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研究
時間:2022-08-22 10:25:26
導語: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組建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2010年正式啟動,雙方的市場互補性和貿易穩定性都得到了提高。農業的發展與我國的國民經濟息息相關,因此農產品貿易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之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通過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及措施建議。
關鍵詞:東盟;農產品貿易;經濟全球化
1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影響因素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國際貿易日益呈現自由化趨勢并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對于我國來說,對外貿易也慢慢開始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我國和東盟的經濟貿易歷史悠久,農產品貿易是雙方十分重視的合作項目,如今也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我國經濟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由此大大增加,因為緯度不同,許多熱帶水果、熱帶蔬菜等我國都會從東盟國家進口,而東盟國家從我國進口一些溫帶水產品、溫帶水果等。因此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農產品這一方面存在很強的互補性,互補性使得雙方擁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推動雙方的自由貿易發展。要想使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健康的發展并長期持續下去,就要重視影響貿易互補性的各種因素,加強對現階段貿易情況的研究,深刻透徹的分析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為擴大貿易貢獻出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及對策。
2農業企業
中國是農業大國,因此在我國農業企業數不勝數,至今也還在不斷地興起,但是這些農業企業絕大部分都還處于發展初期和孕育期,對于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還不夠成熟。這些農業企業自身的農產品競爭不足,同時還存在著資金匱乏、生產技術低端、銷售渠道狹隘等問題,使其很難將農產品打入東盟國家的市場,而東盟國家大力推廣競爭了較強的農產品,快速占領市場,因此限制了我國農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我國農業企業受到了壓制,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互補性也就難以體現出來。2.1自然因素。農產品的生長過程中,自然因素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也具有著重要影響。我國對東盟國家出口的主要是溫帶農產物,而東盟國家出口給我國的是熱帶農產品,這都是由于地理及環境的因素得到的結果,因此自然因素對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自然因素還決定了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對其的未來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2交通運輸。由于是國際貿易,故需要考慮交通運輸方面的影響。通常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采取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公路運輸,部分農產品采用海上運輸以及內河運輸的方式,這樣可以公路運輸的壓力,使得農產品貿易能順利高效的完成。但對于一些新鮮且保質期較短的農產品來說,目前的航運水平難以使其在農產品最合適的使用期內到達目標市場,因此造成一定的損失。隨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不斷變化與發展,現有的交通運輸條件逐漸滿足不了其要求,對其互補性產生了不利的影響。2.3品牌效應。品牌效應在國際貿易中是一個很好的銷售手段,通過增加知名度加大銷售量從而提高出口競爭力。東盟國家的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能夠補充我國農產品市場上缺乏的品種,而我國的農產品進入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市場,將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知名度。但目前國際市場上,中國的農產品名優品牌比較少,若是名優品牌比較多的話,我國就能利用品牌效應更有效的補充東盟各國農產品市場上缺乏的品種,從而促進雙方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2.4貿易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得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農產品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區的有利條件,充分補充雙方農產品市場上缺乏的具備互補性優勢的農產品。通過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的方法,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不斷增強,因此大力推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然而,現在依舊存在著貿易壁壘,因此還需要重視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流,加強各國的深入合作,不斷完善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政策。
3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3.1雙方貿易發展不平衡。就近幾年的農產品出口情況來看,東盟各國向我國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我國向東盟出口的增長速度,并且我國農產品的整體優勢也在不斷下降,這就使得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在我國,只有海南、廣西、廣東、云南等幾個省份生產熱帶農作物,種植面積遠不如處于熱帶的東盟國家,因此我國進口的東盟農產品主要是熱帶作物。而根據中國與東盟簽訂的降稅協議,我國需要率先對農產品進行降稅安排,且許多農產品的降稅幅度都要如此,因此東盟各國的農產品比我國更加具有優勢,占據國際市場的速度會更快,這樣就會導致雙方貿易發展十分不平衡。3.2雙邊貿易機制不完善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不斷發展中,原本帶有強烈計劃性。質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已經取消,進而建立的是一系列新的調控體系,該體系雖然能夠適應自由市場經濟規則以及國際貿易規則,但對于如何防范快速自由化對國內相關產業的沖擊和損害方面還不夠完善。如果貿易機制不完善,在任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會對了產品的一體化貿易形式造成或大或小的不良影響,比如不完善的產品流通機制就會影響到農產品的運輸進而牽連農產品的銷售。不完善的貿易機制不僅會影響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還會損害我國農產品在東盟各國的聲譽。3.3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高。