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中學教師招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04:53:00

導語:職業中學教師招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中學教師招生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聚焦浙江省某一職業中學的三位教師的招生經歷及他們在招生中感受到的真實體驗,從職校教師承受的招生壓力中反映了當前職校招生的真實環境,希望由此給廣大職教工作者帶來新的思考。

【摘要題】中等職教

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從1999年開始,全國各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開始出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其中最嚴重的一年比上一年減少60多萬人。在市場機制主導下的中職招生工作難度逐年加大,加之中專、技校等招生大戰愈演愈烈,招生難、難招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從2002年開始,全國職校招生出現了回暖,尤其是浙江省的職校招生數比上一年增加了3.8萬人,增幅達21%,居全國之首。職校招生的可喜變化,是否說明職校招生在經過幾年的低谷之后終于峰回路轉,走出了困境?影響和制約職校發展的首要問題——招生是否已得到了解決?為此,我決定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浙江省某職校(Z中學)的三位教師進行訪談,希望通過聚焦他們的招生經歷,感受他們的招生體驗,再現當前職校招生的真實環境。

Z校是一所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區的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近兩年,該校在市政府的協助下,投資數千萬擴建校區,大力改造辦學環境,努力擴大招生規模,是一個集職業學校和綜合高中兩種模式于一體的大型職業學校,辦學規模逐年擴大,在校生數量逐年增多,正處于辦學上升時期。2003年計劃招生總數1500人,為了完成計劃招生人數,學校成立了招生辦公室,并制定了招生政策,將招生指標下達給每一位教師。招生,已成為該校所有教師的必修課。

我所選取的訪談對象:王老師,男,招生小組組長;朱老師,男,招生小組組長;賈老師,女,招生辦成員。他們是Z校招生工作完成得較好的老師,他們的生源主要來自外部地區,本地的招生指標都未完成。由于他們發自內心地把學校的招生工作看作關系學校存亡和發展的根本,是自己應盡的職責,所以全力而為。他們在招生過程中的種種遭遇,正是當前招生環境的縮影,值得關注,發人深思。

艱辛——一年更比一年多

我所訪談的三位教師眾口一詞的說法是“招生真是一年比一年難了”。盡管是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是一個有著數十年辦學歷史的老牌公立學校,并且有較優越的辦學條件和地理位置,但三位教師都真切地體會到了招生的艱難。特別是在本地區招生的難度,更是超乎他們的想像。下面是幾位老師在招生中遭遇到的情形。

朱老師:職高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許多學生和家長寧可花幾萬塊錢去讀普高,也不愿意讀職高。許多家長認為讀職校很差,很丟臉,有些學生雖成績很差也還是喜歡讀普高。有個女同學已在我們的工作下,交了錢決定讀職高了,沒想到第二天同學聚在一起,都說她“你成績又不差,怎么會去讀職高呢?”她心里很不高興,父母聽了也為孩子的前途感到擔心了。

賈老師:我們到初中去招生,學生看見我們就像避瘟神一樣,他們好像和我們說話都低了幾個等級似的,我們學校在那邊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差,而是很差很差……。有些時候真的想都想不到,開始我以為一個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應該是講得響的,沒想到他們會有這樣的認識。

賈老師:那些天感覺真的可怕,一開始的印象真是大差了。當地教育局有規定,只有當地三所學校可以進去宣傳,其他學校都不可以進去。我們請班主任吃飯,但請他們的人實在太多,竟把我們給忘了。當時只拿到一個名單,連家庭地址也不給,我們只好通過去年在讀的幾個當地學生,還有我們組的一位老師的關系,找到初三班里幾位學生,讓他們寫了一些地址,我們就到這些人家里挨家挨戶去做工作。一開始都不來,等分數出來后我們馬上又去,讓他們叫家長到我們學校去看看,家長沒來,第二天晚上,我們又到這幾戶人家做工作,直到第三個晚上,有點讓我們說動心了,有三個家長過來看了學校,最后都報了名。我們招來的7個學生都是這樣一趟一趟地跑,做好幾回工作才招來的。

職業學校招生難就難在聲譽太差,而聲譽差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社會大環境下各職校自身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重身份、輕技術”的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一直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生產技藝被依靠剝削他人勞動生活的貴族階級視為“奇技淫巧”而不屑。到了現代,教育在社會中起的是“篩選器”的作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決定將來處于不同的社會階層。盡管初、中等專業技術工人是任何社會生產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在一個科層制的社會里,由于他們的勞動性質、收入水平以及職業聲望低下,導致以培養技術工人為目標的職業學校的地位也必然低下,這種傳統觀念在現代社會表現為“重學歷、輕技術”。因此,招生教師在招生中體會到職業學校明顯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輕視和不屑。

