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空巢老人養老困難及措施

時間:2022-05-10 10:38:57

導語:鄉村空巢老人養老困難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空巢老人養老困難及措施

空巢老人養老模式與生活現狀分析

(一)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模式目前我國農村地區老人養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養老、自己養老及居家養老三種模式。根據調查,目前村空巢老人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示),其經濟來源主要依賴子女的經濟援助。從養老模式的分布來看,75.86%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子女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養老模式;20.69%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自己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自我養老模式;3.45%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政府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居家養老模式。1.由子女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家庭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家庭成員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養老方式,主要是經濟上供給,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2]。目前由于受我國國情、農村生產模式及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以村為例,75.86%的空巢老人都是由家庭養老。這些老人在養老過程中,由于子女長期在外務工,他們從子女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經濟支持,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幾乎喪失,但由于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具有易接受、易操作、符合中國人心理需求等特點,因而使得大多數老年人選擇這種養老方式。因此,目前我國家庭養老模式仍占據主導地位。2.由自己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自我養老模式自我養老是指中年期為老年期積蓄,甚至指青老(60-69歲)為中老年(70-79歲)和老老年(80歲以上)積蓄,也指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并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從而為自己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模式[3]。調查顯示,村約占20.69%的空巢老人選擇繼續務農進行自我養老。但是隨著農村空巢老人年齡的不斷增長,其身體狀況也不斷弱化,導致這種靠自己勞動所得進行自我養老的方式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在老年人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在家勞動時,這種自我養老方式最終將由家庭養老接替。3.居家養老將成為農村空巢老人未來的主要養老方式所謂居家養老,就是讓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新型社會化養老模式[4]。作為新型養老方式,這種由政府提供主要經濟來源的居家養老是傳統的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結合體,這種養老方式將更加符合現代農村空巢老人的需要。但調查顯示,村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家庭還不存在,調查對象中只有兩戶主要經濟來源靠領取低保的家庭,只能勉強算作居家養老類型。目前,村的居家養老模式還只是一個雛形,但是在經濟方面,政府機構和社會的支持已初具規模,在空巢老人的經濟來源方面,社保基礎養老金所占比例已經達到30%到40%。隨著經濟發展,其所占比例會越來越高,最終將成為農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雖然在生活照料和文化娛樂方面十分欠缺,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得到完善,居家養老將逐漸成為空巢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二)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1.經濟來源從調查可以看出,目前農村空巢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由子女提供和自身勞動所得,政府的資助發揮的作用很小。如村的空巢老人中,75.86%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生活所需的經濟來源,有20.69%的空巢老人仍然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生產獲得經濟來源,僅有3.45%的空巢老人向政府申領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作為自己的主要經濟來源。除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外,大部分空巢老人家庭還有其他的經濟來源,但大部分只能提供很少的經濟收入,只有兩個來源占的比例較大。其中一個是免費領取的基礎養老金。雖然不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但其在空巢老人的所有經濟收入中約占30%到40%的比例。根據對村村委會文件的研究了解到,村自2009年7月1日成為重慶市潼南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區域以后,以2009年8月31日為年齡界線,在此之前年滿60周歲可不繳費免費領取國家發給的基本養老金每月55元,地方財政養老補貼每月25元,如果年滿70周歲,可再補貼每月10元,獨生子女再額外補貼每月10元,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以戶口簿為準)必須參保[5]。另外,村空巢老人的醫療開銷大大減少。通過對村干部的訪問得知,從2009年起,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人均籌資100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為每人每年20元,中央、市、縣財政每人每年補助80元。在本鄉鎮衛生院的報銷比例由2008年的55%上升到70%;縣級醫院的報銷比例由2008年的45%上升到55%;縣級以上的醫院的報銷比例由2008年的30%上升到35%;外出務工在外地就醫的,按同級同類醫院的補償比例補償;最高的報銷金額可達3萬元。2.健康狀況目前健康狀況是空巢老人面臨的最為主要的問題。從調查的村來看,目前超過三分之二的空巢老人都是7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因此身體狀況特別好的基本沒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體狀況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體弱多病,在生病以后,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數都在較遠的外地務工,不方便回家照看,只有約9.30%的老人能夠由子女回家照看,其余的老人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有老伴的空巢老人可以互相照顧,而大多數獨居老人都是自己照顧自己。

