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

時間:2022-01-14 09:19:55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

摘要:民族音樂是各民族悠久文化的代表和結晶,是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所共享和尊崇。許多民族音樂因其突出的文化價值和瀕臨消失的危境,已被列為國家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保護和傳承。幼兒的特點和民族音樂的特性,使得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具有重要價值。幼兒園可通過精選項目、寓教于樂、教師提升、資源開發等策略,提升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傳承的效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音樂;幼兒教育;幼兒園;傳承策略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音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以下簡稱“非遺”)是以“技藝”形式,通過“人”為載體進行傳承的“活態”文化遺產,它無法直接感知,需要用心靈和情感進行體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定義為“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非遺”具有“人”性、非物質性、地域性、多樣性與脆弱性等特點;包含口頭傳說、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節慶、傳統手工藝、文化場所等多種形式,民族音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具有重要價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保留民族特色、延續民族情感的基本途徑之一。”[2]民族音樂是指扎根于民族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具有該民族音樂形態特征的傳統音樂。[3]民族音樂是各民族所自有的,具有民族性、獨特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同時,民族音樂又為世界人民所共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繁榮民族文化、促進人類音樂的多樣性、豐富性具有重要價值。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民族音樂,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瑰寶,它們之中有許多因其突出的文化價值和面臨日趨消亡的危境,已被列為國家或地方“非遺”項目,如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民歌長調、昆曲、山東梆子、潮州音樂、泉州南音等。

二、作為“非遺”的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傳承的價值

(一)民族音樂自身傳承的需要

我國許多民族在自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民族音樂就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是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許多民族音樂已成為“非遺”項目。“非遺”是人與文化的統一,沒有“人”的傳承就沒有“文化”的存在,培養“傳承者”是保護和發展成為“非遺”項目的民族音樂最重要的、唯一的途徑。通過“傳承者”的培養,既可避免民族音樂因后繼乏人而導致的消弱、甚或消亡,又可在使民族音樂通過與“人”的多元、持續“對話”得以改善、創新和發展,煥發民族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力。民族音樂的傳承分為:正式方式和非正式方式。正式方式是指通過政府或民間的專業機構或團體組織的教育和培訓,如學校、政府專門機構和民間專業團體等;非正式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口口相傳、環境熏陶漬染等進行的傳承。所以,傳承者的培養也可以通過正式和非正式兩種方式進行。任何文化的傳承都是從個體生命誕生之日開始的,只有通過個體從小與自己民族文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廣泛接觸和長期熏陶,才能將文化融入個體自身生命之中,成為個體生活的一部分,使“個體”成為“文化的人”、“社會的人”,“文化”也成為“人”的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自身的生命價值并得以創新和發展。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承必然也要從小開始,一方面喜愛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另一方面民族多樣性和多元文化主義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幼兒教育承載著民族的希望,是培養“非遺”熱愛者、傳承者的啟蒙階段,在幼兒教育中傳承作為“非遺”的民族音樂,可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發展播下希望的種子。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可通過多種方式靈活進行,既可納入幼兒園課程中實施正式教育,又可通過幼兒日常生活進行非正式教育。

