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
時間:2022-06-13 06:58:00
導語:海西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一輪課改幾年來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任何社會活動都離不開資源。教育需要資源,教師的教學需要資源,學生的學習也需要資源。“對課程學習資源的看法,也是對人與教育、與學習的關系的認識為基礎而發展變化的。”我們已不僅將教材、教參和教輔當作課程資源。更進一步認識到,課程資源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設施、設備、以及社會和自然中能夠與學習發生有意義的信息的總。”現代學校的學習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題,因此,全面認識并努力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應當得到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關注和提升相關運用水平。最近,本人在從事歷史教研課題《海西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的研究工作,本文以本課題探究為基礎,就海峽西岸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對海西歷史課程資源的認識
實施歷史新課程,使我們對課程資源的理解,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凡是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所有因素都屬于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學質量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程度緊緊地掛上了鉤。當前,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有效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整個民族的歷史素質,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該而且必須受到重視。海西,是指臺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臺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臺工作、統一祖國,并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海西經濟區范圍內,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了她十分豐富的社會歷史人文信息。這些對于歷史課程教學來說,都是不可多得課程資源。我校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北山區蓬華鎮。這里談海西課程資源是指學校在海西大環境下,我們的歷史學科教學立足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所處人文地理環境等各種資源,使之轉化為歷史教學的課程資源,服務于歷史學科的教學。更進一步講就是將海西豐富的鄉土人文資源加以充分挖掘運用,引入歷史課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
二、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在課題的探究和實踐過程中,我們立足學校實際,充分調動課題組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上,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學校所在地蓬華鎮是南安著名的山區、老區、僑區。我們課題組緊扣這“三區”,挖掘有效歷史課程資源。一是“山區”資源。蓬華地處南安、安溪、永春三縣交界,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南安四大山頭之一。地處偏遠,歷史上不見兵戎,村民生活安定,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南安市文物室里還陳列著蓬華虎爪山出土的石斧、石錛。在講《原始農耕生活》時,我講述了虎爪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并出示了在遺址中采集到的斧、錛、等生產工具的照片,在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地方,并讓學生通過這些實物想象先民們的生活,學生興味盎然,許多學生甚至要求老師能帶領他們參觀遺址。蓬華人的祖先,世代守著這片土地,恭耕田畝,繁衍生息,從行為觀念到民間信仰,乃至閩南方言及日常習俗,傳承著中華文明,保留著中原先民的遺風。蓬華歷史上英才輩出,不斷有人參加科舉考試,考取秀才、舉人、乃至進士。全鎮主要姓氏有郭、洪、蘇、黃、林、柯、陳、王等姓。其中,郭、洪、林、柯等族姓至今保留有較完整的族譜。
我們在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上,安排學生以同一姓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開展《蓬華姓氏考》研究性學習。讓他們收集整理和他們姓氏相關的一切文物資料,了解自己的族姓的歷史變遷,并形成文字報告材料。在此基礎上,學校提供專門的時間,組織全校師生召開《蓬華姓氏考》研究性學習匯報會。讓各學習小組匯報成果。經過精心組織,各學習小組收集到的資料有的十分珍貴富有歷史價值,如:學生收集到黎陽村珍藏的紫云開基始祖黃守恭(629--721)的遺物,有鐃鈸、香爐、燭臺花瓶等。他們不僅看到了實物,還拍下珍貴的相片。華美村洪氏大宗祠堂里的“武榮正堂”“總兵參將”“文魁”、“亞魁”牌匾;郭氏家廟里的康熙御筆題寫“折沖偉略”“祖孫翰林”牌匾等珍貴歷史實物資料,在讓學生們認同自己祖先的同時,也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禮。我們堅持這一項目研究性學習活動四年多。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由老師和蓬華社會上相關人員共同整理匯編成為最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華說蓬華》。在高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我們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以《蓬華今昔》為主題,打破姓氏、村落界限,在以前學段學習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完成蓬華歷史整體面貌。