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政區規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5:56:00
導語:生態政區規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政區(Ecopolis)是人們對按生態學規律(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人類生態)規劃、建設和管理一個行政單元(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市、一個地區、一個縣或一個鄉鎮)的簡稱,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去改變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區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一類經濟高效、生態和諧、社會文明的生態社區。
生態政區建設的宗旨是通過生態規劃、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將單一的生物環節、物理環節、經濟環節和社會環節組裝成一個有強生命力的生態系統,從技術革新、體制改革和行為誘導入手,調節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促進全市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術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生命支持系統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經濟、生態和文化得以持續、健康的發展,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環境的綜合整治及人的綜合發展。
自1987年由當時的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科委支持的江蘇大豐全國第一個生態縣規劃開始以來,作為技術支持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當地政府生態政區建設辦公室合作組織了一大批跨學科的研究人員先后開展和跟蹤了大豐生態縣、揚州、日照生態市和海南生態省等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的典型生態政區規劃、建設與管理以及相關課題的理論和應用研究。18年來,我們與當地的科研、決策和管理人員一起在理論探索、規劃編制、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典型工程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教訓,也發現了一些挑戰和機遇,在這里與大家磋商。
1生態政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富人陽春白雪的奢侈品嗎?
生態政區的測度指標是過程的健康程度而不是目標的絕對數量,必須看趨勢、看進步、看活力、看閾值(飽和度)、看公平性、看和諧度、看滿意度。經濟富裕的不一定都是生態合理的,發展滯后不一定生態落后。生態政區的目標是生態和諧而不是環境優美,自然條件較差地區也可以通過生態建設實現關系和諧。目前創建生態政區的過程中,人們過分看重生態政區評估的絕對指標而忽視相對指標,著重結構指標而忽視功能指標,著重靜態指標而忽視動態指標,導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創建生態政區的積極性不高。今后除國家級的評估考核指標要逐步完善、科研部門的重點要有所傾斜外、體制改革要相應配套外,各地區的思想解放、觀念轉型十分重要。
生態政區的內涵遠不是經濟發達和環境優美,其根本宗旨在于引進統籌兼顧的系統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巧奪天工的經濟觀和以人為本的人文觀,實現不同發展水平下城鄉建設的系統化、自然化、經濟化和人性化。
(1)系統化針對傳統城市建設中條塊分割、學科分離、技術單干、行為割據的還原論趨勢,引進生態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協同、循環、自生的復合生態系統原理,重視景觀整合性、代謝循環性、反饋靈敏性、技術交叉性、體制綜合性和時空連續性。
(2)自然化營建一種樸實無華、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人居環境,具有強的競爭、共生、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強調水的流動性、風的暢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和低的風險。
(3)經濟化以盡可能小的物理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生態功能,以盡可能小的生態代價換取盡可能高的經濟效益,以盡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換取盡可能大的生態交流量,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優化。
(4)人性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學習、健身、娛樂、美學及文化等社會需求,誘導和激發人們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與升華。
2生態政區建設是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的建設,錢到渠成嗎?
生態建設是各類自然、社會和經濟生態關系的建設,需要從體制、技術、行為多方面全面規劃、設計與管理,資金可以加速硬件環境的建設,而軟件核心件環境的建設光靠資金是不行的,必須以認知文化和體制文化為切入點,通過觀念轉型、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強化完善生態規劃、活化整合生態資產、催化孵化生態產業、優化升華文化品位來培育。才有可能引來項目、資金、技術、人才,改善硬件環境。
生態政區建設面臨新舊體制的矛盾、條塊分割的沖突、上下認識的差異、內外環境的匹配、近期和遠期效益的權衡,以及局部與整體關系的處置。事實表明,成功的生態政區建設必須有一個革新的班子、一類先進的理念、一種統籌兼顧的機制,一套決策咨詢、科技術孵、信息反饋的技術支撐體系,一支長期合作、相互信賴的科研隊伍,以及一個人才培訓、績效考核、生態監測、社會參與和輿論監督的能力建設網絡,缺一不可。
3生態政區追求的是環境、經濟雙贏目標嗎?
