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創新服務探索
時間:2022-06-21 10:28:30
導語:農村金融創新服務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村地處沿海發達地區,是中國農村工業化最早也最富庶的農村地區。區別于傳統內地的農村,大灣區縣市、村鎮利用集體土地招商,形成了“三來一補”企業的加工基地,吸引了大量加工制造業涌入,成為“世界工廠”。本文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特有的農村集體經濟進行研究,分析了農村居民的收入及需求,從而探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二、村集體和農村居民收入情況
大灣區有其地理優勢和明顯的區域特征,區域內的農村采用工業化模式,其主要收入來源是村集體將土地出租給外來資本,以此獲得土地租金收入或物業收入。具體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集體土地的租金收入,或土地上修建物業的物業收入;另一部分來自于村集體自主創辦的村辦企業經濟實體。因此,村辦產業經營、物業及土地租賃成為灣區村集體經濟體的主要收入來源。這部分收入屬于村集體,一般以分紅的形式分配給村集體成員,村民通常每年分紅金額少則2萬元,高的每人達10萬元。除了分紅收入外,當地村民還可以靠出租住房給外來務工人員獲得租金收入,加上自身經營收入來源,生活相當富裕,有些村民的生活水準甚至已遠遠超過城市居民。部分城中村被改組為集體所有制的商貿公司,人口就地消化,就業就地解決,土地產權性質不變,仍歸集體所有。對需要占用的土地,采用土地入股或出租的方式,保證當地村民年年有收入。單在廣州,類似的城中村就不少于100個。同時,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活期和定期儲蓄已不再是農村居民管理收入的唯一選擇,農村居民的財富管理意識被逐漸培養,從儲蓄型單一偏好向多元產品配置轉化。此外,大灣區內城市和鄉村相融合,形成城鄉一體化地帶,“城中村”是特別普遍的現象。大量富裕的“城中村”,就像是城市中流動人口的“珊瑚礁”由原村民和外來移民共同創造了一個適合流動性移民臨時生活和工作的社會生態環境。針對此現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三、農村居民消費能力情況
黨的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根據《2017年廣東省統計年鑒》,2013年至2016年,農村消費平均增速9%,比城市高出3.1%。但農村消費者平均月消費支出僅為2177.2元,消費不足是阻礙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農村居民保障日益完善促進農村消費。伴隨著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教育投資基金等的興起與完善,農村居民在人身安全、子女教育、未來養老等方面得到的保障日益完備,可以不必對日后不可預見的支出過度擔憂,安心將部分儲蓄用于當期消費,實現效用最大化。(二)農村信貸引導農村居民消費預期。農村信貸可極大地減緩居民暫時性收入不足引發的謹慎消費和滯后消費。一方面,農村信貸使得村民的消費不再局限于當期收入,促使傳統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另一方面,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有助于農村居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避免不當消費引發的經濟偽繁榮,從而實現以金融促消費、以消費為經濟提速的良性循環。因此,引導消費預期也是提振農村經濟的重要一環。(三)農村消費信貸市場仍面臨諸多難題。一是農村居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逐年增加,而農村消費信貸供給卻普遍存在“慎貸”現象,供求失衡不斷加劇。二是農村消費信貸產品不夠多元化,未能針對特定的消費信貸需求“量身定制”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三是農村消費信貸的規定過于苛刻。四是農村消費信貸風險管理不夠完善。五是農村征信體系不完善,信息采集困難、數據不完備,收集農戶信息模式以實地調查為主,而農戶對外提供擔保、申請貸款、加入保險等信息則嚴重缺失,信息采集憑個人主觀印象填報,導致部分農村居民的征信信息不具備充分的可信賴性,抑制了農村居民向銀行主動提供信息的積極性。綜上可知,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其消費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滿足;另一方面,市場上有關農村居民的各項消費服務不盡如人意,很多金融服務場景并未完全覆蓋農村群體,且大多數金融服務都是針對農業方面的,不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農村工業發展的需求。農村消費金融服務有待進一步完善,提升整體消費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地發展。