(二)幼兒教育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

民族音樂傳承的最有效、最直觀的方式就是教育,將民族音樂納入幼兒園教育內容當中,對民族音樂的傳播有重要意義。[5]幼兒從小接觸、了解民族音樂,可播下喜愛和傳承民族音樂的“種子”,為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群眾基礎。幼兒園有符合民族音樂傳承需要的“教師”、“課程”和“環境”。幼兒園有專業的教師,教師可為幼兒篩選符合幼兒學習特點和經驗的民族音樂,還可以邀請“非遺”的傳承人作為教師進入課堂,并用適宜的方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豐富他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經驗,萌發對民族音樂的情感,為民族音樂傳承培養愛好者和潛在繼承人。幼兒園課程是圍繞一定目的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各種活動以及幼兒獲得各種有益經驗的過程,把適宜的民族音樂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可使幼兒有計劃、有組織的接受教育,在幼兒與同伴、教師、“非遺”傳承者、民族音樂的相互作用中獲取有益經驗,可不斷提升幼兒感受、欣賞、認知和表現民族音樂的水平。幼兒園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和“第三位教師”,在幼兒園環境中吸納民族音樂的元素,營造民族音樂教育的氛圍,可使幼兒自覺或不自覺的受到熏陶漬染,獲取相關經驗。民族音樂傳承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繼承并把它傳下去。由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音樂受到擠壓,許多民族音樂難登大雅之堂,很多民族樂器處于消失的邊緣,當下我國民族音樂迫切需要傳承。培養繼承者是讓民族音樂傳承下去關鍵的因素,如果沒有繼承者,那么民族音樂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消失。在幼兒教育中吸納民族音樂的內容,是在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培養未來的潛在繼承人,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做好準備。民族音樂傳承另一個重要價值在于保持優秀文化的新鮮活力,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的過程,幼兒與幼兒園教師可采用多種形式、途徑進行創新,使民族音樂能夠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幼兒教育的特點,時刻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兒童從小接觸民族音樂,可形成喜愛、保護、傳承民族音樂的習慣,并影響他們自己一生,還會通過他們影響周邊的家長、朋友和同伴。幼兒自身學習的特點和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們成為傳承民族音樂最適合的群體,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幼兒園可與家庭、社會一起共筑“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教育渠道,共同傳承和創造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續發展的美好局面。”[6]

(三)民族音樂能培養幼兒民族認同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幼兒教育不能拘泥于狹窄的范圍去選取內容,“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民族音樂是幼兒自身民族的“根”,其他民族的音樂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它們來自于幼兒周圍的環境和生活,可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幼兒能夠學習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增進對其他民族、區域的風土人情的了解,擴展自身的經驗和眼界。民族音樂中蘊涵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幼兒可以感知和體驗這個民族精神的力量和情感。學習民族音樂,還可以對幼兒進行藝術熏陶,提升幼兒的藝術修養,提高幼兒感受、欣賞和表現藝術作品的能力。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情感體驗和行為表現為主,形式靈活多樣,便于幼兒操作和表現,符合幼兒學習特點和天性需求。在民族音樂活動中,幼兒能夠全身心投入,注意力、記憶力、感知力都能得到發展,并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樂。藝術充滿想象和創造成分,在民族音樂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可得到鍛煉和發展。民族音樂活動還能為幼兒提供相互對話、交往的機會,讓幼兒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能夠為幼兒樂觀、開朗性格的形成創造機會,養成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還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承。

三、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傳承的策略

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將民族音樂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實施以民族音樂教育為主題的幼兒教育活動,促進幼兒發展和民族音樂的傳承,幼兒園需要進行系統考量和規劃。

(一)精選適宜幼兒的民族音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既要考慮作為“非遺”項目的民族音樂的傳承問題,更要考慮幼兒的健康發展問題。教育的目的始終指向人,幼兒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幼兒,民族音樂的傳承也要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學習特點和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音樂傳承和幼兒發展的共同價值。民族音樂眾多,每種音樂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但許多民族音樂由于內容過難、形式復雜、遠離幼兒生活、不符合幼兒需要等問題并不適合幼兒學習,不能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首先要對浩繁的民族音樂進行篩選,要選取幼兒能夠理解的、形式簡單、便于多種形式表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的作品;然后對這些作品分類整理,分析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項目表,作為可選擇的課程資源;最后,通過與幼兒的協商、對話了解他們對不同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經驗基礎,從已列出的不同年齡段的項目表中選取幼兒感興趣、符合幼兒經驗的民族音樂進入課程。

(二)關注幼兒的學習特點,多提供感受和表現機會

幼兒以感知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的知識和內容必須還原為兒童的經驗。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直接經驗是人生最基本的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的。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幼兒無法僅僅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獲得。對于民族音樂外在形式、語言和內在價值的掌握,都需要通過幼兒對民族音樂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不僅要選擇適合幼兒直接經驗的項目,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進行組織,盡可能調動各種資源,讓幼兒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去感知民族音樂的美;要營造真實的音樂氛圍讓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親身感受去反思、領悟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要調動幼兒的表演欲望,盡可能多的為幼兒提供表現民族音樂的機會,通過幼兒對民族音樂的“實際操作”,深刻感受、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掌握簡單的技藝、熟悉表演的流程和規則,培養對民族音樂的自豪感、熱情,為培養民族音樂的欣賞者和傳承者奠定基礎。

