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11-29 09:29:42
導語: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速度有所加快,使得傳統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面臨挑戰。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實踐狀況進行分析,從農村家庭自主養老、村委會養老、社會養老三個層次養老體系的運行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出發,系統梳理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運行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策略,以為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體系
一、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三個層次
整體上來看,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家庭自主養老、村委會養老以及社會養老,這三種養老模式共同支撐著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運行。(一)家庭自主養老。“養兒防老”是農村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的養老觀念中,受到血緣與地緣因素的影響,贍養老人不僅僅是法律上的義務,也是道德層面的要求,多數的農村家庭認為養育兒女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老有所依,這正是促成家庭自主養老模式形成的原因之一。家庭自主養老在具體實踐路徑方面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子女直接負責父母基本的養老費用支出。此種模式通常父母與子女一起居住生活,由子女直接照顧父母的起居并承擔必要的費用。第二種是由子女為父母購買養老保險,父母通過每月領取養老保險的形式實現養老保障。在現實的經濟條件下,第一種是目前家庭自主養老最為重要實踐路徑,但在農村年輕人逐漸向城鎮流動的現實背景下,這種養老服務體系在實踐中已經難以維系,城鄉二元生活的割據,要求必須進一步完善其他農村老人養老服務保障體系。(二)村委會養老。村委會養老模式主要是針對農村的五保戶群體,雖然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滯后于城鎮,但是也有部分的經濟發展條件好的農村建立了村委養老服務中心,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林畬鄉石下村2015年通過申報農村老年人村委會養老項目,實現農村老年人養老不離開自己生活的農村,能夠很好的滿足空巢老人、五保戶等老年人養老的要求。村委會養老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村委會公共財政資金;二是村民自籌資金;三是社會捐贈。在具體的運作模式方面,主要由村委會負責資金的籌集和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但對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而言,村委會公共財政收入十分有限,特別是在缺乏鄉鎮企業的農村地區,依靠村委會養老面臨資金瓶頸,因此村委會養老模式通常適用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村地區。(三)社會養老。社會養老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社會機構養老。社會養老機構的養老模式是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包括民營養老服務機構與政府養老服務機構)承擔養老責任,社會機構養老是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農村地區也有部分老年人進入城鎮的社會養老機構進行養老。從數量供給上看,我國的養老機構已達到4萬多家,但這些養老機構大部分在城市,專門針對農村老人的養老機構較少。二是社會養老保險養老。為了給農民提供養老保障服務,我國出臺了新農保、新農合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效的幫助農村社會成員在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獲得社會保險的幫助。從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的給付方式上看,政策上規定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不需要繳納費用,每個月可以領取90-110元的養老補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村老人的養老生活。
二、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運行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目前農村老人數量不斷的增加,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傳統的“養兒防老”的體系難以有效運行。具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運行實踐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家庭自主養老面臨的壓力增加。家庭自主養老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家庭自主養老面臨較大的壓力。一方面,子女養老成本增加。從農村子女贍養老人的壓力上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村的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雖然收入增加,但是農村的年輕勞動者在贍養老人上依然存在諸多的壓力,不僅經濟壓力加大,而且也缺乏空余的時間照顧老年人。對于農村的老年群體而言,主觀上也不愿意進入城市增加子女的壓力,進而不愿意進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下降。土地是農村家庭自主養老的主要收入來源,從農村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上看,城市向農村拓展,部分處于城市邊緣的農村出現大量的失地農民,失去土地的老年農民無法依靠勞動力在城市生存,只能依靠土地賠償款生活。但是這種缺乏相應保障體系的土地征收制度,對于中國許多農村來說,未來的老年人群體如何養老,并未有一個科學的方案。(二)村委會養老運行不暢。一方面,村委會養老供給不足。從村委會養老的投資力度上看,雖然村委會養老能解決部分五保戶、困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是農村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農村地區有許多的空巢老年人面臨“老無所依”的問題。村委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需要基層財政的支持,然而我國的農村地區基層財政偏于緊張,設置村委養老服務中心的農村地區多數屬于經濟較為發達的鄉村,偏遠的農村地區來說,鄉村財政收入的緊張使得投資不足,提供養老服務的村委會數量較少,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村委會養老服務中心的技術與人員配置不足。從農村地區的資源供給上看,在技術與人員的配置上也出現資源匱乏的現象,許多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資源建立村委養老服務中心項目,專門的管理人才、醫療服務人才以及護理人才缺乏,阻礙了村委會養老模式的正常運行。(三)社會養老供需失衡。社會養老供需失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社會養老機構的供需失衡。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一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愿意進入社會養老機構,比例達到83.6%。公辦的養老服務機構的費用低,但是數量少,而且床位爆滿,農村老年人難以申請。第二,社會養老保險的供需失衡。目前針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險中,政策性養老保險種類少,一些地區推廣農村養老保險,但是針對的群體狹窄,限定于55歲之前的人群購買。目前我國推廣新農保以及新農合,但是新農合保險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老年人在一些大病上支出能夠減少,并不能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從當前的社會物價水平與通貨膨脹率上看,目前農村的養老補貼并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三、完善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實踐策略
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項艱巨任務。針對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實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實踐策略。(一)因地制宜設計農村養老模式。不同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老年人數量、老年人的養老觀念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目前我國的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模式有家庭自主養老、村委會養老、社會養老等多種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優點與不足。因此,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設計上,要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特點進行設計,不同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如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地區,要側重依賴家庭養老為主,要通過政策宣傳的方式,不斷增強農村年輕群體的法律意識,讓其認識到贍養老人不僅僅是道德義務,更是法律義務;在城鄉結合的農村地區,要發揮城市反哺農村的功能,發揮社會養老機構的輻射作用,鼓勵年老的農民進入社會養老機構養老,轉變其養老的觀念;在土地流轉、土地征收效益好的農村地區,可以采取家庭養老為主、村委會養老為輔助的模式。針對村委會養老的資源來源,可以采取個人、集體以及政府三方籌資的方式建立農村村委福利院,解決失去土地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二)拓展村委會養老的資金來源渠道,提升村委會養。老專業化水平。在資源來源渠道方面,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公共財政對村委會養老的支持力度。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村委會養老在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中的作用,通過專項財政資金撥付的方式,給農村村委會組建村委會養老服務中心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積極拓展社會捐贈渠道。政府可以鼓勵企業通過社會捐贈的方式支持村委會養老,通過積極的財稅減免政策,鼓勵當地鄉鎮企業參與村委會養老項目建設,進一步拓展村委會養老項目的資金來源。在具備一定資金支持的條件之下,還需要不斷提升村委會養老的專業化水平。為了解決農村村委會養老模式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可以通過社工服務購買的方式,聘請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進入村委會提供養老服務。(三)擴大商業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供給水平。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必須著眼于兩個層面:一是擴大商業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可以適當放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市場準入條件,鼓勵金融機構設立農村保險公司,設計符合農村養老特點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除此之外,應不斷強化農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意識,通過發放商業養老保險宣傳手冊、村委會宣傳欄圖片宣傳等形式,向農民積極宣傳購買養老保險的重要性,以進一步擴大商業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二是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供給水平。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是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與保障,但是目前存在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國家應積極出臺政策支持農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加大對非營利性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并強化對農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監管,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供給水平。
參考文獻
[1]黨俊武.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M].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5.
[2]杜鵬.中國農村養老服務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社會工作,2018(26):26-27.
[3]李海東.黑龍江泰來縣:打造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J].中國民政,2018(21):22.
[4]匡敏,何飛.“新農保”對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的影響與養老服務優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8(10):84-90.
作者:李小琳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 下一篇: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