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在勞動力培訓中的實踐
時間:2022-03-01 11:00:24
導語:職業教育在勞動力培訓中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發揮優勢,拓展職能,提高學校開展培訓能力
近幾年業,我們強化了培訓教師素質的提高,農民培訓對于參與培訓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它既要求培訓教師有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與過硬的技術能力,又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溝通傳授能力。應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培訓教師的綜合素質。首先,農民培訓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更新理念和知識構成,在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上適應時代的發展。其次,農民培訓教師要具備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能力。涉農民問題不僅涉及市場、經濟,還涉及政策制度,培訓教師要扎實提高所任課程的理論深度與廣度,深入了解農業發展動向、時政熱點、國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場信息。經常深入到田間地頭兒,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夯實教學基本功。熟練掌握現代辦公軟件的操作與使用,提高教學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多用“鄉村話”授課,不斷提高教學技巧,提高培訓質量。
2結合實際,方式靈活,提高學校職業培訓效果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對于取得良好培訓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訓要根據農民不同需要劃分不同的類別。參與培訓學員主要是通過農業生產增加收入的,應注重針對糧食增產技術、集約化科學養殖技術、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技術等進行培訓,以提高農業附加值為目的,并將培訓作為推廣發展生態農業的窗口。對于希望通過其他途徑增加收入的學員,要做好前期課程宣傳與介紹,使學員在參加實際培訓前,了解相應課程,明確學習的目的,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培訓開始后,學員才產生不適合自己之感。培訓應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民采取不同方式、內容進行。農民培訓,對象不同、需求各異,應當結合農村干部、農民的實際綜合運用多種培訓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首先,可以按農民實際需要區分短期班與長期班。大多數農民適宜短期培訓,而對于種養專業戶、致富帶頭人,就有必要組織長期培訓。其次,是課堂講授與現場操作相結合。安排教師或聘請行業專家上大課,可根據農民的實際組織專場講授或直接進入農戶開展現場教學。培訓還可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咨詢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具體的培訓手段上,需要借助現代教學技術,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可通過圖片、視頻把真實情況展現給學員,增強培訓的直觀性。板書與講解同步,便于學員記筆記。通過遠程技術,可將其他地區的成果、經驗予以展示。也可以請當地有經驗的專業人才進行實際操作演示講解。
3注重質量,培育特色,創立學校培訓項目品牌
幾年來,學校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內抓辦學質量,外樹學校形象,努力創造職業技能項目品牌。工作中我們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實踐:一抓培訓基地特色。主攻1~2個優勢專業,建設特色專業。尤其是在社會上需要量大的家政和保安專業下功夫,形成特色基地,這樣在吸引勞動者參加培訓利于單位招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抓勞務輸出優質服務。在信息提供、人員招收、就業培訓方面,開展跟蹤服務,做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以質量育人,以特色引入,以誠信留人。
4建立就業網絡體系,搞好輸出轉移能力
目前,多數農民工外出務工,是以血緣、地緣、人緣關系為紐帶,結伴而行或分散外出,這種盲目、無序的狀況,與拓展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越來越不適應。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網絡優勢,解決農村勞動力面臨的“轉移率低、整體素質低,組織化程度低”的“三低”矛盾,加強對外聯系,增強服務意識,形成整體優勢,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由主盲目向有序,由自發向有組織轉變。通過網站,及時了解勞動力資源狀況和本地、外地用工信息,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鑒定和就業安置工作。這樣掌握用工信息,有序地進行培訓,對于被培訓的農民,他們是通過學習一項技術,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崗位,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實現自身價值。對于我們學校來說,排除了盲目培訓,提高了輸出轉移能力,指明了辦學方向,并拓展了勞動力市場。
作者:高明英單位:吉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通榆縣分校
- 上一篇:職業教育教學的內涵
- 下一篇:職業教育質量評估指標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