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多維結構特征及優化研究
時間:2022-03-04 04:15:52
導語:職業教育多維結構特征及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首都核心功能的重新定位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穩步推進,北京的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轉型升級發展的巨大挑戰。北京職業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有必要先弄清其結構特征,方能探討其優化的對策和路徑。本文首先回顧了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并基于官方統計數據,從空間分布、辦學層次、辦學主體和專業門類四個方面分析了北京職業教育的結構特征和存在的問題。根據北京職業教育的現狀特征和問題,結合北京經濟社會未來發展趨勢和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的建設任務,進一步探討了北京職業教育結構優化的系列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結構特征;優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
北京是我國首都,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重地。近年來,隨著首都四個核心功能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北京的城市職能正在經歷深刻的調整和變化[1]。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職能在未來會不斷加強,而其他非核心職能及其相關的產業會被逐步疏解至其他地區[2]。職業教育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門類,肩負著直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應用型人才新的重任。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協調與否對二者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3]。新的發展形勢對北京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北京的職業教育也只有通過積極的結構調整,主動適應新趨勢和新需求,才能實現更好發展。2018年,北京市啟動“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及第一批特色高水平骨干專業(群)”建設項目的申報工作,旨在為北京職業院校的發展尋找新的定位和坐標,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以應對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在首都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形勢下,深入研究北京職業教育的現狀結構特征,探尋其優化調整的對策,對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北京職業教育發展概況
(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概況。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先后建立過130多所中職院校。以改革開放為界,北京市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大體上可分為兩個時期(見圖1)。改革開放前,北京市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學校少、發展慢和行業門類有限的特點。從1949至1978的30年間,一共成立了31所中職學校,大致平均每10年成立10所。其中1950至1959年成立了10所,1960至1969年有9所,1970至1978有12所。這些職業學校覆蓋的行業門類相對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工、農業技術培訓方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首都經濟的加速發展,北京的中等職業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大好機遇,中等職業院校數量快速增加。從1978至今的40多年間,設立了近100所中等職業學校,數量是此前30年的3倍多。這些中等職業學校覆蓋的行業門類比較多樣化,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后建立的中職學校主要集中在經貿、商務、藝術、電子信息、文教衛生、體育和旅游等領域,與此前主要集中在工農業技術培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高職教育發展概況。北京高等職業院校數量上少于中等職業院校,目前全市共有26所高職院校,絕大多數成立于新中國時期,至今北京高職教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見圖1)。從1949至1960年,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級技能人才需要,先后成立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和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9所高職院校。隨后,受等政治運動的影響,從1961至1978年間,沒有新設立高等職業院校,北京的高職教育陷入停滯不前的局面。結束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北京的高職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驅動下和政府的重視下,從1979至2018年,先后新增了17所高職院校。
二、北京職業教育的結構特征
(一)空間布局結構特征。截至2018年,納入北京市教委統計的中職學校共有121所,受生源因素的影響,實際招生的學校92所。它們在空間分布上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和西城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而在城市發展新區(通州區、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和房山區)和生態涵養發展新區(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和延慶區)較少。以區為單位來看(見表1),中職學校數量最多的是豐臺區和朝陽區,各有13所。其次是海淀區,共有11所。后面依次是大興區(9所)、西城和房山(8所)、東城區(7所)、昌平區(6所)和順義區(5所)。延慶、密云、懷柔、平谷和門頭溝等遠郊區縣則只有1到2所。北京市各區縣中職學校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人口總量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首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也是交通核心樞紐區,空間上布局了更多的職業學校。遠郊的區縣人口相對稀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中職學校數量相對較少。與中職院校相似,北京的高職院校在空間分布上也具有顯著的不均衡性(見圖2)。各區縣中,高職院校最多的是朝陽區,共有6所。其次是海淀、房山和昌平等三個區,各有3所。再次是豐臺、通州和大興等三區,各有2所。西城區、石景山和懷柔等三區各僅有1所。東城、門頭溝、順義、密云、延慶、平谷等區一所都沒有。整體而言,這種分布格局大致與北京市各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一致,即中心城區高職院校數量多,分布也很集中,是北京市經濟社會多年發展的結果。然而,隨著近年來北京市非常強調各區縣職業院校的屬地服務功能,這種空間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合理之處。這種狀況對于那些沒有或很少有高職院校的區縣的高職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是不利的。圖2各區縣高職院校數量(單位:所)(二)辦學主體結構特征。目前,北京有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26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17所,民辦高職院校9所。目前招生的92所中等職業學校中,中央部門所屬中等職業學校7所、地方教育部門所屬中等職業學校39所、其他部門所屬中等職業學校19所、地方企業所屬中等職業學校5所、技工學校29所、民辦獨立設置中等職業學校22所。另有各校附設中職班(不計校數)27個,具體見表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后,北京市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公辦學校尤其是地方政府辦學為主體,民辦學校為補充的有益態勢,辦學主體已經初步實現了多元化發展。這也順應了《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所提的:“做優中等職業教育,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要求。然而,數據顯示,盡管北京市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但公辦職業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禁錮,民辦職業教育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具體表現為:1.公辦職業院校在層次上缺乏高度,雖然地方辦學有利于靈活調整專業布局,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但中央部委辦學缺位使得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力量與層次不足;2.民辦職業學校尚未成為公辦職業學校的有力補充,這主要是由于有限的辦學經費制約了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民辦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未能實現與公辦學校錯位發展;3.職業教育還處于學校本位,行業企業參與不夠,行業協會未能充分發揮溝通學校和企業的橋梁作用。(三)辦學層次結構特征。截至2018年,北京市共有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26所,本科院校辦??茖哟温殬I(專科)教育20所,各類招生中職院校92所。在職業院校中,共有國家和北京市兩級示范性高職院校12所,其中國家重點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4所、國家重點建設骨干高職院校2所,有國家中職示范校21所。