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
時間:2022-10-11 11:29:28
導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農村經濟如何實現突破發展?當前經濟新常態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和總趨勢,同時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突破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與農業生產的模式、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方面密切相關。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改善農民的經濟現狀和生活水平,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打破城鄉經濟二元藩籬,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完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機制
從古至今,三農問題備受重視,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受到社會各界持續性、長期性的關注。實現共同富裕的薄弱環節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當前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是新常態,農村經濟的增長速度也在逐步放緩并趨于穩定;中國廣大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國民整體經濟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須及時發現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完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理應提上日程。
一、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當前大部分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依靠單一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導致農業產出效益極低。究其內因:一方面,絕大多數青年勞動力選擇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基本是老弱婦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農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掌握有關農業機械化的科學技術,不懂得高效率的生產農作物,使得農產品的產出無論是在質量還是數量上均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而農產品不能有效進入市場直接導致經濟收入水平偏低。究其外因:政府有關部門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轉變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的模式,在由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國農村基數龐大,某些偏遠基層對政策執行存在偏差。目前所面臨的現狀是有相當數量的農戶無法得到技術支持、資金投入,再加之缺乏經驗,使得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不能形成產業化經營,在經濟發展中只能選擇傳統的種植業和簡單養殖。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二)過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決定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程度的關鍵性問題,對此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為的是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縮小日益拉大的城鄉發展差距,緩和日益突出的農村社會矛盾。但是某些地區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忽略了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有的農村地區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大搞村莊形象建設。大面積的耕田、濕地、草灘、樹木被宅基地的修建所毀壞,例如:我國陜北某一村莊占用20余畝地修建平房50間,目前僅有6戶人家居住,新農村建設時期所修建的房屋利用率不足30%,而該村耗費數目不少的資金打造的籃球場、乒乓球桌等被常年閑置。最重要的是,破壞了生態環境和浪費土地資源并未使該村的經濟得到突破性發展。在新農村建設時期,該村投入大量資金為農民建設了蓄養豬牛羊的大棚,但是由于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和解決農民所切實需要的技術問題,缺乏經驗和專業指導的農戶在養殖家畜時出現了牲畜大面積死亡的狀況,這使得投入和產出遠達不到預期的收益。綜上分析,農用良田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負效應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大為不利的。
(三)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
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一段時期“重工輕農”的思想盛行,從而導致對農業投入的嚴重不足。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倡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但在基層執行的過程中卻動搖了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根本,整個社會對農業發展的掉以輕心使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滯后,城鎮化發展的加速進行也忽略了城鎮化水平的質量問題,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并未協調好農業的發展,而農產品的價格機制也打擊了農民依靠農業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農民試圖運用新技術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沒能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趨勢。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使得農民收入水平總體偏低的事實并未得到顯著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既然存在制約,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依然未見縮小。
(四)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中國農業生產的實質其實是農民以農村土地資源為主要的開發利用,這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絕對性意義。人口的增長、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是農村的耕地資源在不斷減少,比如非農用地的建設、退耕還林等。但是,更多的原因有:第一,農民在利用土地耕作時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過度墾殖、過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耕地資源的鹽堿化、沙化和荒漠化。第二,一些重污染企業逐漸從城區遷移到城郊甚至鄉村中,一部分企業將污染物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土地中。除此之外,農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和不恰當處置,也導致了土壤資源的不同程度污染,可用的土地面積在不斷減少。第三,受“打工經濟”浪潮的影響,許多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而選擇了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最終使得大面積的耕地被拋荒。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多重限制,我們急需完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
二、完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農業上如果有一個曲折,三五年轉不過來。……有位專家說,農田基本建設投資少,農業生產水平降低,中國農業將進入徘徊時期。這是值得注意的。”[1]從我黨成立以來,一直高度關注三農問題。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轉型機制
深化農村改革,則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主要措施有:第一,重視思想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否定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必須毫不動搖以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思想層次上給予高度重視。第二,健全政府扶持農業生產機制。政府積極幫助和促進農民在生產農產品時要符合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高品質要求。從政府層面,必須提供足夠的資金投入,加大宣傳農業機械化的力度,在技術上給予農民指導,爭取使農業發展由向現代化農業生產轉變。第三,完善互聯網銷售農產品機制。改變農村經濟的單一發展局面,引導不同的農村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爭取第二產業就地加工特色農產品,第三產業把物流業作為重點引入,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大銷售路徑和平臺。這三點有利于保障農業生產轉變舊式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尋求新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在任何時候,不能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換取單純的經濟增長。長遠來看主要措施有:第一,尊重客觀規律。遵循自然規律,以綠色科技為動力,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的同時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協調發展道路。陜西省周至縣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主要特色,以此為重點的改造,在促進周至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得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周至成為炙手可熱的創業熱土。第二,加強環境保護法的宣傳。例如環保部門實行輪崗制,定點定期對所轄鄉村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第三,完善環境保護監督機制。政府相關部門和村干部主要負責人,村干部與村民之間,加強監督。編織嚴密而有效的監督網,保證環境保護法的有效落實。總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建設環境友好型農村在體現人文情懷的同時更能獲取可觀的長期性經濟效益。
(三)完善農村土地資源的規劃和利用機制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增加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耕地大量減少,而耕地資源的低效利用更使得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由此,必須采取相應措施:第一,完善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的界限機制。規定對總量和速度加以控制,且非農用地在不是必然的情況下不能隨意占用耕田,比如不考慮實際需求的籃球場建設。第二,提升土地耕種的經濟效益機制。加深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到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優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運用新技術盡量使其達到高產能。第三,提高農民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對農民的思想進行充分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真正意識到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對沒有開發為建設用地的荒山荒坡進行植樹綠化;對受污染的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治理,恢復退化的土地,恢復種植能力;嚴禁對森林、濕地、荒漠等自然區進行開發建設,加大保護力度,發展生態效益。”[2]
(四)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培訓機制
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視是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具體舉措:一是完善對農村領導干部的選拔和培訓機制。主要包括:第一,把好“入口”關,即在選拔村干部的時候要完善有關方面的考核制度,從源頭上注重對村干部的質量選拔。第二,建立和完善對村干部的培訓機制,尤其是對村干部法律知識和廉潔自律的教育,細化培訓具體方案來保證其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他們才能夠帶領農民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第三,完善對村干部的監察機制。例如可以成立村民監督村干部的委員會,鄉鎮府設立匿名郵箱接收村民的信訪信件。二是完善農村教育保護機制。我國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讓位于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動力發生根本變化,農村經濟發展亦不例外。這些變化對我國新時代的農民勞動力要求日益提高。而當前的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較為落后,明顯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為此,必須保障農村兒童的九年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具體措施有:第一,保護日益消失的農村小學,加強普法宣傳促進農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第二,從法律層面完善關于農村教育保護問題。第三,從政府層面加大對農村教育和建立相關培訓機構的多方面資金投資、技術扶持和加大鄉村教師隊伍人才輸送。
作者:王彤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2]謝梅.平壩縣某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J].科協論壇,2013(6):138.
[3]侯玉亭.淺議新農村建設中的耕地保護問題[J].中國農墾,2007(7):40-41.
- 上一篇:農村貧困轉型與精準扶貧探索
- 下一篇:班主任教學管理難點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