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3:48: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研究論文

【摘要】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和適應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比較權威的統(tǒng)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xiàn)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大綱”明確規(guī)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fā)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chuàng)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依據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xù)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tǒng)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使社會生產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可見,政治穩(wěn)定是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xiàn)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jiān)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意義時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

3.要適合于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問題情境的設置不是越難越好,應當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更具體地說,是要以《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為依據,正確設計問題,使之既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既能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又充分顧及學生實際水平。

總之,只要我們遵循問題情境設置的原則,講究問題設置的方式,并在教學實踐中勤于摸索,就會使問題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煥發(fā)出它獨有的藝術魅力,更好地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