四、開放銀行在農村金融生態下的場景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大趨勢下,銀行不斷加強對地方經濟的支持,探索“開放銀行+垂直行業生態場景”的全新模式,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農村群體,以農村特色金融服務為核心,構建綠色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銀行通過開放API等技術實現銀行與金融服務平臺的數據共享、服務與產品的即插即用,實現銀行服務無處不在、永遠在線。(一)銀行數字化轉型加速金融服務創新。銀行要從最初的只做存貸匯的“行業聚焦”向“行業穿透”轉變,利用整體服務平臺,成為客戶業務鏈條、資金鏈條和數據鏈條等價值鏈上的參與方,幫助客戶提升資產價值,從提供管理工具向提供經營服務轉變。通過技術和場景的融合,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也將是銀行業界的一次互聯網金融創新,促進產業融合,刺激信貸消費,完善民生服務,如圖1所示。本文提到的農村金融創新服務平臺,是以粵港澳大灣區村集體、村辦企業、村民及股東等重要客群為中心,圍繞村集體經濟體的產業經營、主要營收、村民管理、村集體及村民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面的立體服務。(二)滿足村集體經濟體經營管理的線上一體化服務需求。大灣區村集體主要的營收來源是村集體土地租賃收入和土地上修建物業的物業租賃收入。一方面,創新服務平臺要提供物業管理、合同管理、商戶管理、賬單管理、收款管理、對賬服務等管理功能,解決其管理需要;另一方面,將開放銀行架構下的賬戶服務、支付結算、資金清算等金融服務無縫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務,滿足其金融需求,打通村集體經濟管理經營和銀行金融服務的壁壘,提供線上一體化服務整體方案,解決村集體經營及收入管理困難的痛點。(三)提供村民信息及股份管理的信息化全流程服務。股份制改革后,村民持有股份享受分紅,各村集體對于股份均有其不同的管理制度。股份可分割、可繼承、可轉讓,同時,股份的管理需要考慮以持有人為單位和以戶為單位等不同的分配模式。股份管理主要用于村集體對村民的分紅,這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除股份分紅外,在村民福利方面,村集體還需要向村民發放教育福利、醫療福利等各種補貼。通過向村民提供信息管理、戶籍管理、股份管理、分紅管理、福利管理等多個維度的服務,整合村集體賬戶服務、村民賬戶服務、平臺自動發放分紅及福利補貼、提供村民收入清單管理等銀行金融服務,解決村集體股改后,村民管理和利潤分配上管理困難的痛點。(四)建立場景生態下村民信貸及財富金融服務。市場上村民信用卡、村民消費貸等金融產品仍十分缺乏。根據實地調研,由于金融服務缺乏,在村民有緊急資金需求的時候,部分村集體基于對村民的了解和評估,會提供資金借款以解燃眉之急,如到期村民無法還款,則用未來預期的分紅款進行抵扣,控制風險。而農村金融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的生態場景,具備村集體的收支情況、村民的家庭結構、村民的信息、分紅收入及租賃收入情況等各種數據,讓村民的信用數據更加真實和完整。在此場景下,銀行可以通過聯合村委推出村民委托貸款、擔保貸款,或者根據村民在平臺上分紅及福利收入的交易流水,以及未來預期的分紅收入,結合村集體的擔保,提供量身定制的消費信用貸款,解除居民消費預算限額,促進傳統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提升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除了信貸產品外,針對農村居民提供保障、增值類保險及財富產品也是平臺一體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的農村金融創新服務平臺是將村集體、村辦產業、村民等經營活動的整體信息管理、結算、交易進行閉環跟蹤,既滿足村集體經營管理中收支兩方面的過程管理,也針對村民的消費金融需求及財富增值需求提供線上一體化服務。這種綜合服務模式只是“開放銀行”接入場景的一個實例,通過不斷豐富生態服務場景,可以持續構建醫療、教育、商超等多方服務,實現不斷擴展的獨具特色的新農村泛銀行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加快農村數字化轉型發展,深化改革創新,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銀村互聯”產品。利用金融科技對農村地區的貨幣流通及信用活動進行資源配置與優化,對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與建設形成金融支持。
五、結語
國家正大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努力改善民生水平,加大優質公共產品和金融服務供給,力求讓大灣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創新粵港澳大灣區農村金融服務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是為人民謀幸福、謀發展之舉。
參考文獻:
[1]韓笑.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分析[J]. 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2):10.
[2]潘錫泉. 新金融業態視角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 農村金融研究,2020(1):37-43.
[3]王一婕. 以互聯網金融推動鄉村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J]. 人民論壇,2020(1):100-101.
[4]舒凱彤.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模式與路徑選擇[D]. 長春:吉林大學,2019.
[5]牛潤苗.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研究[J]. 現代商業,2020(6):89-90.
[6]劉靜.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2014.
[7]周翼璇. 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2014.
[8]寇忠政.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J]. 農業經濟,2016(7):296-297.
作者:晏妮 譚昕月 單位:華夏銀行廣州分行
- 上一篇:鄉村振興下農村公共服務提升探討
- 下一篇: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