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3 05:54:00
導語: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地方經濟與傳統觀念、政府投入不足與政策導向、專業設置與農民收入多元化、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教育成本與就業等深層次問題。農村職業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和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突出實踐性教學,體現職業性和技能性,建立培訓機制,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整合農村職教資源,城鄉與校企聯合辦學,做好高中與中職、中職與高職、招生與就業三個銜接等。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國家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國務院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科教興國和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嚴重滯后,直接影響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如何落實《決定》的精神,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已成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滯后的現狀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1996年達到高峰,此后十年來一直處于滑坡狀態,全國縣鎮農村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入中職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雖有所上升,但與升入高中的增長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且部分畢業生又通過考試進入普通高校。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萎縮,農村職業教育形勢開始走下坡路,出現急速下滑,1996年農村地區職業高中招生人數29萬,2000年下降到21萬,從200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的占7.59%,小學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專及以上的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義務教育實行的20年后,農民子女教育程度還達不到義務教育的年限。從安徽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來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四大難點,即招生難、辦學難,農學類畢業生就業難和農村干部科技培訓開展難[2]。
從農村學生受教育年限來看,不同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較大的差別,江蘇、浙江為7.45年,湖南為7.4年,甘肅為6.9年,貴州為6年。這與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較大差距,說明農村職業教育在我國還比較落后。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現象更為嚴重。以安徽省為例,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職業高中農林類專業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數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農林中專只完成招生計劃的20.9%,其中個別學校只招到10多個人[3]。
從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情況來看,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到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僅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則高達76.4%[4]。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較文化素質更差,在抽樣調查的46076個勞動力中,接受實用技術和一技之長的培訓人數僅占總數的16.4%,而無一技之長或缺乏實用技術的人數高達83.6%,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2%,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只占5.2%[5]。根據國家統計局對6.7萬戶農民跟蹤調查,總的結果是受教育多的收入高于受教育低的,文盲戶、小學文化程度戶、初中文化程度戶、高中文化程度戶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戶年人均收入分別為442.8元,529.4元,616.3元,639.8元,740.9元[3]。從江漢平原五縣市的考察情況看,非農活動從事者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文盲年收入只有1685元,而小學文化程度的要高出800余元,高初中又比小學文化的高出1100元,中專比高初中的高出2300元,大專則高出中專近1倍,達到13023元[6]。這一統計與J市農民調查統計一致,底層農民工月收入一般在500元以下,這些人普遍文化素質低,小學文化及以下占到43%,自身素質差,多為靠純體力掙錢[7]。因此,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科技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必由之路,對于農民子女來說,職業技能培養與提高更為重要。
1.地方經濟與傳統觀念因素
職業教育的發展依靠地區經濟的支撐,在一定意義上,地區經濟狀況是職業教育的晴雨表,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對農村職業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形勢較好,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情況較差,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最差,這從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限就可看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生產力水平的多層次,制約著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八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農民子女上不起學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接近1∶3,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另一方面農副產品價格低廉,純農業收入僅能滿足基本生活的需要,農民難以承受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消費。
傳統觀念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表現之一是“重普教輕職教”。地方政府重普教輕職教,對職業教育投入少,致使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差,招生困難,留不住人才,甚至有的到了名存實亡地步。表現之二是農民的身份地位。從戶籍管理來看,農村戶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身份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近期浙江省全部取消農業戶口,實現農民從身份概念向職業概念的轉變,是人口管理制度的全新變化,為全國各省區實現農民身份的轉變開了一個好頭。
2.政府投入不足與政策導向因素
經費不足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不夠重視,經費投入比例很小,如農村職業教育落后的貴州省,大部分地州縣因經費緊張僅能滿足人頭費[8]。在目前條件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在許多地方,一旦財政吃緊,農村職業教育首先成為犧牲品。從1998~2000年國家預算內教育經費分配結構中,高等教育、普通高中和小學教育階段所占比例均在21%~33%之間,而對職業中學的投入比例只達到3%左右,技工學校最高只達到0.6%,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農村職業教育因經費不足、設備簡陋、生源銳減,直接導致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萎縮。如果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農村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就只能是一種空想。
