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分析
時間:2022-05-22 09:50:47
導語: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政治方面:大國崛起的政治訴求。“二戰”后,隨著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漸密切。德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后,借助于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東風,伴隨著經濟的復蘇,重新回歸世界大國地位,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在經濟上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明確教育與政治的關系之后,德國政府從1968年開始先后頒布了職業教育法、企業教育促進法、高等專科學校發展法等,在法律上明確了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規范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隨著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兩德統一,更加密切了與東歐各國之間的關系,提升了德國在東歐地區的話語權。鑒于此,1991年,德國科學審議委員會在向德國政府提供的政策咨詢中表示,統一的德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以及東西歐融合發展中,教育與文化需要承擔特殊的政治使命。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國際化成為發達國家的基本共識,作為德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文化手段,國際化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大提升了德國的政治競爭力。2.經濟方面:重塑德國經濟的需求。“二戰”后,職業教育為德國制造業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兩德的統一,知識經濟日漸成為德國的主要經濟形態,德國對高科技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及外來國際化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1975~2000年,德國對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是高科技的技術人才,特別是在電子、精密機械制造及信息產業等領域尤為明顯。這些行業需要大量具有國際化視野及國際化意識,能夠與外國進行交流的高級技術人才,這必然會促進德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以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標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德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已然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新技術及新產業的出現使得德國技術技能人才出現了較大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加上近些年來德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明顯,就業人口體量不斷減少,客觀上要求德國職業教育加快國際化改革步伐,從國外引進更多的技術人才來解決國內人才供應不足問題。3.社會文化方面:文化交流與傳承的需要。歐洲各國在文化及教育領域交往極為密切,當下,歐盟理事會開展的“伊拉斯謨文化項目”“歐洲年輕人發展計劃”等均是歐洲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德國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推出了諸多國際頂尖成果,其職業教育成為很多國家效仿的對象。據統計,世界各國進入德國留學的學生,在2000—2015年以每年7%的速度遞增,其中半數進入了德國職業教育系統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職業教育只有堅持國際化道路,加強國際化體系改革,在現有模式下不斷創新,加快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才能夠繼續提升影響力。4.學術方面:全球教育強國的地位訴求。事實上,德國的學位制度與國際通行的學位制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般國際通行的學位包括學士、碩士與博士,對應的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而德國的學位只有碩士與博士兩個層次,且具有較強的學術性,不存在學士學位的普通本科教育,這與全球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無法兼容,使得德國職業教育的學習成果無法與其他國家的學位制度相互轉化。因此,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就是確立應用技術大學享有學士學位授予權,以更好地與其他國家學位制度接軌。自近代以來,德國高等學術教育一直處于世界前列,但現在德國高等教育從整體實力上落后于美國、日本,甚至落后于英國、法國。德國要想恢復高等教育昔日的地位,必須改革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強與其他國家本科教育及學位制度的兼容性,更好地推進德國教育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重塑德國教育強國的地位。
二、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的主要行動
1.推進學位制度國際化接軌,實現職業教育的可轉移性。鑒于教育發展的國際化與大眾化要求,德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其學位制度體系與國際學位制度體系不兼容,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國際認可力,無法實現與其他國家本科教育之間的接軌,無法實現學習成果遷移。為此,2009年以來,德國加大了學位制度改革,實現了職業教育學位化,具體有這樣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規范職業高校的名稱與英譯。德國于2009年11月修改了高等學校綱領法,將應用技術大學(FH,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一律改為高等學校(HS)、高等技術學校(TH)、應用科學高等學校(HAW),英語統一翻譯為“應用科學大學”(UAS)。名稱規范之后,大大提升了職業高校的國際識別度,突出了人才培養的職業性、技術性與實用性特色,為職業教育在國際范圍內的交流掃清了障礙。第二,改革學位與學制。德國在傳統上是沒有學士學位的,修改后的“高等學校綱領法”規定,職業高校可以授予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而且在學歷文憑證書上不再標注“FH”字樣。其中學士學位是職業教育的專門學位,碩士學位可以對應普通高等學校的碩士學位。在學制方面,職業高校的學制原來為4年,現在改為3~4年;碩士學位學制還是維持1~2年不變,但在同一職業高校連續攻讀學士、碩士學位不能超過5年。學位與學制的改革,從制度體系上掃清了與國際學位不對等的問題,也提升了德國職業高校在全球范圍內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第三,拓寬職業教育學生升學通道。在德國,博士學位是學術學位,以前只有普通高校才能授予。如果職業高校的畢業生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必須接受普通高校的入學考試,進入普通高校學習才能獲得。2009年,學位制度改革之后,德國政府逐漸放開了對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限制,授權部分職業高校可以與國外大學聯合開展博士學位授予工作,如2011年德國漢諾威應用技術大學與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博士培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讓德國職業高校單獨授予博士學位尚需時日。