村空巢老人養老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生活來源不穩定,經濟供養水平低根據調查發現,村空巢老人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子女供給、務農或者低保。無論主要經濟來源由誰提供,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不穩定且經濟供應水平低。首先,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來源不穩定。調查顯示(如圖1),99.00%的空巢家庭有2個及2個以上子女,子女每年一般會支付給父母一到兩次生活費,但這種供養是不定期的,導致老人的生活來源缺乏穩定性。其次,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供養水平低。調查顯示,20.69%的空巢家庭還有大量耕地并成為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重慶夏秋季節天氣炎熱,務農村民常因干旱、洪澇等天災而減產或顆粒無收,這樣導致依靠自身勞動收入養老的老人面臨經濟困難。而根據現有的法律制度規定,這些老人從法定意義上來講都屬于有子女贍養的老年群體,因而無法享受到政府低保或救濟金,導致這些老人陷入養老困境。調查顯示,目前村空巢老人一年人均經濟來源大概只有2500元左右。再次,村空巢老人大部分是年滿7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大都體弱多病,盡管醫療開銷能夠報銷大部分,但是自己支付的部分相對于其經濟收入來講也占有很大比例,這也使得空巢老人經濟生活進一步陷入困境。(二)健康狀況不理想,治療方式簡單根據調查發現,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夠理想,且醫療較為簡單。首先,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調查顯示,目前村中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體健康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體弱多病。同時,大多數空巢老人還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其中肺氣腫患病率最高。其次,患病的老人難以得到很好的治療。調查顯示(如圖2),在生病后,只有4.65%的老人能夠得到很正規的治療;23.26%的老人是自己買藥吃,進行簡單的治療;72.09%的空巢老人采取的是間歇性的治療,他們在病情嚴重時就到鄉鎮醫院去輸液,等病情有所好轉就停止治療,過一段時間病情再次加重時又去醫院治療幾天,反反復復的治療使病情得不到控制或根除。另外,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規定起付線是100元每人每次,實際上住院輸液通常都在三天及以上),而住院治療的費用不能直接扣除或報銷,需要病人事先墊付大筆押金(一般在1000元以上),而多數空巢老人一時拿不出這些押金而選擇不住院或簡單治療,甚至有些選擇拖病或用迷信的方式加以治療,最終因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而使病情加重或惡化。(三)精神慰藉匱乏,文化生活單調調查顯示,目前農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匱乏,文化生活單調。首先,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邊,子女與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溝通交流。再加上近年來留守兒童因社會與家庭對其安全和教育的重視,大部分留守兒童也陸續開始留校住宿或跟隨父母進城上學,空巢老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空巢”了,因而來自子孫后代的精神慰藉也越來越匱乏。其次,農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興趣愛好少,文化生活極為單調。調查顯示(見圖3),村空巢老人中,88.37%的空巢老人沒有文化,剩下11.63%的空巢老人一般只有小學文化,這種文化程度難以啟發空巢老人的興趣愛好,看電視、聽廣播或者找別的老人聊天成為空巢老人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子女常年不在家,大多深居簡出,很少與社會交往,因而更容易使他們產生空虛感和失落感。(四)生活照料缺位,老年生活無保障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務工,無法在老人身邊親自服侍老人,導致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顧普遍缺位,老年生活缺乏保障[6]。調查顯示(如圖4),村約有65.12%的空巢老人夫妻都在,34.88%的空巢老人過著獨居生活。盡管接受調查的老人中大部分目前能夠生活自理,但一旦生病或臥床不起需要人來照料時,則往往因為子女不在身邊而難以得到滿足,甚至有些老人臥床數天或病死后才被鄰居發現。同時,大多數的獨居老人在生病就醫時,往往都是早上去輸液,下午就要趕回家,加上山區交通不便,看病需要來回長途跋涉,勢必會影響其身體的康復。總體來講,生活照料的問題正成為困擾農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難題,急需引起政府、社會及家庭的重視和廣泛關注。(五)政府政策支持不足,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滯后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及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影響,加之政府對農村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養老服務社會化程度普遍偏低。首先,農村公立養老院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根據調查,村所在的潼南縣全縣只有各鎮設有敬老院,這種養老機構屬于政府經營的公立養老機構,但進入門檻很高,能夠進入該養老機構的都是無子女供養的老人。而其他有子女供養的老人只能去縣里的養老院,這種養老機構一般屬于私營養老機構,政府對其建設要求高,同時這種養老院一般收費都很高,農村空巢老人難以承受這種高昂的養老費用支出。其次,政府對農村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目前政府投資興辦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養老機構,通常在硬件上投入的資金每張床位至少5-10萬元,日常運營、管理費用每張床位至少補貼500元。但目前政府對民營養老機構的建設標準沒有完全放開,不僅建設標準要求較高,而且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導致空巢老人因民營養老機構消費標準高而無法接受和入住,另一方面因民營養老機構得不到政府支持導致無利可圖,只能選擇退出該領域。最后,農村居家養老運作機制難以市場化。一方面是缺乏有資質、有誠信、有品牌的養老服務企業和中介組織,無力大量承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另一方面,村居家養老工作尚處于政府主導推動階段,政府財力有限,只能免費重點保障部分特殊困難的老年群體。要讓更多的老年家庭通過購買來享受居家養老服務,還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7]。