(三)通過游戲活動實施教育,實現寓教于樂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方式,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教育活動,幼兒教育“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要把游戲作為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將教學與游戲密切結合,做到教學活動游戲化,實現民族音樂教育活動的“寓教于樂”,讓幼兒對民族音樂產生愉快體驗和積極情感。因為,幼兒教育“最要緊的是,要特別當心不要讓兒童在還不能熱愛學習的時候就厭惡學習,以致在兒童時代過去以后,還對初次嘗過的苦艾心有余悸。”所以,我們“要使最初的教育成為一種娛樂”。[7][p.14]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重要的不是掌握表演的技巧和歌詞、動作,而是培養幼兒對民族音樂的欣賞、熱愛和自豪感,陶冶幼兒藝術情操和審美品性,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廣播“種子”,培養民族音樂的潛在“傳承者”。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養和歌詞、動作的教學作為民族音樂的教育形式,否則,就會扼殺幼兒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更不可能產生自豪感和傳承的意識。所以,幼兒園應為民族音樂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環境,讓幼兒利用豐富資源進行各種形式的民族音樂游戲活動,使幼兒在愉快的體驗中獲得民族音樂的技藝、知識和文化體驗。

(四)提升幼兒園教師民族音樂素養,提升教育質量

教師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幼兒園教師隊伍及其質量決定著幼兒教育的質量。[8][p.132]有好的教師,教育活動設計不完善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反之,沒有好的教師,再好的課程或活動設計,其效果也無法實現。在幼兒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需要加強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培養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不僅是民族音樂的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民族音樂的情感和體悟。提升幼兒園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才能更好地推動民族音樂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幼兒園民族音樂活動教師的培養,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是指幼兒園相關教師可以外出參加專業機構、民間團體的培訓,或者當面向民族音樂的“非遺”傳承者學習;“請進來”是指幼兒園也可以把專業人員或民族音樂的“非遺”傳承者請到活動現場,作為專家資源推動民族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

(五)開發民族音樂教育素材,豐富幼兒民族音樂教育資源

教師設計、實施教育活動,需要掌握豐富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越豐富就越有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作為“非遺”的民族音樂,許多都是通過“口口相傳”方式傳承,缺少可參照的文字、影像和實物資源,教師組織相關活動需要很費力才能收集到資料。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機構應盡最大可能建立“非遺”項目的資料庫或博物館,一方面是為保護和傳承“非遺”作為物質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對民族進行“非遺”教育,普及民族“非遺”保護意識的積極舉措。同時,幼兒園也要有課程資源開發和建設的意識,將開展民族音樂活動過程中收集到各種資源和活動開展過程的各種課程文本、活動記錄、活動照片、錄像、幼兒作品予以整理,建立民族音樂教育活動課程資源庫,并積極開發幼兒民族音樂教育材料,豐富幼兒民族音樂教育資源,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揚、為幼兒民族音樂教育提供物質基礎。總之,民族音樂是各民族悠久文化的結晶和代表,隱含著重要的民族文化“基因”,傳承“民族音樂”是保存民族特色、增進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育中傳承作為“非遺”項目的民族音樂,對于培育民族音樂的欣賞者、熱愛者和潛在傳承者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對于培養幼兒藝術鑒賞能力、藝術素養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也具有積極價值。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應形成合力,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為幼兒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臨安,馬龍.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策略[Z].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人類遺產對文明進步的啟示”考古分論壇論文集:133-138.

[2]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羌族民歌的校園傳承研究”課題組.“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民族音樂”四川省開題會議綜述[J].中國音樂教育,2014(2).

[3]張雙娜.論新疆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06).

[4]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中國音樂,2004(04).

[5]方娟.少數民族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傳承——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中心幼兒園個案解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0:15.

[6]安紅,.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開發探究[J].時代教育,2013(09).

[7]任鐘印.昆體良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張晗等.當代中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困境與抉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李悠 張晗 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