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02 08:47:03

導語:中國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及對策

隨著我國入世以來,與歐美發達國家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貿易聯系日益密切,經貿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影響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我國貿易摩擦的特點

1.1貿易摩擦數量居高不下日益增多

根據WTO統計,在其成員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例中,大約每7起案例就有一起涉及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1997年~2004年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起700多起針對我國的“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調查,其中反傾銷案件將近650起,涉及商品4100多種,且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的要案、大案居多,其涉案數量和涉案金額持續居高,10年來累計達3100多億美元,其中美國和歐盟地區形勢最為嚴峻。

1.2貿易摩擦的領域范圍不斷擴大,形式多樣

一方面,我國不僅與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而且與印度、南非、墨西哥、東南亞等相關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加劇。另一方面,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領域不僅包含貨物貿易,而且涵蓋相關的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諸如綠色貿易壁壘、技術標準產品質量認證、環境保護標準、衛生檢疫標準等。

1.3貿易摩擦從單個產品的傾銷與反傾銷日漸擴散到針對某些產業的貿易摩擦,甚至涉及政策和制度層面

國際貿易摩擦從微觀經濟層面擴散到宏觀經濟層面,投資摩擦,政策制度摩擦,技術性貿易摩擦手段日益隱蔽化,顯然在今后貿易摩擦的處理問題中,不僅僅需要企業積極參與談判,而且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創建等方面主動配合,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1.4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主要類型

由于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是WTO規定的三大貿易救濟措施,屬于合規貿易壁壘,所以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浪潮下成為各國進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反傾銷依然是構成我國貿易摩擦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針對我國的特別保障措施也呈明顯上升趨勢,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其獨有的隱蔽性、有效性、靈活性、歧視性為各國紛紛采納,成為對外出口難以逾越的障礙。

2我國貿易摩擦的原因

2.1各國之間體制、習慣、風俗、文化價值觀及其對貿易理解的不同引起摩擦

由于不同國家采取不同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市場經濟與非市場經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等不同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差異也容易導致貿易摩擦,比如韓國與日本,日貨在韓國易遭到排斥,法國、加拿大傾向于抵制美國的文化商品進口,廣大發展中國家防范抵制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文化滲透,積極發展本國文化產業。一些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造成部分國家對我國的恐慌,排擠抵制我國產品出口,從而高筑貿易壁壘。

2.2WTO爭端解決機制和相關條款的模糊性和缺陷增加了貿易摩擦的機會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雖然相比GATT更具統一性、效率性、強制性,但是仍然存在規則內容太過粗略,相關條款過于模糊,操作性不強,由于采取協商一致的原則導致有關進程和操作程序拖延,案件審理期限過長,相關專家組設置,案件審理的公平性、透明度有待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爭端解決機制中的話語權等諸多問題有待改進。

2.3企業的政治經濟行為和利益相關

集團的競爭引起貿易摩擦工會、行業協會、產業群體、行業組織等作為一個個利益共同體為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聯合起來,借助其在國家政治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維護自身利益,打壓對手,占據更大市場份額。

2.4貿易自由化趨勢下進行貿易保護的必然要求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自由化浪潮不可逆轉,這要求各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消除貿易壁壘,但由于工業化進程速度各異,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不利地位,他們的民族工業和制造業競爭力相對薄弱,為促進本國出口,增強出口競爭力,發展民族產業,進行更為隱蔽的貿易保護成為必需,新貿易保護主義應運而生。各國利用反傾銷等合法手段進行貿易保護維護本國的經濟貿易利益與經濟安全,營造公平的貿易競爭環境。

2.5我國長期處于貿易順差,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相對集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以15.7%的速度高速增長,迅速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并長期處于貿易順差地位。2002年累計實現貿易順差303.57億美元。2004年貿易順差為319.8億美元,2005年達1019.17美元,2006年貿易順差高達1774.76億美元。我國長期的貿易增長和貿易順差對進口國的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其紛紛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從我國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提高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削弱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且我國產品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美、日本、中國香港、東盟等國家或地區,出口市場相對集中,出口的對外依存度較高,所以一旦主要的出口市場發生各種不可控的變化,將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國內經濟穩定產生嚴重打擊。