當前社會上流行一種觀念,認為國內外經驗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先規模后效益、先腐敗后廉潔是資本積累的必由之路,最終都能達到環境經濟雙贏。其實,早期工業化國家經過200多年的摸索實現的局部環境經濟雙贏,是以對全球生態資產的掠奪、全球環境的惡化、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換來的。沿海一些經濟發達但生態失調地區局部可以雙贏,也是以犧牲區域利益、健康利益、農民利益和社會利益為代價(不健康、不公平、不文明)換來的。
發展是硬道理,包括經濟的發展、人的發展和環境的發展。生態政區建設就是要在資源和環境容量高效利用的前提下,以生態為綱,拉動社會、經濟的快速起步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富裕、健康和文明,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三贏而不是雙贏,雙贏不是可持續發展。生態省、市、縣規劃要在對傳統雙贏戰略的反思中強調區域環境尺度上的生態整合,產業層次上物質生產方式的重組,文化層次上人的素質觀念和體制耦合方式的升華,實現人、物、境三層次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這里的生態不只是生物生態、景觀生態,更重要的是有關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態、物質利用方式的經濟生態、和復合生態系統尺度上的整合生態。
4面向循環經濟的生態產業是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的環保產業嗎?
面向循環經濟的生態產業是生態政區的動脈。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線性生產、單向消費、線性思維型的傳統工業經濟而言的。資源合理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但不是全部原則。循環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或閉路循環,而是一種螺旋式的有機進化和系統發育過程,包括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將時空錯置的廢棄物資源重新納入代謝循環中);能源的清潔利用和永續更新;信息的靈敏反饋和知識創新;人力的培育、繁衍和繼往開來;資金的高效融通和增值;空間格局和過程的整合而非破碎,融通而非板結,平衡而非滯竭;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連貫性、代際公平性和過程平穩性;以及自組織、自適應、自調節的協同進化功能(進化而非優化,柔化而非鋼化,人化而非物化)。循環經濟導向的產業生態轉型需要在技術、體制和文化領域開展一場深刻的革命。
循環經濟不只是物質的閉路循環,而且是一場技術、體制、行為領域有關生產要素、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革命和結構、功能的重組。與資源合理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3r小循環相對應,當前我國循環經濟轉型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觀念轉型、體制改革和功能重組的3R大循環。
觀念轉型(Rethinking):從還原論走向整體論,從掠奪型走向共生型。促進決策者、經營者、消費者、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傳媒在生產、消費、流通、還原和調控方面以信息反饋為核心的理念更新和觀念轉型。
體制改革(Reform):從基于產值與利潤的物流型部門經濟小循環走向面向社會與自然的服務型區域經濟大循環,引進催化、孵化機制,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景觀結構、管理體制和科技結構的橫向、縱向、區域和社會耦合。
功能重組(Re-function):從謀生型被動受控行為到學習型自主自生行為,從物態、事態走向人類生態,促進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等不同時、空、量、構、序尺度的功能整合和規劃、建設、管理領域的技術更新,促進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功能健康型循環。
3R大循環的核心是運用產業生態學方法,通過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區域耦合、社會整合、功能導向、結構柔化、能力組合、增加就業和人性化生產等手段促進傳統產業的生態轉型,變產品經濟為功能經濟,促進生態資產與經濟資產、生態基礎設施與生產基礎設施、生態服務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的平衡與協調發展。
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市場經濟,遵守競爭原則、效率原則和效用原則。現代循環經濟既要求宏觀尺度上資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觀尺度上經濟發展的效用,實現高效與和諧的辯證統一。我國整體上還處在工業化的初期,我們的建設既需要發展的穩度又需要發展的力度,如果只強調物質的閉路循環而忽視產業發展的力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驟會十分緩慢。循環經濟依托于自然生態的大循環(水、土、氣、生、礦從搖籃到墳墓再到搖籃的全代謝過程),社會生態的中循環(規劃、管理、研究、教育、消費)和產業生態的小循環(研發、生產、營銷、廢棄物管理和培訓)。未來循環經濟的焦點正從運籌物態(優質暢銷的物質產品)向事態(多功能的社會系統服務)、生態(無形的自然生態公益)和人態(企業和社區文化與人的能力建設)轉型(圖1)。
生態政區的產業不可能都是生態產業,而是面向循環經濟的產業生態轉型,包括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新興產業的孵化,要通過從產品經濟走向服務經濟的功能導向、從鏈式經濟走向循環經濟的縱向閉合、從競爭經濟走向共生經濟的橫向聯合、從廠區經濟走向園區經濟的區域耦合、從部門經濟走向網絡經濟的社會復合、從自然經濟走向知識經濟的軟硬磨合、從剛性生產走向柔性生產的自我調節、從減員增效(效率)走向增員增效(效率加效用)的就業結構調整以及從務工謀生走向生態樂生的價值觀念轉化,系統推進生態政區的產業革命,探索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效和諧發展地方經濟的新型產業化模式。
5生態文化是文物保護、景觀塑造的物態文化嗎?