2.推進學分體系的國際互認,提升職業教育的可兼容性。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歐盟范圍的學分互認體系已經形成。歐盟學分互認體系由歐洲學分互認系統(ECTS)和歐洲職業教育學分互認系統(ECVET)兩大部分組成,ECTS系統是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學分互認,ECVET是歐盟職業教育領域的學分互認,包括職業教育的學分積累與學分轉換兩個方面。歐盟學分互認體系建立以來,不僅涉及面廣,而且對歐盟范圍內高等教育國際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進而也影響到德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德國高等教育傳統的學分互認機制主要是學時互認,這種學時制度在歐盟范圍內缺乏兼容性,與歐盟之外的國家更是缺乏聯系與兼容,導致德國職業教育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為此,德國從2010年開始構建了一套職業學分互認體系(DECVET),力求與歐盟學分互認系統接軌,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鴻溝。經過幾年的發展,該體系在學分成果互認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DECVET系統作為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橋梁,在加強職業教育跨境合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從其內部兼容性上看,該系統與德國普通高等學校學分體系互通,并獲得了普通高校的認可。從外部兼容性上看,該系統與歐盟的教育政策、ECTS、ECVET之間也實現了互通。為了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可,促進德國職業教育與其他國家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流,該系統的學分體系不僅包括理論學習獲得學分,還包括企業培訓課程、學生技能展示、實驗室工作成果、實踐研討會成果等學分。這些學分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成果的積累,能夠作為其在歐盟其他國家獲得職業資格認證的基礎。由此可見,DECVET不僅實現了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互通,也實現了與歐盟學分系統的互認,更彌補了德國職業教育學分轉化的空白。從這個意義上看,DECVET的成功構建提升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也打通了與世界其他國家職業教育成果互認的壁壘。3.構建終身學習資格框架,提升職業教育的可通用性。2002年歐盟“哥本哈根宣言”的頒布,推進了歐盟范圍內各成員國職業資格認證一體化的構建,消除了各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資格認證體系的障礙。2008年,在“哥本哈根宣言”的基礎上,歐盟理事會出臺了歐洲職業資格框架(EQF),日漸成為歐盟范圍職業資格認證及等級確認的平臺,為歐盟各國提供了多樣化的職業資格標準。EQF以職業能力為根本劃分了8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形式的學習成果,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學習的歷程及相應成果在這些等級資格之間實現認證與轉換。然而,在歐盟確立EQF的時候,德國繁多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卻導致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復雜,沒有固定的等級標準,無法與歐盟進行對接,進而阻礙了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有鑒于此,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同各州比較教育文化教育部長在2010年達成了職業資格框架認證協議(KMK)。按照這個協議,要在德國建立統一的終身學習資格框架(DQR),DQR是一個綜合性的職業框架體系,將德國不同類型的職業資格全部納入其中。經過幾年的研究與討論,2013年6月,德國正式出臺了終身學習資格框架的具體細則。DQR是以歐盟EQF為基本模板構建而成的,也分為8個不同的等級,并以逐級提升的方式來促進學習者從新手到熟練的過程轉變,如此既能夠充分反映職業教育發展的階段性,還能夠充分體現個體學習的終身性、連續性等特征。DQR以學習成果為主要導向,將各類資格框架納入社會個體的職業資格及綜合學習能力之中,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轉換提供通道,也為不同類型職業教育資格之間的轉換提供通道。整體看,DQR與EQF在結構、框架體系及內容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均將資格框架作為不同職業能力之間轉換的工具,進而加速了德國職業教育與歐盟其他國家職業教育接軌,促進了職業教育資源在歐盟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也使得德國職業教育更好地走向國際化,強化了德國職業資格證書的透明度和可通用性。
三、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啟示
1.以政府主導為基礎轉變職業教育國際視野。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發達,源于其在發展中不斷改革。當傳統體制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束縛的時候,當職業教育無法更多地為德國經濟社會提供人才供給的時候,德國政府適時做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決定,并通過制定、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來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勇敢地接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德國在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進程中,通過改革學位、學分、職業資格框架實現了職業教育與其他國家職業教育的資源互通、成果互認,大大提升了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程度。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出臺了部分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特別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發[1993]3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出臺以來,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成為推進我國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路徑。但是,這些政策主要著眼于宏觀層面,在微觀上沒有具體配套措施。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發展倡議、“中國制造2025”戰略等,需要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的經驗,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職業教育改革國際化政策與法律法規保障,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轉變教育視野,為國家發展提供人才支持。2.堅持職業教育國際化方向以提升職業教育地位。