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職工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7 09:11:00
導語:林場職工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態建設的不斷深入,林業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推進林業的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林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林業工作者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普遍增強和提高,而作為林業工作者最大群體的林業職工隊伍,則是“木桶理論”中的一塊板,他們的思想水平、文化層次、工作能力、綜合素質等因素的差異,直接影響著林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在新疆,隨著林業改革的深入和“天保工程”的實施,許多林場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機構精簡和富余人員的分流安置。通過競聘上崗,林業職工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工作積極性和業績也不斷提升,這使得新疆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山清水秀的目標正一步步實現。
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前,林業職工隊伍的現狀,應該引起各級決策者足夠的關注,面對變化了的新形勢,也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以達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之目的。
一、林業職工隊伍的現狀
1.安于現狀,有依賴思想。(1)目前的在崗職工,都是在前幾年體制改革時,經過競聘才擁有現在的工作崗位的,林業政策穩定了,工作崗位穩定了,也就有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懶惰想法;(2)由營林性工作轉變為森林資源保護的職能,所有費用不再靠伐木砍樹,而是統一由國家和自治區財政撥付,有“旱澇保收”的依賴思想;(3)目前,大部分職工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對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知識,不是望而生畏,就是毫無興趣,沒有再深造、再充電的學習意識,而是得過且過,有“人過四十不學藝”的消極意識。
2.文化層次低,工作能力弱。目前的職工隊伍,有將近一半是林業工人的后代,過去隨父母生活在山區,沒有條件接受正規系統的教育,有的是頂替接班,有的高中畢業就參加工作,有的雖接受過專業方面的培訓,但知識老化,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有的常年工作生活在山區一線,沒有優越的學習條件,自覺學習的意識也弱化。因此,對黨和政府現行的林業政策,對林業法律、法規學習不夠,掌握不透,在實際工作中,就顯得力不從心,不能用法律知識、業務知識指導工作、開展業務,特別是有的職工執法犯法,不但給國家財產造成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林業人的形象。
3.工作生活單調枯燥,不安心基層。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的享受欲望愈加強烈,享受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享受瀟灑快樂的人生,已成為時尚。而大部分林業職工都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白天人看樹,晚上數星星。有的管護所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與外面世界幾近隔離。有的吃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肩挑馬馱,既不能照顧家人,又不能盡享天倫之樂,生活非常乏味寂寞。因此,有的就借酒澆愁,有的酗酒滋事,給單位和個人造成嚴重損失和不良影響,森林資源的管護力度也大打折扣。
二、改變職工隊伍不利局面的對策
1.建立人力資源儲備庫,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當今社會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建設現代林業,引進和培養高層次、有知識、懂管理、會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是急需和必要的。而目前,我們的職工崗位由于受編制的制約,正趨向于斷層。因此,對于重要的工作和業務崗位,要早選人、早培養,形成人才替補梯隊。并且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人才競爭機制。薪酬制度上也要以崗定薪,以能定酬,使人人思想上有危機,肩頭上有壓力,工作上有動力。
2.強化教育培訓,提高職工綜合素質。培訓要區分人員層次,區分業務類別,要因人而異、因人施教。培訓內容要實用,教育方法要靈活,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或者進行警示教育、以案說法等方法,注重教育培訓的時效性。
3.對管護一線人員的選用要重在思想和品行,最大化地創造拴心留人的好環境。鑒于基層一線工作崗位的特殊性,一線職工宜選擇少數民族職工,學歷不在于多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即可,關鍵是能安心基層,扎根一線。為他們創造最人性化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鼓勵他們發展林下經濟,不斷增加他們的合法收入,使他們能真正安下心、扎下根,成為基層一線的忠誠守護神。
4.加強制度建設,把人性化管理與行政監督有機結合。制度建設的根本,就是要與時俱進,要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適時修改完善制度。制度一旦確立,就要堅決地貫徹執行。在對職工隊伍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同時,要注重行為引導和領導者的情商投入。在工作上要有領導者、管理者的威嚴,在生活上要有與職工廣交朋友的熱情,工作上支持、思想上交流、情感上貼近,真心實意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通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建立同心同德的職工隊伍,形成無堅不摧的戰斗集體。
- 上一篇:林業科學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山區林業職工素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