其次,職校自身的原因也在不斷加劇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朱老師:我在本地招生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競爭學校之間說反話,傳流言,說Z校管理怎么怎么差,就要被賣掉了,辦不下去了,什么話都有。因為農村學校要和城里學校競爭的惟一辦法就是不正當競爭,地理優勢我們好一些,他沒辦法只有把你貶掉。

賈老師:如在L鎮流傳的一句口頭禪是:一中出狀元,Z中出流氓。這樣的話流傳只因為那一帶是S中的招生勢力范圍,所以那邊的學生到我們學校來就讀的很少很少,那邊的招生工作就特別難做。

由于職業學校數量多,各校招生規模又不斷加大,加之普高也在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近幾年已出現計劃招生數多于畢業生數的情況。為了增加本校的招生數量,各職校不斷加大招生宣傳力度,然而卻在宣傳的過程中逐步偏離了正軌,拼命抬高自己,詆毀其他職校,導致許多不真實的話在社會上流轉,無形中造成職校的整體聲譽下滑。三位老師就感到在各種各樣的流言下,身心俱疲,深受其害。一方面,職校間的反宣傳在損害各自的聲譽;另一方面,職校不斷降低生源要求,徹底放棄分數線,對學生來者不拒,造成的結果是,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層次迅速下降,管理難度加大,一些極差生進入社會后成為職校的反面教材,使學校聲譽雪上加霜。

沉重——不得不承載之重

職校教師承受的招生壓力越來越大,已成為教學之外最主要的壓力源。

“有源則興,無源則衰”,生源數量已成為職校辦學成績的重要標志。Z校的招生規模每年上一個臺階,計劃招生數從2000年的1000人增加到2003年的1500人,分配給教師的招生指標也越來越多,獎懲措施越來越嚴格,招生完成情況已成為考核教師工作能力、業績的重要指標。招生完成不了,教學再好也要扣獎金,先進也免談。然而,現在的招生又如此艱難,職校間的競爭如此殘酷,職校教師已不得不通過“走村”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到每個畢業生家里挨家挨戶做工作。招生錄取通知書滿天飛的招生方式在這里已經過時了,根本行不通了,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自毀聲譽,因此“走村”這種勞心勞力的方式已在近兩年不知不覺地流行開來,這對于淡泊于社會交往的許多教師而言,實在是勉為其難。

賈老師:我們到學生家里,家長大多還客氣,但有的家長態度不太好,好像要躲避你,我們到他家去,他就躲到外面去聊天。我們要么拉住家里其他人講,要么跟著他,他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真的是和要飯的人一樣,也和做保險的人差不多,做保險的跑到我家里來,我不想買的時候,很反感,他還拉住我說個不停。我現在感覺自己就和他們一樣。

王老師:招生那幾天,壓力真的很大很大,跑了那么多地方,學生家一戶戶地跑,要么被其他學校招走了,要么得不到明確答復,每天飯都吃不下,晚上覺也睡不著。心情也很差,體力上的付出還是次要的,關鍵是心累。一直到學生落實下來以后才能松一口氣。

朱老師:我在本地跑了四個村,四五十戶人家,那段時間星期六、星期天還有晚上都下去“走村”,片區的任務還是沒完成。中考后就回老家去招,白天跑學校,晚上就到附近的村里去找學生和家長面談,為了招生我摩托車起碼開掉一千多公里。

為了增加學生數量,學校要求教師在完成本片區的任務外,必須到外縣市去尋找生源。許多教師不得不托熟人、找關系,想盡一切辦法到外地招生。這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身心負擔,也加重了經濟負擔,因為在學生沒落實以前或者勞而無獲,所有的費用都得自己承擔。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在不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的前提下去招生,只能利用休息日或調課等方法出去。職校教師就是在這重重壓力下,憑著對學校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忍辱負重,不辭辛勞地做著招生工作。

無奈——變相競爭結惡果

面對嚴峻的招生環境,面對“蛋糕”的日漸縮小,招生大戰愈演愈烈,為了爭奪生源,給初中老師吃回扣已成為職校招生必要的手段。而職校的回扣數額就成為調動初中老師招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Z校今年由于在搞基建,也出于自信,一廂情愿地認為作為該市頂級的職業學校,本地招生問題不會太大,給初中的回扣定得很少,是各職校最低的。然而教師招生遇到的實際情況卻是:

王老師:哪里給的錢多,初三班主任就幫哪里講話。有一個班主任一聽我們學校的返回費這么少,就明確表態你們學校我沒法幫忙。他一方面威脅學生如果敢報我們學校就不讓其參加中考,不發畢業證書,另一方面一趟趟跑到學生家里做思想工作,說我們學校怎么怎么差,一定要學生到S中去讀。

