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學質量研究

時間:2022-11-22 03:21:23

導語:農村教學質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學質量研究

一、創造溫馨的校園環境

農村教學點一般都師生少,校園面積大。教學點要緊緊圍繞辦學理念,設計布置校園文化,在布置上做到簡約、大氣,能夠滲透經典、體現人文、蘊含真情、傳遞溫暖;要結合農村特點,種好校園的果園、菜園、花園,讓花草樹木處處透出溫馨、和諧,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享受精神愉悅,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營造“家庭式”學習環境

農村教學點班級人數都比較少,自然形成的小班比比皆是。為此,可把教具、學具、工具書、課外讀物等放進教室,便于學生隨時操作、閱讀;可根據教育教學和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創新靈活多變的座位形式,學生座位編排可用“對稱形”、“圓桌形”、“方框形”、“T字形”、“V字形”等,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增加師生互動和生生交往的密度;教師可在教室內辦公,全程關注學生,及時進行個別輔導,從空間上、時間上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情感。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常態化

進入“互聯網+”時代,農村教學點信息技術也日新月異,一體機進入了教室,走進了課堂。深入開展校本研訓活動,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促進數字資源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學點要充分利用“甘肅暢言教學通”資源,用好電子課本,用好資源包,用好軟件自帶的各種工具和功能,熟練使用在電子課本上涂劃、圈描、放大、縮小、涂色、遮屏、聚光等強大功能,真正實現“一體機助教”。同時,要重視微課和視頻課程資源的建設和使用,通過“微課助教助學”彌補部分教師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常態化。

四、落實學習內容

“當堂清”積極構建“新課程、小班化、當堂清”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著力建設自主課堂、活力課堂、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每一堂課做到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在學習方法上多給予指導。做到學生書面作業在校內完成,所有學生的作業全部面批,有錯及時糾正,不懂及時輔導。當堂課的內容當堂會,當天的內容當天清。

五、每天“精彩五分鐘”

每天上午第一節課前利用五分鐘時間,讓學生精彩展示。可以是個人展示,如,講一個故事、唱一首歌,也可以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動的內容如詞語接龍、古詩接力、名言名句接力、開火車口算、口算搶答等等。通過展示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和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投入到閱讀、古詩詞背誦積累中去。

六、培養注意力,集中好習慣

開學初,可發給每位學生一張集贊卡,凡是注意力集中、專心上課的學生,就會獲得老師獎勵的一枚豎著大拇指的點贊印章,每半學期統計一次,根據集贊多少,尋找班里注意力集中、專心上課的學生。尋找面可廣一點,可以是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也可以是二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讓學生有一種“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就感。

七、課堂面向

“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落實課堂八個“百分百”,即“課堂提問百分百、課堂互動百分百、課堂發言百分百、課堂關注百分百、課堂展示百分百、課堂激勵百分百、作業面批百分百、課堂評價百分百”。通過八個“百分百”,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走向活躍,學生從參加學習走向參與學習,從而達到小班化面向“每一個”的教育目標。

作者:蔣瑛 單位:臨澤縣沙河學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