解決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首先,應積極倡導在外打工青年回家鄉創業。村所在的潼南縣正在大力發展經濟,即將建立一個工業園,需要大量勞動力,可鼓勵外出務工青壯年回家就業。其次,應進一步采取措施壯大村集體經濟,使村集體經濟在農村老人養老保障方面發揮積極輔助作用[8]。村地處山區,森林茂盛,花本植物較多,目前已有部分家庭開始養殖蜜蜂,這一項產業也可以大力推廣;還有就是加入臨近的四川省內江市安岳縣的檸檬種植合作社,將荒蕪的土地用來大規模種植檸檬;或者與鄰村共同建立無公害生姜種植基地。第三,應鼓勵農民購買農業保險,預防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不可預料的損失。第四,應及時提高基礎養老金的額度。第五,應加大宣傳,促使子女能夠穩定并加大對空巢老人的經濟支持。還可要求子女與父母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包含提供生活費、必需品、醫療費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對子女不及時與父母簽訂協議書,或不及時履行贍養義務的,基層老年人協會要及時督促和幫助落實,必要時輔以法律手段解決,以此穩定和逐步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增強農村空巢老人各方面的經濟支持力度[9]。此外,調查還發現,政府對種糧大戶實行了兩個檔次的農業補貼,即種植20畝以上(含20畝)至100畝以下(不含100畝)的,每畝補貼140元;種植100畝(含1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200元[10]。每個組每年能夠領到大概4萬多元的補貼資金,一般這筆錢每年都用到保養農村的公路上了(村里的各條公路全是泥土路,一到夏天下大雨就會損毀嚴重)。政府應該出資幫助村里把交通建設搞好,這樣每個組每年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用來投入到老年人的養老事業當中。另外政府決定以12萬/畝的價格向農民購買宅基地并將其還原為耕地,對于有兩塊或更多宅基地的空巢老人家庭可以考慮出售一部分取得經濟收入。(二)落實農村新型醫療制度,給予更多醫療優惠首先,應廢除鄉鎮醫院有關住院三天及以上才能報銷的規定,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和一些藥物報銷的品種。其次,逐步取消病種限制,將100元的起付線降低一半或取消。再次,大多數村空巢老人住院醫療費用報銷后,自付部分一般不超過500元,住院至少交1000元的押金應該減少到500元以下。另外,醫院要加強對空巢老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宣傳,預防并減少村空巢老人患上肺氣腫等慢性病的幾率。還要通過宣傳讓空巢老人對疾病的產生有正確的理解,生病時不要采取迷信等不科學的方式處理疾病。通過這些措施,使村空巢老人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三)豐富空巢老人文化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質量1.加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空巢老人文化建設的投入。鑒于村空巢老人愛聽廣播的習慣,政府應該在山區建立廣播站,用方言播放一些時事新聞。其次,在逢年過節時,村里可定期舉辦座談會或文藝節目,創造條件讓老人和兒女共同參加,從而加深子女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再次,要呼吁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或是經常給家里的老人打電話,使老人知道子女仍然關心他們、牽掛他們,從而滿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最后,有條件的子女應定期接父母到工作地旅游或者生活一段時間,開闊一下父母的社會視野,促進父母融入到社會交往中。2.提高空巢老人的個人適應性首先,要安排好時間,根據自己的勞動潛力、生活需求和志趣愛好,向會下象棋和打長牌的空巢老人學習,增加自己的娛樂方式;向會養蜜蜂的老人學習養蜂技術或者向種果樹的學習果樹的管理方法,從技術知識方面充實自己。其次,學會自我調節,從心理上增強自立能力。