我國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整體轉型,需要不斷弘揚工匠精神,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跨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最為密切,需要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加速國際化進程,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提供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近些年來,我國已經意識到職業教育發展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意義,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出臺,我國職業教育在規模上已是世界最大。但是,由于歷史、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職業教育長期以來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處于邊緣化地位,社會認可度較低,與其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中的作用不相匹配。因此,我國要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一個較好的途徑就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德國的經驗表明,職業教育發展盡管立足于本國,但不能自說自話,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在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中,一方面要堅持中國傳統,立足中國國情,制定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具體戰略步驟,推進我國職業教育與世界其他國家職業教育之間的互認;另一方面,也應該遵循國際標準,按照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學位、學分體系模式,配合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參與到國際職業教育體系競爭中,探索與中國企業“走出去”相配套的職業教育體系與模式,進而提升我國職業教育在國內教育體系及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3.堅持對職業教育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的動態研究。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受制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各國在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關于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方式、特征、步驟,以及實踐層面的構建策略與模式等。但是,畢竟教育國際化是最近幾十年才興起的新課題,世界各國對其研究時間均較短。我國改革開放也僅僅40年,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就更少了。因此,我國在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既要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要堅持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一方面,要積極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化理論體系建構,注重對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定性分析,進而從理論上厘清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動因、方式、內涵等,同時還要加強定量分析,建立相關的數據系統,隨時了解國外職業教育國際化動態,進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理論創新;另一方面,我國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中,需要將理論落實到實踐層面,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實踐,在招生、課程、專業等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辦學過程與模式的國際化。同時,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兩種策略相結合,在展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成果過程中做好全球職業人才及資源的為我所用。4.以第三方非政府組織推動職業教育資源的國際化整合。德國職業教育對外資源交流與整合大部分是由獨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機構承擔的。比如“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就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在推動德國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實際上,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第三方非政府組織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國際交往中能夠較好地避免政府間的沖突與誤解,承擔著對外交流特別是文化交流的重任,如美國50%的對外文化、教育交流是由第三方非政府組織完成的,美國學者沃爾科特戲稱美國第三方機構是“影子國家”。在我國,長期以來由于體制原因,第三方機構主要是各個大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機構及社會上的留學中介組織,職業教育領域幾乎無第三方機構存在,大多數職業院校均沒有設立對外交流的學術組織,社會留學中介機構也幾乎不從事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業務。但是,近些年來我國職業院校積極加大對外合作力度,在中美、中歐、中非等合作上成果斐然。隨著“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應大力培育第三方機構,打破對外交流的障礙與壁壘,構建能夠服務于中國職業教育本土化與國際化需求的第三方力量,搭建對外交流的平臺與網絡,為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廖圓圓,俞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面臨生源危機[J].上海教育,2015(26).
[2]姜大源.職業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國經驗的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
[3]張朝然,夏俊鎖.新世紀的德國職業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7(14).
[4]段瑋瑋.德、澳職業教育國際化及其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2(2).
[5]肖鳳翔,張榮.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動因、改革與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7(4).
[6]胡茂波,王運轉,朱夢玫.德國職業教育契合“工業4.0”發展的策略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
[7]許冰冰.德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研究[J].職教論壇,2013(13).
[8]湯愛麗.“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問題與對策分析[J].高教論壇,2016(9).比較教育
作者:孫晶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職業學院
- 上一篇:鄧小平職業教育思想探索
- 下一篇:高職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