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論文:潛在的糧食隱患與方法

時間:2022-02-26 12:27:04

導語:農機化論文:潛在的糧食隱患與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論文:潛在的糧食隱患與方法

本文作者:蔣旻煒工作單位:北京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浙江省糧食概況

地理位置地處東南沿海,江河曲折。全省土地總面積105397km2,約占全國的1.06%,是面積較少的一個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結構為“七山一水二分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浙江地處亞熱帶,雨水多,故全省水稻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60%以上,形成以種植雙季稻為主,小麥和其他經濟作物為輔的現狀。2012年全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6640km2,早稻面積為2100km2,春糧面積為1908km2,其中小麥面積942.4km2,蠶豌豆面積583km2;預計秋糧種植面積12581km2,晚稻面積為9683km2。

浙江省潛在的糧食危機

浙江省人口密集,但產糧不多,使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十大糧食短缺、人均糧食產量最低省份之一。在2011年,更是因短缺1034.548172萬t而居其排名第二。據農業部統計,2012年春糧總產48.26萬t,比去年減少16.7萬t。而早稻的114萬t總產也比去年減少51.5萬t。總產減幅為31.1%,略低于上年34.1%的減幅。并預計,秋糧畝產達413kg,種植面積12581km2,雖畝產比上年增加4kg,但因為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979km2,或將導致總產比上年減少45.51萬t。預計玉米、蕃薯、大豆總產分別為20.22萬t、53.82萬t、23.91萬t,分別比上年減4.2%、7.5%、16.1%。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共導致2012年糧食總產量為942萬t,將比去年減少113.7萬t,糧食產量同比減少一成。

原因分析

氣溫升高、氣候變化浙江臨海使得其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監測發現,浙江1961年至2010年增溫速率為每十年0.26℃,是全國氣溫上升最明顯的地區之一。隨著溫室效應加劇,全省降水呈增加趨勢,但季節分配更為不均。并導致登陸浙江的臺風數量增多,來得更早、去得更晚,加之夏秋高溫熱浪增多增強,夏季暴雨增多,秋季干旱加重,霧和霾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而調查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這無疑導致浙江糧食減產,出現更嚴重的糧食危機。浙江省耕地資源減少浙江數年經濟發展,人均GDP在2011年居全國第五,但與此同時,大量的耕地資源被開發利用,使耕地面積大范圍縮水。這導致雖然糧食畝產增加,但糧食短缺的問題卻日益嚴重。浙江耕地面積由1978年的近1859km2,在2006年減少為1600km2,減少了近260km2。這減少趨勢仍在繼續,在2012年,春糧面積減少了383km2,小麥減少272km2,并預計晚稻將比去年減少712km2。除去商業開發、政府征地外,在農村隨意占用良田筑基造房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再有水稻等種糧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且效益比遠低于果蔬等經濟作物,使得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并產生耕地季節性拋荒現象。這些都使得人均耕地明顯減少。農田水利設施損壞嚴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田水利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業生產。農田水利設施“重用輕管”和“重用輕修”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許多河道清淤,排灌渠道、農用電線損毀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

解決辦法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保障糧食生產豐收的基本條件。增加投入,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提高農田排灌能力。用足用好現有耕地,提升標準農田質量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在保護耕地同時,提高現有耕地單位面積糧食產出率。以紹興為例,2008年,紹興人均水田面積僅0.0285hm2,這只能解決自給糧。從適當擴種春糧,種足種好早稻,提高晚稻單產著手,使全年糧食復種指數逐漸恢復到180%左右(2009年僅116%)。通過改造基礎設施、增加有機質、科學配方施肥等全面提升標準農田質量,提高單位土地年產出。合理開發、減少耕地征用,嚴禁濫用耕地浙江省土地資源有限,人均耕地嚴重不足,除必需用地外,政府必須謹慎開發,嚴肅耕地占用,并且嚴格執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以實現全省基本農田占補平衡。并且加大檢查力度,嚴厲禁止和取締以建立開發區、工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區為名大肆圍占耕地的行為,避免由此造成的不應有的浪費。更大力度催生農民種糧的動力日前農村耕地拋荒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產出效率低、成本過高,種糧一年不如打工幾月,雖有種糧直補,但農民積極性仍不高。應該加大直補的力度,減少流通環節的效益截留,引導培育農村小農莊,催生更多的新型農民投身于種糧的行列。加大土地留轉,培育土地流轉市場,扶持中介服務組織,探索不同流轉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租賃、拍賣、置換、轉讓、入股,使土地向種田能手、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