教育政策導向直接影響農村職業教育,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一是本科擴招,二是高職高專發展過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城鄉差別的拉大和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認識上偏見,以及擇業觀念變化,致使本來條件較差的農村職業中學出現萎縮。三是高校擴招對就業產生極大的壓力,使人才市場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四是普通高中升溫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沖擊很大,因而有的縣將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合并,形成一塊牌子,甚至有的縣將職業學校改為普通高中[3],這些因素成為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3.專業設置與農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因素
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農業科技人才、農村管理人才、農村經貿人才等等。這些人才培養除高職教育外,主要依靠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關鍵在于農村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但從農村職業學校開設專業來看,一是專業設置單一,涉農專業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專業設置不靈活,難以適應農村經濟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專業設置不能適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需要,如市場營銷、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以及城市建設發展急需的專業或培訓項目較少。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呈多元化趨勢。從浙江省2003年農村居民收入比例來看,人均純收入的48.1%來自工資收入,44.1%來自牧漁業收入,當然還有一些新型的財產性收入和工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的收入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農民經營收入中,傳統的農業收入僅占32.3%。這說明農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9]。農業與非農產業收入差距,從1990年的3.93倍擴大到2000年的5.29倍。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和趨勢,也必然影響農民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
4.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因素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地方政府投入不足,農村職業中學普遍存在著資源短缺,條件差,教學設施不齊全,以及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陳舊,實驗條件趕不上去,不適應教學實踐課的需要,加之教師隊伍和教學管理趕不上去,導致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素質較差,動手能力低下,適應市場能力弱等現象。歸納起來,一是實驗設備條件不足,老舊的實驗設備不能得到及時更換,不能適應專業技能培訓需要;二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差異較大;三是教師待遇差,留不住人才。
職業教育的定位在于職業性與技能性,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辦學形式上應該是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在校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和勞動力轉移,并以勞動力轉移技能性人才為主要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農村、農業方面。然而農村職業中學定位不夠準確,辦學形式單一。辦學以專業為主,不注意對農村青年進行短期培訓。沒有把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極大地限制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
5.教育成本與就業因素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成本偏高與就業率低的矛盾。從教育成本來看,農村職業學校的學費一般在1800元/學年左右,加之食宿、生活費,三年學習成本生均在15000元以上。如果按2003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2600元計算,三年的收入接近8000,而這只是一個學生三年消費的一半,而對于年學費4000元以上的高職或大學來說,許多農村家庭是難以承受的。從農民收入情況來看,1997年到2003年這7年間,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4%。但同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8%,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比過去有所擴大。與此同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逐年提高,其幅度遠大于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致使他們教育支出的愿望降低。
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工作選擇面窄,沒有吸引力是導致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農民花錢讓孩子學習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工作和職業,以求獲得較高的貨幣回報,但目前廣大農村職校畢業生由于多種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孩子對上職業中學不感興趣。
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從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的因素入手,認真抓好中央農村政策和職業教育政策的落實,下大力氣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增加農村收入,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偉大工程,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狀況,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出路所在。
1.堅持以人為本,實現農村職教發展指導思想的創新
我國有八億農民,占我國人力資源的絕大多數。傳統思想往往重視農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經濟發展指標的軟指標,沒有把職業教育納入農村整體發展規劃,這樣就必然形成勞動者素質偏低,難以實現農村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近年來,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模式和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充分證明了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的先導和基礎性作用。只有依靠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從而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農民工的收入情況也充分證明,人力資源的投資具有較高的回報率,是見效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項投資。近年來,進城打工農民進入第二代,他們與第一代不同的是,一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二是具有相應的專業或技能;三是要求更高的經濟回報;四是他們的思想、目標更趨同于城市人,更想在城市發展。在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形勢下,政府要把投資重點轉移到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方面,使農村人力資源由資源型向資本型轉化。而農村青年到職業學校學習知識、學習職業技能正是由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這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指導思想創新的關鍵。