賈老師:很多家長對各個職校的情況根本不了解,很多時候還是相信初三班主任。一次有幾個學生已到我們學校來看過,很滿意,我中午過去收錢的時候,家長已把錢交給班主任去讀S中了。我問他你不是很滿意嗎?怎么這么快就變了?家長說班主任電話打來讓去S中讀,他們就把錢交掉了。所以說,班主任一句話,我們的工作全部白做了。

其實一些初三班主任對職校并不了解,也根本不管學生的個人興趣和特長愛好,推薦學校好壞的標準,就是看給不給回扣,回扣給得多還是少,更有甚者為了賺取回扣做出有辱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職校面對惡劣的競爭環境,往往只有加大回扣數目,以期初中教師為自己說話。Z中想走出回扣怪圈,以自己的形象取勝,本意是對的,然而在實際中卻是增加了教師招生的難度,減少了招生數量,2003年大多數教師都未能完成本地招生指標,新生入學人數不到1400人,未完成招生計劃。

欣慰——勞有所獲

令三位老師感到欣慰的是,盡管在本地的招生進行得又苦又累,效果也不理想,但在外地的招生卻完成得十分順利,招生數遠遠超出招生要求,從而彌補了片區招生不足的缺憾,而且也都沒遭冷遇、受閑氣。他們在外地招生的感受與在本地的感受完全不同。

朱老師:在外地說我們學校差的還沒有,關鍵是時間問題。現在招生的人很多,我下去的兩個學校就有幾十個學校擺開招生陣,那幾天我真是分身乏術,忙得不得了。那幾天收費時間你不去收,過一天就被人家搶走了。

朱老師:到外地招生,第一步就是要走得進,進去以后就要在中考前發宣傳資料,讓學生知道有這么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班里有一個鐵了心來讀的,他給你宣傳,一哄就有一大群。

賈老師:到外地招生很累,路又遠,每個地方又得跑好幾趟才落實得下來,那些日子天天坐車,天氣又熱,休息也不好。關鍵是效果不錯,有收獲,我覺得自己運氣還好。

王老師:招生難易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很有關系。如Y市是五金之鄉,那么機械專業在那里就很好招生,S市經濟發達,工作容易安排,在那里也好招。相對而言,我們這兒經濟落后一些,學生工作安置不理想,招生就較難。

賈老師和王老師主要是通過某位要來讀書的學生家長的介紹,在這位家長的牽頭下,將親戚朋友鄰居的孩子介紹過來,效果非常不錯。招生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就在這失落、收獲中起起落落,令人回味,更令人思索。

反思——管理是招生之源

當Z校把生源作為決定學校生存、發展規模、辦學效益等的校心問題,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時,卻過于注重數量的擴張而忽略了質量管理。朱老師在招生的艱難和勞累中已深深地體會到了管理的價值。

朱老師:引起招生難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是管理問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管理。下去宣傳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學校管理好不好,是怎么管的。學生在學校讀書,不會出事、不會打架、不會跑出去交壞朋友,人安全最重要。職校的管理應該講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跟上,現在把招生變成第一要素,管理成第二要素了。其實招生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管理不好,招生就不好,管理得好,招生也容易。我覺得管理應該搞點特色,像S中的管理就比較厲害,他們抓了學生的禮貌行為,你讀書讀不起沒關系,要你講禮貌。學校里有學生站崗,看到人就鞠躬問好,你有事給你帶路。這么一點就不得了,家長都很滿意。“我的孩子我管不牢,你幫我管起來,變得這么有禮貌啦”。我們學校也應該搞點特色,讓學生學點什么東西,并且要讓家長感覺到我的孩子在你的學校的確學到東西了,這一點很重要。

管理是任何學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朱老師所認識的管理還僅僅停留在把學生管好、不出事、保證安全、迎合家長等最膚淺的管理層面上,至于更深層次的管理他認為那是校長應去思考、去探究的問題。

內涵質量問題已成為目前中等職教滑坡,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表面上看到的是中等職教招生難,深層意義上是由于中等職教在數量擴張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規格質量、教師教學質量、課程開發、專業設置等全方位的學校質量管理。普高在擴招,民辦學校在創建,職校自身規模在擴大,而學生總數卻在萎縮,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職校要立足,要做大做強,關鍵已絕非抓好招生這一表面功夫這么簡單,最重要的是修煉好內功,盡快走上“以市場為導向、以規模定地位、以質量求突破、以效益促發展”的良性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裴朝陽.中等職教的歸宿:從數量擴張到內涵提高[J].教育與職業,2001,(9).

[2]朱孝平.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中的非理性現象分析[J].職教論壇,2002,(4).

[3]唐海晶.關于改善職業教育“招生難”狀況的對策性思考[J].教育科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