學生們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在上交的匯報成果中有了“蓬華概況”、“族姓淵源”、“蓬華地名考證”、“大演今昔”、“文詔華美集群玉”、“憶苦思甜說黎陽”等一篇篇,佐證史料豐富且飽函學生們酸甜苦辣的切身體驗和情感的匯報成果。二是“老區”資源。蓬華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安(溪)南(安)永(春)在這里設立中心縣委,領導三縣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山城村是南安最早實行分田地的村。山城村現存有,紅軍洞,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根據地相關史料遺跡。我們意識到這又是一項極好的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教育資源。加里寧說,“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也說過:愛國主義并非空泛的口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他呼吁:社會各界都要重視鄉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學廣泛開展鄉土教學,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知鄉愛鄉。《歷史課程標準》也明確表示,鄉土歷史這活生生的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大有裨益”。
我們每年清明節都組織全校學生徒步從學校到山城革命烈士紀念碑,組織隆重的祭掃烈士墓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并由歷史老師提前布置學生收集整理與山城革命烈士紀念碑有關的史料,利用歷史課堂讓學生交流各自收集的史料,談各自的認識。在上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段歷史課時,更是結合紅色山城的歷史加以講解。同時,我們讓學生在學到這段歷史時,到村里走訪老紅軍和年老的村民。了解郭子仲、郭光燦等烈士的事跡。這樣以學生能感知到的身邊的歷史進行講解,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段歷史的認識。這段鄉土歷史生動具體真實。利用可以看得見的證據,研究身邊的歷史,并且實地參觀遺址,學生易于感知接受,引起情感共鳴,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通過鄉土歷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賞心悅目中體驗家鄉歷史文化的雋永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在課外通過引導和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鄉土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義與價值,在實踐活動中將民族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格,從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奮發立志精神、艱苦創業精神和綠色文明意識。三是“僑區”資源。蓬華雖地處偏遠山區,卻是著名的僑鄉。蓬華人出國的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分布廣泛。許多僑親是在“親幫親,鄰邦鄰”的情況下出國的。由于宗親、同鄉的關系,在僑居地更是相互關懷苦樂與共,逐漸形成宗、鄉社團組織。華僑的歷史是一部飽受凌辱的辛酸血淚史,是一部頑強拼搏的艱辛創業史,是一部反抗侵略的革命斗爭史,也是一部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史。南安有許多人到國外謀生,根據2003年《南安年鑒》載:“南安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南安籍華僑、華人有143萬人,旅居港澳臺同胞100多萬人。”③蓬華鎮華美村十戶有八九戶人家是僑屬僑眷。鎮里大大小小公益事業,離不開華僑的慷慨捐獻。就我校而言,學校在1948年由菲律賓菲華家族總會出資創建,63年來,學校幾經風雨,但華僑捐資助學之風日盛。眾多海外華僑對學校捐獻的資金兩千多萬元,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都離不開華僑的捐獻。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對華僑的恩澤感受最深。對華僑歷史利用與開發,是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的教學途徑之一,家里的書籍、照片、信件等物質資源,爺爺奶奶的故事、泛黃的老照片、爸爸媽媽的藏書以及它們的他們的生活經歷都也能使學生更真實地了解自己身邊的歷史,升華自身的歷史情感。大批杰出華僑的生平事跡,飽含著十分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這些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等的培養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華僑的奮斗事跡宣講中可對學生進行礪志教育,華僑的對公益事業的捐助事跡宣講中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奉獻精神教育。我們對“僑區”資源的開發主要做法:一是,在校本課程教材《話說蓬華》中設立“僑臺親情”章節。系統介紹華僑基本知識,包括華僑稱謂的由來、華僑出國原因、華僑歷史、海外華僑社會等,讓學生對華僑史有總體的認識。二是,在綜合實踐課中讓學生收集整理自己家里或鄰居或同村中與華僑有關的所有資訊。在學期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各自收集成果,并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報集中展出。三是,組織歷史老師指導學生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編輯成《蓬華華僑史》小冊子,供下一屆學生學習。
- 上一篇:從虛幻倫理批評走向現實歷史批評
- 下一篇:建委城市規劃工作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