2.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實現農村職教投資體系的創新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把職業教育作為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一項偉大工程,并提出重點扶持建設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使縣級職教中心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10]。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做到認識到位、行為到位、經費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和目標責任到位[11]等五個到位。明確地方政府職責,做好普教、職教和成教的三教統籌,加強政府在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引導、服務、規范和保護工作[12]。
促進農村職教發展,除政府投資主渠道外,還應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體系,引進民辦機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針對廣大農民的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科技教育,政府應首先實施免費培訓,解決“三農”問題,工業反哺農業,資金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提高農民科技教育上。鼓勵企業參與到職教,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從職工工資總額中提取1.5%~2.5%用于職業技術培訓或將其部分直接投資到職業學校用以培訓員工,可以減輕政府的教育負擔。在政府的統籌下,探索政府、企業、行業和社會各界聯合辦學的新體系,明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在發展教育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把職業培訓(不僅僅指農村職業教育)作為人生不斷學習提高的重要途徑,從根本上改變政府獨辦農村職業教育的局面,只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才能形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合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師資、實習基地等一系列問題[13]。
3.科學定位、辦學務實,實現農村職教辦學形式的創新
農村職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民的脫貧致富,影響到農村社會穩定,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科學定位、辦學務實。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由面向農村辦學改為面向城鄉辦學,并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職業學校的主要定位與辦學目標,人才流向不僅僅限于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建設、工業生產方面;其次要由學歷教育為主轉變到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目前職業教育傾向于學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具有許多優勢,但存在許多誤區,對農村子女來說,這種方式有許多弊端:(1)接受教育時間較長,投資大,農民花費多;(2)強行灌輸的有些理論學生不感興趣,學習效果較差;(3)職業學校畢業生是以打工或農業生產經營性質為主。因此不能把職業教育辦成普通教育,要與普通教育區別開來,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追求務實辦學,首先是辦學與培養人才目標務實,重在培養職業性、技能操作性,工農業生產建設一線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其次是教學與培訓內容的務實,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之比以1∶1為好,改善實驗設備條件,突出技術操作性、職業技能性和教學實踐性,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方式上必須改變以往黑板上生產、種田、種菜、養豬、養魚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到職業領域親自操作,老師要在實踐性教學課堂上親自指導學生。為了進一步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使校內實習基地成為驗證知識和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場所,校外基地用于學生服務性鍛煉或階段性學習提高。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14],使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相互補充,形成完整的教學實踐體系;再次是教學安排與教學管理的突出實用,如先安排實踐課程,其程序為實習——理論——實踐,第一次實習是帶領學生到工廠企業、農村種植加工基地實地考察,使其有所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理論學習打好基礎,第二次實習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只要辦學定位準確,專業設置靈活,培訓形式多樣,專業設置體現職業性,職業培訓體現技能性,農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能適應市場需要,就能為社會經濟和新農村建設輸送大量而有用的人才。
4.實行勞動準入制度,實現農村職教就業準入制度的創新
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能人才為目標,不斷增強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職業教育辦學指導思想。農村職業中學生源銳減、發展滯后是就業難造成的,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招生形勢。農村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和市場辦學,就是要以就業率作為衡量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標準,建立完善創新就業服務體系。
政府要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盡快制定完善各行業、各工種職業資格標準,加強執法力度,除從事農業生產技能人才外,嚴禁城市允許不具備職業資格人員進入勞務市場,嚴禁企事業單位使用不具備相應資格人員,要求從業人員走進課堂,先取得相應的從業資格,使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由生活需要變為工作需要,促使職業教育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學校一是要廣泛開展校企聯合辦學;二是廣泛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按需培養。學生實習階段就直接到單位實習,畢業后直接到該企業工作;三是專業設置以市場為導向,改造一些不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四要加強就業指導與勞動力市場協調溝通與聯系;五是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為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業隊伍。
5.運用市場規律,實現農村職教體系的創新
