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探索
時間:2022-06-12 09:20:14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既是哲學的重要內容,又是當今時代哲學的具體化與提升。文章通過分析哲學課堂上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剖析哲學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內容,認真研究課堂教學方法,踐行生態文明養成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養成教育
高校大學生是中國未來建設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生態行為養成對個人與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是一門求真務實、以人為本的千年智慧之學,研究教材,在哲學課堂上推進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意義重大。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教育的目標分析
馬哲課堂上深入學習與推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結合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與馬哲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理論化、系統化的生態世界觀與生態方法論,加深對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學習系統的生態文明體系、綠色發展新理念,全局觀、系統觀。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教學內容剖析
通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材,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等主要內容的學習中都可以嵌入生態文明教育,使其形成一個完事的學習整體。首先重點講述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在美麗的自然生態中感受其物質性,感受人類是生態系統重要的一部分,以意識為主觀映象了解物質世界,并引導出我們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通過實踐中的主客體作用實現限定中的超越,并了解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結合。在生態的聯系與發展環節與規律解讀中,引導學生領悟治國理政生態建設相關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思想生動地講述了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回顧過去我們曾在生態系統生態紅線的邊緣,不可持續地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面對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社會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的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近年來國家努力發展林業,實現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重大生態戰略性轉折,在天然林資源保護、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林區就業多元化、森工企業改革和林區民生發展等多方面了得了重大成就,順應規律、規避矛盾方能持久和諧發展。在生態教養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哲學認識,全面認識我國生態文明體制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回歸,讓大學生深入思考為了生態我們可以做什么,哪些做法是理性的,應該如何去做,進一步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探索個人實踐的力量。從理性出發、感受認識生態的美,科學努力營造生態美,大學生們將在馬哲課堂上開展個人價值的追問,我們每天都將與生態發生直接聯系,保護生態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亦是個體的自我實現與全面發展,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踐行。人的自然關系與人與人的關系相互制約,自然往好的方面更新,社會更會有序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教育教學方法探討
提升學生的素養,從了解學生現狀出發,設計合理教學方法,通過校園調研與訪談,我們了解到學生對生態建設知識了解少、生態道德意識存在但踐行意識弱、生態消費缺位。因此課堂分理論與實踐展開教學,在理論教學中采用講授法學習哲學原理與我國生態體制相關內容、以談話法引導學生運用生態知識并形成班級分享,以討論法集思廣益,拓寬思路,以案例教學法聚焦生態優化個案,理清思路。同時課堂從學校整體層面出發設計了實踐教學,以演示法、實習作業法等讓學生體驗生態,人人都做生態的主人,人人參與,形成生態教學效應。
四、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實踐課堂強化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養成
生態素養的形成知于心踐于行,課堂從學生心理需要出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養成實踐教育。首先,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自主組隊,選擇興趣點,依托家鄉家園特色,利用假期開展社會實踐,開展我的美麗家園、工業污染調研、環保實習隊、回收利用方式設計、綠色培育計劃等實踐活動,學生親手為環保貢獻一份力,一學年累計收到學生調研論文與心得三十多篇。其次利用校園基地、校園專業特色與地方生態資源,以輔導員為推手開展生態戶外生態教育,如益陽地區羞山水質與面業關系探究、安化自然與黑茶文化研究、桃江竹海與竹產業調研、羅溪瀑布與周圍藥學植被采摘標本制作實踐,白鹿寺與市民心理服務調研、資江保護與三國文化溯源、環梓山湖房產發展探究、梅山及其文化與當地名人歷史探趣、奧匹公園與益陽體育特色研究……本次實踐教育得到了學校各層面的高度配合,學生們訪名地、尋大師,在生態保護中感受了生態與發展的聯系,通過交流體驗受益良多,綜合素質與鄉土情懷提升。最后總結一年來學生的生態實踐活動,在教學班級內評選地區形象大使,以歡迎到我家來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展,增進同學友誼的同時,加強學生課堂的應用能力,將課堂效應拉到最大。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更高級形態,必然替代以索取和破壞自然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這是時展的必然。大學生應有生態情懷,高校更應科學課堂設計,讓學生理性生態學習、發展自我、和諧自我、服務社會。
作者:劉梨梨 單位: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計算機教育改革與人文主義的關聯性
- 下一篇:新生班級管理養成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