村空巢老人應主動加強與他人的人際交往,常去鄰居家找同齡人聊天,有機會就跟著子女進城看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四)加強空巢老人的護理與照料1.為空巢老人生病時提供更多的照料根據村的實際情況,我的建議有三點:一是每個組的干部每隔一天給村里體弱多病的空巢老人打一個電話確認老人的身體狀況,并向上級申請領取一定通訊補貼;二是每個月開一次全組會,較近的家庭互相通知并順帶了解相鄰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三是相鄰的空巢老人在生病期間互相幫助照顧或者幾戶家庭輪流照顧。尤其是獨居老人,在生病住院時,鄰居幫忙照看家里的日常事務,比如幫忙喂喂牲口等,讓獨居老人能夠安心住院治療,而不會因為放心不下家里的瑣事影響身體康復。2.提高空巢老人的自我護理和生活自理能力空巢老人通過積極的自我護理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而且有助于老年人發揮自身潛能,延長生活自理年限,提高其生活質量[11]。對于村空巢老人來說,在生病得不到他人的照顧時,不知道該怎么自我護理。這時,村衛生所的醫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農村赤腳醫生)應該通過健康教育、上門指導等方式挖掘空巢老人的自我護理潛能,讓他們學會一些獨自生活時預防疾病和一些突發情況的自救措施。(五)積極發揮政府在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中的作用1.充實農村養老服務隊伍要動員各方力量,著手建立專業的養老服務隊伍。加強對農村當地50歲到60歲沒有工作也沒有種地的人員的指導,這種人員在村還是有很多的,他們種的地不多,空閑時間較多,可以通過宣傳讓他們積極參與到養老工作中來,同時還應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對于通過資格認證的人員,政府可以通過補助或以當地經濟水平購買服務的形式把他們安排到養老服務崗位,從而充實養老工作隊伍[12]。2.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資金投入首先,政府要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更多的扶持和幫助,降低私營養老機構的建設要求,讓私營養老機構提供空巢老人愿意并且經濟上能夠“接受”的養老服務。其次,農村養老設施的建設要走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建的路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種公共養老資源,積極拓展服務功能,擴大服務對象,延伸服務范圍,實現資源共享[13]。3.大力建設和推廣居家養老模式居家養老融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和可操作性,符合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而村即將建設為新農村,空巢老人們也將因為新農村的建設集中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居家養老有必要得到建設和推廣。首先,加大宣傳力度,使居家養老觀念深入人心。在農村定時開展講座,舉辦大型的宣傳活動,鼓勵老人及其子女參與到其中,并發動村各組的干部上門為空巢老人講解居家養老的好處,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要把宣傳重點放在各空巢家庭的子女身上,讓他們認識到居家養老這一惠民模式實實在在的好處。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居家養老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再次,建立以政府財政為基礎,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向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捐款捐物或提供無償服務的“四位一體”的資金來源渠道。最后,要鼓勵空巢老人積極繳費,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最終實現居家養老的全面覆蓋和良好運行。

本文作者:王飛鵬王君玲林琴波工作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