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政區的靈魂。生態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天人關系的文化,涉及體制文化(管理人與自然、人與人、局部與整體關系的體制、制度、政策、法規、機構、組織等);認知文化(對自然生態、人文生態以及天人關系的系統生態的認知,包括生態哲學、生態科學、生態技術、生態美學的教育和傳播);物態文化(人類改造自然、適應環境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消費行為,以及有關自然和人文生態關系的物質產品,如建筑、景觀、古跡、藝術產品等);心態文化(人類行為及精神生活的規范,如道德、倫理、信仰、價值觀等,以及有關自然和人文生態關系的精神產品如文學、音樂、美術、聲像等)。其核心是改造人、增強人類種群利用資源、適應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進化的能力,而不只是狹義的文物保護、景觀塑造意義上的視覺文化。
6生態政區建設規劃就是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規劃嗎?
生態政區建設規劃不同于政區生態環境規劃,它是一類綜合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是包括生態環境、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以及三者相互關系在內的戰略發展規劃。“生態政區”中的生態不是簡單的天藍地綠、山清水秀,而是一種競爭、共生、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一種具有開拓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的活力結構;一種時間、空間、數量和秩序持續與和諧的服務功能;一種不斷進化與完善的通向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一種發展生產力同時又保育生存環境的戰略舉措;一場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變革。其理論基礎是作為自然哲學、系統科學和工藝美學的生態科學。生態是辨證的,和諧而不均衡、開拓而不耗竭、適應而不滯留、循環而不回歸。
生態政區規劃包括生態概念規劃、生態工程規劃和生態管理規劃。其中,生態概念規劃包括自然和人類生態因子規劃;生態關系規劃;生態功能規劃;生態網絡規劃。
(1)自然生態因子規劃水(水量、水質、水生、水景、水災);火(太陽能、化石能、氣候、大氣);土(土壤、土地、地質、地理、景觀);木(植被、作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他生命有機體);金(礦產、建材,營養物、廢棄物)。
(2)人類生態因子規劃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動態);人力(勞力、智力、購買力);人文(技術、體制、文化);人心(價值、信仰、倫理、道德、風尚);人氣(集聚效應、環境影響)。
(3)生態關系規劃空間區域流域政域城域街區;時間:地質地理城建經濟人文;數量:規模速度密度容量足跡;結構:人口產業景觀社會基礎設施;序理:競爭共生自生再生進化。
(4)生態功能規劃生產功能(物質和精神產品);生活功能(就業、消費、居住、游息);流通功能(人、財、物、信息);還原功能(環境凈化緩沖、廢物循環再生、醫療保健、教育改造);調節功能(人工管理和自然調節)。
(5)生態網絡規劃物質代謝網絡(輸入、排出);能源聚散網絡(供需、耗散);水代謝網絡(量與質、自然與人工);交通運輸網絡(人、物、信息);城市景觀肌理(風、水、形、神);城市社會紋脈(商賈、人文、鄰里);城市管理體制(社會、經濟、環境);城市安全網絡(治安、急救、防災)。
生態概念規劃是一種新思路、大手筆、粗線條的戰略規劃、目標規劃和概念規劃,它不是代替,而是引導、促進、補充、協調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為這些規劃的制定和修編提供戰略指導和生態協同方法。其功能在于指明方向、孕育機制、推薦方法、控制進程。主張一種逆向思維:不是怎樣才能可持續發展,而是不這樣發展就不可能持續。生態承載力K(含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市場潛力)、內稟增長率R(技術、體制、行為)以及系統整合力I(景觀整合、產業整合、文化整合)的動態變化是生態政區調控的抓手,是生態規劃的核心內容。
生態工程規劃包括水生態工程、能源生態工程、景觀生態工程、交通生態工程、建筑生態工程以及廢棄資源利用的生態工程等的系統設計、規劃與管理。
生態管理規劃包括政區生態資產、生態服務、生態代謝、生態體制、生態文明的管理。其中城市生態資產指城市的生存、發展、進化所依賴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支持條件和環境耦合關系,它是城市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有形生態資產如太陽能、大氣、水文、土地、生物、景觀等自然生態資產和附加有人類勞動的水利、環保設施、道路、綠地等人工生態資產。無形生態資產包括生態區位、風水組合、氣候組合等自然生態資產及交通、市場、文化等人工生態資產。生態資產審計、監測和管理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城市生態服務是指為維持城市的生產、消費、流通、還原和調控功能所需要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產品和環境公益。它是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一種產出和功效,如合成生物質,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分與穩定水文,調節氣候,保護土壤與維持土壤肥力,對環境污染的凈化、與緩沖,貯存必需的營養元素,促進元素循環,維持城市大氣的平衡與穩定等。城市生態服務有時折合為生態足跡來計算。城市生態代謝是流入和流出城市的食物、原材料、產品、能流、水流及廢棄物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具有正負兩方面的生態效益和生態影響。可以通過生命周期評價和投入產出分析來測度。城市生態代謝評價是城市產業發展和市政建設的基礎和依據。
海南、揚州、日照等省市的生態規劃中提出了通過生態產業的孵化、生態環境的培育和生態文化的誘導去弘揚一種高效的生態技術、和諧的管理體制和系統負責的社會行為,促進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建設新模式,為各級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建設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方法。如揚州生態市規劃的重點是:以水資源調控、水環境治理、水生境保育、水景觀建設和水安全保障為核心的區域生態建設;以生物資源循環再生、生態衛生設施建設和生態工程整合為核心的鄉村生態建設;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居環境建設和生態文化延續為核心的城鎮生態建設。
7生態政區規劃編制是規劃單位的事、生態政區建設是環保部門的事嗎?
