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11-29 11:07:09

導語: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論文

一、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一)沖突理論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根本依據。當社會發展到某一時期,就會產生社會沖突,社會沖突發展到一定的激烈程度時,就促成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制度的變革。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沖突理論可以用來對社會發展和制度產生進行解釋。在社會系統中,職業教育是一個小小的分支系統,其領域內的發展變化包括制度改革,同樣的也能用沖突理論來解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沖突理論。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我們可以認為沖突理論是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度提供根本依據的理論基礎。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制度屬于是社會沖突的產物之一,而職業教育領域的混合所有制當對制度中心的某些權力主體產生影響時,就會促使這些主體發起變化和沖突,而這種沖突又能促成新的制度,這就導致了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與創新。(二)公共產品理論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創新基礎。公共產品理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誕生,公認的對公共產品的定義是任何人對公共產品進行消費之后都不會影響其他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這也就指明了公共產品的兩個特征:一是不具有競爭性,二是不具有排他性。這兩個特征為公共產品理論中對產品屬性的判斷提供了依據。公共產品理論根據產品屬性將社會中的產品分為總體三個類別:一是公共產品,二是準公共產品,三是私人產品。其中,準公共產品是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一個概念。而本文我們探討的中心內容職業教育則屬于準公共產品的概念范疇。職業教育同時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兩個特點,其發展水平影響了利益相關者的數量和它們的發展程度。當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其內部制度的變革與創新等問題就需要由它的利益相關者來共同決定,同時它們也共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條件和資源。因此,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與創新離不開公共產品理論。(三)成本分擔理論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實施依據。在教育經濟領域,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約翰斯通,他是最早提出成本分擔理論的。成本分擔理論認為,高等教育的成本應該由高等教育涉及的各個主體來進行共同承擔,包括納稅人、社會成員、家長和學生,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成本投資能夠向多元化進行發展,而不是局限于市場決定或是政府的公共資源來決定。高征地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組成部分,因此職業教育的制度改革等相關問題在實施層面上應該將成本分擔理論作為參考依據。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實踐教學的需求都對成本分擔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和考驗,同時在市場經濟發展的發環境中,職業教育的財政問題在單一成本承擔模式下開始變得明顯和嚴重。因此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必須要建立在多元成本分擔的基礎上,才能夠進行有效推進和實施。

二、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

(一)為學生深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適應性人才開拓平臺。職業教育在我國整體的教育體系中屬于起步比較晚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職業教育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教學經驗缺乏、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到位、甚至是辦學經費緊張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問題。拿實踐教學這個方面來說,首先實踐教學環節不論在普通高等教育領域還是職業教育領域,都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教學環節,都對學生的人才培養方向起到重要的發展作用,只有將實踐教學工作做好、做到位,將課程體系建立的健全和完善,才有更大的機會為社會培養和提供多元發展的適應性人才。而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標之一就是在于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和社會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打破傳統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為高校與市場的對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同時能夠充分發揮企業的人才培養優勢,為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雙向選擇提供更廣闊、更便利的平臺。(二)幫助學校明確辦學目標、提高就業質量。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個目標在于幫助學校明確辦學目標,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職業教育重在為社會培養專業性強、針對性強的技術型人才,職業教育重點對學生開展專業技能的教授和培訓,同時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開始技能經驗的積累。如果想要更好地為學生的畢業就業提供保障和機遇,就應該明確學校自身的辦學目標,采取正確的高效率的辦學途徑和教學模式。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礎上對職業教育領域的不同元素進行重新激活,使其將各自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從而更好地完成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學職能。(三)為企業創造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的平臺。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企業對與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具有最敏銳的觸覺和最準確的判斷,而企業自身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注入。根據這一特點,職業教育院校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應該保持與企業的持續性交流和溝通,時刻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和社會需求,因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第一環境,人才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實現流動和發展,為社會提供價值。企業之間是存在競爭性的,在日新月異的經濟市場中,企業要想立穩腳跟,提高競爭力,就必須保持持續性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科技創新平臺,而且能使企業在發展科技創新的同時更好地實現與學校之間的人才對接。混合所有制對于職業教育院校和與學校進行人才交流的企業來說都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保障性制度。

三、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

(一)轉變內在結構,進行實質提升。職業教育在現代社會中來說是一個較為獨立的組成部分,因為職業教育與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性質上的區別,因此其內部結構更為獨特和復雜。根據系統理論,系統內部的變化能夠帶來無限可能的結果,而且系統內部的變化是系統發展的必然現象和普遍現象。這就為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提供了一種路徑,那就是內在結構的轉變。職業教育系統的核心元素是職業教育理念,這種理念引導著職業教育的走向、發展和人才培養結果。如今我們已經步入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的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職業教育不應再局限于對職業性技能的傳授和培訓,而應向著多元化的方向進行人才培養。除了專業職業領域的針對性教學之外,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經典性理論概念和知識也應受到重視。當內在結構得到轉變之后,職業教育將會迎來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混合所有制制度,從而促進教學體系質量的實質性提升與進步。(二)重建外在關系,注重社會發展。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社會性更強,也更直接。因為職業教育本身的教學領域和人才培養性質就決定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生活會產生更加廣泛的復雜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職業教育需要通過主動建立和處理這類外在關系,來從社會層面上實現自身的發展,而同時這類外在關系也能為職業教育的自身發展提供反向推動力。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和社會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打破傳統制度的一些弊端和限制,為高校與市場的對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同時能夠充分發揮企業的人才培養優勢。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實踐教學的需求都對成本分擔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和考驗,同時在市場經濟發展的發環境中,職業教育的財政問題和一些社會問題逐漸加深,而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可以從外在關系這一層面入手,進行社會關系的重新構建,進一步強化市場平臺。

現代化社會中職業教育的轉型和制度改革,對于中國社會來說,是社會層面和經濟領域的雙重角度的變革。與發達國家的同類教育領域相對比,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一直都存在準確的目標和發展路徑,而我們今天對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動態和其制度創新可能會引發的社會影響和市場價值。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轉型,其目的在于實現職業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完成改革后將成為現代化的具有全新意義和內涵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是一種制度,而制度的核心力量是權力,權力的中心就是制度的主體。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改革,能夠引領職業教育走向社會領域的更深層次,也可以帶來社會生活的又一次視野轉變。

作者:胡凼 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勵效杰.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和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7.

[2]王俊杰.高等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定位及其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7.

[3]王剛.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利益主體的博弈分析[J].河北職業教育,2017.

[4]謝笑天,王坤.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產權保護研究[J].職教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