根據統計數據,目前,北京市已經沒有初等職業教育,從表3可以看出,北京職業教育目前形成了以高職院校為龍頭,以中職院校為主體的分布態勢。而從招生數來看,中職招收職業教育學生的比例在不斷遞減??梢钥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教育中心,教育層次不斷趨于高端化,這也與北京的經濟發展程度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然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占比則呈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這說明北京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存在明顯不足,會隨著入學人口數量的下降而下降。(四)專業門類結構特征。經過建國以來幾十年的發展,北京市的中職教育在專業門類上已經十分多樣而全面,覆蓋了區域發展所需的約19個專業門類。以中職院校為例,排名靠前的是文化藝術類、交通運輸類、教育類、信息技術類和財經商貿類,三項指標的比例都在10%左右(圖3)。與一產二產相關的農林牧漁類、加工制造類、土木水利類、輕紡食品類、能源與新能源類、資源環境類、石油化工類等門類的專業無論是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占比都比較小,低于5%。高職教育層面,目前26所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門類有19個,其中,財經商貿類人數最多,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及畢業生人數三項指標,其占比都在20%上下,遠高于其它專業門類。其次是電子信息、醫藥衛生、教育與體育等三個門類,占比10%左右。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占比在5%至10%之間,占比最少的是水利、輕工紡織、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見圖4)。圖32018-2019年北京各中職學校學生比例情況(單位:%)圖42018年北京普通專科學校學生比例情況(單位:%)
三、北京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與產業結構調整
“非首都功能”是指那些與首都功能發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在2015年2月10日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提出了“非首都功能”這一概念,他指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大國的首都,不應承擔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過多的功能?!庇行蚴杞獗本┓鞘锥脊δ懿坏芡癸@北京的四大核心首都功能,同時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先導作用。2016年制定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進一步將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聚焦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為了實現北京作為首都的上述核心功能,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積極措施對北京承擔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至周邊的河北和天津等地。今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等首都核心功能的建設將成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伴隨著首都核心功能的強化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逐步疏解,北京的職業教育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4]
四、北京職業教育結構優化建議
(一)辦學主體結構優化。舉辦高職院校的主體主要有兩類,即政府開辦的公辦院校和社會各界設立的民辦院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北京乃至全國的職業教育已形成了公辦為主導、民辦為補充的多元辦學格局。首都核心功能的強化對北京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高端的職業技能人才。然而,就當前舉辦職業教育的主體而言,大多是區縣政府或相關企業,不能很好地滿足發展需求。要讓域內的職業技能人才滿足首都核心功能的建設要求,應鼓勵相關中央部委和市政府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走職業教育精品化和高端化路線。同時,社會力量參與的民辦院校普遍規模小,辦學力量薄弱,可鼓勵資源整合,聚焦首都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二)辦學層次結構優化。職業教育一般有三個層次,高職、中職和初職,每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都有特定的針對性,三個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保持合理的結構和比例,對于職業教育自身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北京的職業教育在層次結構上不斷演變。目前,從各類職業學校的構成來看,北京基本上已經沒有初級職業學校了。以職高、中專和中技等為主的120多所中級職業學校構成了北京職業院校的主體,26所公辦和民辦的高職高專成為北京市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從未來北京的發展來看,隨著首都核心功能的強化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北京的職業教育整體上將進一步向高端化發展。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將會加大,現有層次結構將難以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為此,從層次結構的調整來說,一方面應適當壓縮中職教育,根據需要確定培養規模,避免出現中職人才數量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應強化高職教育,滿足首都核心職能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著實打通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專碩教育之間的壁壘,拓展高職人才的上升發展空間,使其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為首都發展培養拔尖的高技能人才。(三)空間布局結構優化。如前所述,北京職業院校在空間分布上的集中性與全市經濟發展和人口分布狀況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不合理之處,有待進一步優化完善。當前,北京各職業院校都十分重視屬地服務,即為所在區、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對于那些沒有職業院校的區縣來說,其職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難以得到很好的滿足。因此,就空間結構的優化而言,應適當調整當前職業院校過于集中在城六區的現狀(尤其是高職院校),對于延慶、密云、懷柔、平谷等位于生態涵養區的遠郊區縣,應布局合理數量的職業院校。由于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北京市明確規定不允許新建或擴建職業院校,可以考慮將一些分布過于集中、人才培養方向相近的職業院校搬遷至沒有職業院校(如延慶、密云、懷柔)或職業院校少(如順義和通州)的區縣。(四)專業門類結構優化。如前所析,北京的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錯位的問題,這在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性上表現的尤為突出。2017年北京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01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22569.3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0.5︰19.3︰80.2,調整為0.4︰19.0︰80.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2.9萬元?!侗本┘夹g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顯示,2017年以商業服務、電訊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7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6%,其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合計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8.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五成[5]。從北京的未來發展來看,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首都核心功能強化的發展趨勢,必須積極主動調整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具體可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順應非首都功能疏解做“減法”,二是迎合首都核心功能強化做“加法”。應根據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職能的強化,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開辦那些與文化創意、商務會展以及信息技術相前的專業門類。三是根據產業動態發展需要做好文化、技術賦能專業建設。當前科技創新、文化賦能不斷引領產業朝著融合化方向發展[6],各領域新業態不斷涌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更高要求。為適應產業動態發展需求,專業結構體系調整也應具有即時性和前置性。
作者:王劍 趙淼 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
- 上一篇:職業教育改革的機遇與挑戰
- 下一篇: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模式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