生態政區規劃不是一個職能部門或一個科研單位可以完成的,而首先應是主管領導的事,是各部門間綜合協調的事。規劃單位只能提供技術指導,其數據來源、關系調查、信息反饋和實施辦法全靠各主管和職能部門承擔。當前很多生態政區規劃只是為完成任務,請一個規劃單位,炒點概念,列點指標,紙上劃劃,墻上掛掛而已。其實,政府部門要的不是本本,而是推進生態政區整體建設的具體方針、政策和符合區情的行動綱領和外引內聯的技術途徑,規劃不僅要寫在紙上,更要滲透到地上和心里。科研單位的職責不只是編一個本本,而是要連續跟蹤、與當地部門緊密配合,參與當地的能力建設和軟硬技術的催化、孵化和策劃。不僅要告訴執行者哪些不能做(紅線),還要告訴他們哪些能做(綠線)和怎么做。多年來,我們跟蹤和參與大豐生態縣建設18年、海南10年、揚州6年、日照5年等地的生態建設,幫助他們引進項目、培養人才、傳播知識、更新規劃、推進能力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生態政區建設不是單一環保部門可以組織和協調的。大豐1988年就成立了生態縣建設領導小組和綜合協調辦公室,直屬縣政府領導,有編制、有經費、有計劃、有檢查。海南省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由計劃廳和資源環境廳聯合牽頭成立了生態省建設聯席會議和綜合協調辦公室,揚州、日照等市也都建立了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和綜合協調辦公室,在分管市長主持下協調各類超越環保部門權限的統籌兼顧事宜。我們也調查了一些正在開展生態政區建設的地區,凡是主要負責人不重視,沒有建立部門間協調機制,沒有落實人員編制、資金渠道和管理辦法的,其生態規劃都如同虛設,生態建設只是一個口號。
8生態政區建設就是分部門指標的達標建設嗎?
很多地區在爭創生態政區時往往有一項或多項經濟或環境指標差距較大,導致這些地區要么灰心喪氣,可望不可及,要么幾年內分部門突擊,“全面”達標。這些都是片面的。
我國正處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田園社會向城市社會、物耗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在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完成發達國家經過兩個多世紀完成的現代化進程,面臨著新老體制的矛盾、傳統觀念的沖突、資源環境的約束,和人才短缺的瓶頸。生態政區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漸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面對多元化、全球化、城市化、生態化的世紀大潮,需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生態政區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使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逼近理想水平。但不同時段可以有不同的階段目標,其測度指標應是過程的健康程度而非發展的絕對水平。
其實,一個基礎很好的地區,盡管一些絕對指標冒尖,如果丟掉整合、丟掉協調,集中精力治標,單部門突擊,結果這些指標雖然表面上上去了,由于機制沒解決,脫離當地的實際,不久還會掉下來,而且往往會顧此失彼,使其他一些指標落后,違背了生態政區建設的本意。相反,一個基礎較弱的地區,盡管絕對指標差距大,但若能明確目標,系統調理,奮起直追,有可能后來居上,在總體上實現生態政區的健康發展。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如果各個組分的生態關系統籌好了,系統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跨越式進展。創建生態政區是要創造一種高效、和諧、健康的生存發展機制,而不是一個政績卓著的名片。
- 上一篇:高等教育對外營銷戰略論文
- 下一篇:消費營銷策略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