2.6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的創新能力不強,各項技術認證體系與國際標準仍有差距

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出口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各類企業為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盲目擴大出口,低價競銷,惡意競爭,同時,行業協會功能尚不健全,對違規企業的約束懲罰機制欠缺,再加之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國內的相關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和技術標準、環保標準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由于發達國家主宰當今國際經濟體系,負責制定“游戲規則”,包括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和知識產權等眾多領域,導致我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商品出口容易遭到國外的抵制。

2.7我國經濟體制、市場體制、外貿體制等存在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加入WTO后雖然在各個方面向世貿組織規則不斷靠攏,但仍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出口領域低了價競爭、惡性打壓等企業運行不規范,經營秩序混亂的情況,這不僅降低了我國出口經濟的效益,同時極易引起外國對我國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此外,我國在WTO框架中處于非市場經濟地位,這使得各國更容易對我國隨意按照第三國(替代國)標準計算產品的正常市場價值,但由于不同國家的生產條件、經濟技術水平、資源等要素價格、勞動力價格相差甚遠,使我國在反傾銷訴訟中處于被動地位,受到嚴重的不公平待遇。

3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措施

3.1政府層面

(1)建立統一規范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防止美歐等發達國家頻頻以我國產品不符合其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環保標準為由抵制我國產品出口,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2)我國政府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加大對外交涉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公約談判和多邊貿易談判,讓更多國家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環境。(3)政府應建立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涉外經濟法律體系整頓外貿出口秩序。建立完善相關的競爭法規,合理控制出口價格,出口數量,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共同抵制低價競銷的惡意競爭行為。(4)政府應建立雙邊救濟、多邊救濟、區域救濟、國內救濟等多層次貿易救濟機制,健全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完善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等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健全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5)建立完善我國的貿易摩擦爭端解決機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為主體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和頻繁發生的國際貿易摩擦中,政府作為對外貿易的主管部門,必須正確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借助政府力量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企業作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主體,更要迎難而上,迎接風險和挑戰,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商會、行業協會組織建設,團結一切力量形成完善的貿易摩擦爭端解決機制。(6)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發展戰略。針對我國外貿依存度較高,出口市場集中,堅持擴大內需,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加大中西部投資力度,這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費潛力和鞏固擴大國內消費市場,降低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分散風險,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促進國內外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避免可能出現的“產業空洞化”現象。(7)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創新能力。

3.2企業層面

(1)企業應提高產品質量,轉變經營戰略,提高產品的技術環保標準,增強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尤其針對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方面,企業更應該自覺使用國際技術標準,環保標準,質量保準,以此,更新生產設備,改良工藝流程,進行全程的環保和質量控制,建立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的外貿出口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另一方面,加強技術研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貿易品牌,實力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2)企業應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外貿出口戰略。一方面,“引進來”即企業積極大膽引進外資,合資經營或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國際合作,融入國際生產分工體系,減少貿易摩擦。另一方面“走出去”即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就地生產銷售,降低成本同時有效繞開貿易壁壘。(3)企業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應訴。企業應積極利用國際環保公約、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國際貿易協議相關條款等,積極與發達國家磋商談判,阻止發達國家濫用綠色貿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進行貿易保護。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致力于修改不平等的國際條約。(4)企業應實施國際化人才戰略,積極培養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善于經營、精通管理、有能力解決貿易爭端方面的國際化優秀人才,建立優秀國內外人才儲備機制。(5)企業正確運用補貼政策,制定合適的定價策略,避免不符合WTO規則的各種補貼。

作者:張援舒 單位:華北科技學院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丁黎.國際貿易問題[J].經貿論壇,2005(11).

[2]陳江生.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及其對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