據統計,我國的農產品中只有1/4是屬于加工類農產品,而東盟各國對我國的出口農產品大都是屬于加工類產品,一般來說,加工類農產品的附加值很高,但我國的加工農產品價值只提高了1/3左右,這都是因為我國出口的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出口農產品中深加工產品所占的比例太少將直接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由于我國主要采用土地分戶的模式對農業產品進行經營,因此經營主體比較分散,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也不高,使得農產品交易成本比較高,并且流通也受到很大阻礙,自然出口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3.4基礎設施不健全。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采取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是公路運輸和海上運輸,但因為地理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就會導致運輸過程中的某些路段運輸設備不通暢,基礎設施不健全。比如我國昆明到泰國曼谷高速公路已經修建完成并且通路,但是,由于部分路段只是二車道,其運輸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同時還會導致產生較高的運輸成本。因此要重視基礎設施不健全帶來的危害,加強對運輸方式的水平發展,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建設。3.5貿易壁壘依然存在雖然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自由化推進速度非常快,但是依舊存在貿易壁壘的現象。比如新加坡向我國進口初級產品、畜牧產品時,就會要求其農糧獸醫局進口的每一批產品都進行檢查或者化驗分析,對于不合格的產品就會進行整提前送,甚至是銷毀。這是因為東盟國家如果向中國進口的產品與其生產的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時,東盟國家就會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來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有些國家對于產品的質量檢驗及通關標準要求較高,因此在等待批準的時間比較漫長。東盟國家這種為了保護本國產業而采取的措施對我國的出口農產品來說,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也就意味著會阻礙雙方的農產品貿易。
4針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性的措施建議
4.1加強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以保證農產品正常生產后的出產質量,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注重利用科學技術,以科技作為驅動力,創造更加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向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還應該大力發展新型農業,著力生產綠色環保的農產品,不僅不污染環境,還能滿足雙方的市場需求,針對新型農業研發創新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為新型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是農產品貿易的基底,只有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夠充分滿足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需求,促進其貿易互補性。4.2提高農產品質量。中國與東盟貿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已經分析過,中國的農產品整體優勢在下降,因此需要提升我國的農產品水平。我國應該大力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發展綠色環保、無公害的新型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發揮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促進共同經濟的增長。提高農產品品質的方法有很多:引進國際的先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嚴格把好質量關以保證消費者安全、對農產品包裝做到精致美觀以提高農產品檔次。4.3完善交通運輸設施建設。隨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基礎設施不健全,現有的交通運輸條件也就逐漸滿足不了其要求,對其互補性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只有完善了運輸設施建設,才能保證中國和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過程順利進行,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雙方貿易的發展,充分發揮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完善交通運輸條件包括加強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規范內河航運的發展,逐漸加強對航空運輸的投入力度以保證一些鮮活農產品的運輸,制定必要面對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及方案,通過這些手段來盡可能實現農產品的無障礙運輸,保證運輸通暢、順利、安全、高效。4.4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中國與東盟如今仍然存在貿易壁壘,也就意味著雙方的自由貿易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因此就要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協商,達成一致的合作標準,打破壁壘阻礙。中國要加強和東盟各國的交流頻率,針對農產品的貿易政策多溝通、多協商,利用政府、社會、群眾等多方面的力量加速雙方之間的貿易發展,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貿易政策,簽訂貿易相關協定,使農產品貿易實現高速發展。除此之外,對于部分互補性農產品來說,可以通過貿易協定和政府協商實現零關稅,從而加速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5結語
從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其互補性影響因素來看,通過加大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完善農產品的交通運輸設施建設、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制定貿易政策這些有效途徑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加強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全面深化雙方的貿易水平,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健康發展,擴大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宸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政治經濟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8(1).
[2]張國紅.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影響評述[J].海關與經貿研究,2017(6).
[3]唐宜紅,符大海.經濟全球化變局、經貿規則重構與中國對策——“全球貿易治理與中國角色”圓桌論壇綜述[J].經濟研究,2017(5).
[4]余淼杰,崔曉敏.經濟全球化下中國貿易和投資促進的措施[J].國際經濟評論,2017(3).
作者:謝濤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 上一篇:出口貿易結構優化研究
- 下一篇: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