施以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學生自主認識到錯誤,并自愿改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師在教育中遇到問題,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開展工作,積極引導,以鼓勵、贊揚為主旋律,進行卓有成效的正面教育才是成功實施養成教育的關鍵所在。實踐證明,教師態度決定著學生的態度,所謂的后進生、差生并不是學生差,而是教育者的水平差,只要堅持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后進生也會轉化為優等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長為可造之才。因此,養成教育要抓住啟蒙期,要在關鍵期把養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有的放矢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想要把養成教育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學校必須加強低年級的師資配備,選拔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骨干教師擔任低年級教學,堅決不能讓習慣培養輸在起跑線上。必須從學生入學第一天抓起,進行系統規范,嚴格要求,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三、利用“身教”和“鏡子”模式,把握養成教育時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途徑,教師在孩子心中是標尺、是榜樣,是神圣的,所以,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還會刻意地模仿教師的一些行為習慣和舉止,教師應確立這種滲透教育的理念,幫助學生提高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學校一些學生有不良的衛生習慣,亂扔垃圾、紙屑、果皮,走進教室就會發現滿地的垃圾,但其他同學卻已經習以為常,沒人意識這是個不良習慣的問題。盡管會有個別同學主動撿起,但根本扭轉不了整個班級的不良風氣。教師發現后往往也會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批評,但過幾天他們的老毛病又犯了,依然故我,這樣的情況很讓教師頭疼。其實,只要教師從自身做起,平時當我們走進教室發現地上有紙屑,能夠彎下腰隨手撿起,親自扔進垃圾箱,給學生以表率作用。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影響與感化,那些經常犯錯的同學也會意識自己的錯誤,并能夠主動改變。這樣的養成教育是無聲的,是發自心靈的呼喚,往往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促進每個受教育者全面主動發展,促進每個受教育者人格與個性的養成。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我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且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貴在堅持,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師能提高認識,注重方法,常抓不懈,在我們的校園,在我們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文明之花就會常開常艷。
作者:侯劍 胡丹霞 單位:浮梁縣湘湖中心小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學生養成教育論文4篇
- 下一篇: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