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首先要創新管理體制,放活辦學體系,政府由直接參與改為宏觀指導,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用人機制、教學方式等;其次要打破由政府辦教育的傳統模式,鼓勵私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學校,形成市場調節競爭的辦學機制,再次要改變單一的學歷教育體制,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把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開展多樣化的職業培訓,以滿足農村青年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實現職業教育形式的創新。其四是辦學形式的創新,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隨到隨學,進出自由,可以辦兩年或三年的學歷班,又可辦不定期的技術提高班、職業資格培訓班。農村職業學校要和當地勞動部門建立良好關系,當地勞動部門應給予農村職業教育相應的政策,大力支持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資格認證工作。其五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創新,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優勝劣汰,迫使部分農村職業學校在辦學質量上下功夫,促使農村職業學校為城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使農村職業學校在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做些實際工作;其六是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新機制,促進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把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服務管理融為一體。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真正把農村職業教育辦實、辦活、辦大,辦出特色,闖出一條農村職教新路,探索農村職教的新體系。
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為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服務,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領導,統一管理,分工負責,通力協作,實現宏觀管理,微觀搞活,在辦學形式上圍繞市場需要創新,既培養農業技術需要的人才,又培養城市建設需要的人才,為城鄉一體化搭起人才之橋。在教學管理上圍繞技能創新,在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上圍繞學生成才創新,形成政府宏觀管理下的符合市場規律的職業教育創新體系,并通過學歷非學歷教育,專業教育與資格培訓,提高當代農民尤其是農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質,一方面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打工農民和進城個體戶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推廣實用科學技術,培養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技術人才,擴大農民經濟來源。
6.整合城鄉職教資源,實現農村職教資源配置的創新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和城市學生的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城市職業中學的教學資源相對閑置,這就為農村勞動力服務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比起農村職業中學來說,城市職業中學辦學條件較好。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正是從這點出發,開展對口支援,把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扶貧、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此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基地,對提高農村職業教育質量,實現優勢互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整合城鄉職教資源,首先是打破“農”字格局,實行城鄉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格局,城鄉職業教育聯合,可以采取多種聯合辦學方式,縣級職業中學招生,城市職業中學培訓,技術培訓課程與實訓課程可安排在城市職業中學進行;其次是充分利用社會職業教育資源,實施校企聯合辦學,如將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設在企業等;其三是公辦職業學校的轉制[15],重新確立公辦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與發展思路,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要任務,創新公辦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整合農村職教資源,縣級職教中心重點辦好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其私立職業學校在政府指導下進行必要的重組,擴大辦學規模,增強辦學實力。做好三個銜接,一是職業教育要與初中教育實現有效銜接,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或實訓環節都應與初中教學相銜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講求學習效果;二是招生與就業的銜接,職業中學要深入到初中學校講解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人才培養方向與就業情況,增強職業中學吸引力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中的學生初中畢業后,直接走進職業中學學習;三是職業中學與高職教育的銜接,使一部分愿意上高職繼續深造的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
通過城鄉職業教育的聯合辦學、城鄉一體辦學和三個銜接,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實現農村職教資源配置創新。搞活農村職業教育,為八億農民真正辦件好事和實事,使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好更多的并深受城鄉普遍歡迎的實用性人才。
總之,農村職業教育要抓住機遇,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前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突破口,推進科技致富興農工程,以改變農民職業身份為目的,從而真正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余祖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05):40-43.
[2]張德元.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現狀與問題[J].職業教育研究,2005,(06):20-22.
[3]吳正.安徽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J].職業技術教育,2002,(15):54-57.
[4]馬俊哲.對現階段我國農業職業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3,(01):53-54.
[5]陳肖安.透視中國農業的軟肋——中國農村人力資源狀況的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1,(12):54-57.
[6]張傳玉.底層農民工群體基本境況調查——以J市農民工調查為例[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2):6-11.
[7]肖艷芬,陳風波.農戶非農收入的影響因素:對江漢平原五縣市的考察[J].人口與經濟,2005,(04):42-46.
[8]郭召志.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5,(04):9-10.
[9]皮江紅.浙江省農村經濟社會新變化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5,(28):33-36.
[10]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GB/1026/3843469.html.
[11]許開錄.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6,(01):26-27.
[12]張春,黃育云.試論政府在加強職業教育經費保障中的作用[J].職業技術教育,2006,(01):22-23.
[13]葉波.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村經濟,2006,(03):113-114.
[14]肖曉瑪.以務實精神發展農村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1):63.
[15]葉宏,柳波.評析我國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現狀[J].湖湘論壇,2005,(02):89-90.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與農村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職差生教育轉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