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生態視野下生態農業政策思考

時間:2022-09-14 10:59:36

導語:茶生態視野下生態農業政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生態視野下生態農業政策思考

摘要: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茶葉產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其中詮釋的茶生態理念,既成就了茶葉產業的持續競爭力,也對當前發展生態農業有重要啟發。因此,要以茶生態理念為基礎,聚焦生態農業發展要求,圍繞該領域已出臺政策,探索適應茶生態環境的政策方案。本文以茶生態理念為研究基礎,針對當前農業生態發展的現狀,從經濟視角探討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茶生態;農業政策;經濟思考;方向研究

在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發展中,由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農業技術體系尚不完善以及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等因素,導致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生態農業發展推進的步伐緩慢。因此,需要重點分析當前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借鑒茶生態理念的相關內涵,探索生態農業領域改進措施研究,以便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效益和效率。

1內涵界定:茶生態、生態農業經濟與生態農業政策的內涵

1.1茶生態內涵。茶是我國文化的核心,從茶的種植、生產到加工,均以生態理念為基礎。茶所倡導的生態理念,不僅豐富了茶葉產業內涵,更成為茶文化體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當前理解和認識茶文化時,應該以茶為基礎理念,探索其中所蘊含的生態內涵。茶生態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茶的生長、種植以遵循生態規律為基礎。無論是我國傳統的茶葉種植,還是在向世界各地推廣茶葉種植,正是普遍遵循了茶葉的成長規律,才奠定了茶的“世界飲料”地位。另一方面,茶及茶文化倡導生態理念。茶所倡導的生態理念,主要是茶在采摘加工過程中,均倡導以生態環境、生態規律為基礎。而茶文化所詮釋的生態理念更多是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平衡生態觀。1.2生態農業經濟內涵。生態農業經濟在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下產生的農業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更要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種循環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理念。相對于傳統的粗放型的農業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倡導在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雙重效益。生態農業經濟包含農、林、牧、副、漁等多種具體的農業形態,同時農業生態經濟具有高效性,通過發揮智能、科學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設備,從而實現生態農業領域物質、能量的循環、多層次以及深層次的加工利用,實現農業生產成本的最小化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1]。1.3生態農業政策內涵。生態農業政策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理念在農業領域的政策產物。為了也有效推動和鼓勵生態農業發展,政府在具體的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即為我國的生態農業政策。我國的農業生態政策包括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減稅、免稅以及項目基金扶持等內容,政策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類型、項目以及條件等情況進行具體的實施,以提升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效率。從經濟視角看,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扶持生態農業發展,本質上是通過國家相關政策的合理引導和調整,從而有效維護農業領域發展秩序,實現生態理念與農業經濟的深度融合。

2現狀剖析:經濟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政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農業經濟是農業領域持續發展、產業化、生態化的重要目標,在智慧技術、產業經濟不斷發展進程中,農業經濟持續優化,呈現出獨特的發展目標。由于目前對生態農業發展存在認知誤區,生態農業政策與實際應用需求之間存在一定不足,具體表現為:2.1生態農業的政策及實施機制不夠完善。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只有政府進行政策的引導與經濟的支持,才能夠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效率。雖然我國當前的制定的生態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部分生態農業項目沒有納入到生態政策的范疇內,會導致部分農業項目的農民在相關的生態農業上,缺乏政策以及資金的支持;同時在現行的農業生態政策的實施中關于項目審查與政策執行監管等方面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導致部分地區在生態農業的政策落實上存在效率低下等情況。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新方向,也是踐行生態經濟理念的重要嘗試[2]。基于此,相關機構應結合農業領域發展趨勢,出臺各類發展政策,充分引導生態農業發展落地。2.2農民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認知模糊。我國是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眾多,但是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在文化素質上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導致大部分農民對于生態農業的認知過于片面化、表面化,同時對生態農業政策的了解也不夠深入,未能較好的利用生態農業政策。在生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中,總是存在一定的被動性,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從而造成生態農業發展的速度緩慢。從政策出臺背后的經濟學視角看,只有將政策與產業發展充分融合,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才能實現政策的最大利用效能。2.3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當前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技術支持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生態農業涉及的項目比較廣泛,具體的農業項目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導致生態農業項目的發展在技術上存在空白;第二,生態農業技術的人才不夠,生態農業的的從業者絕大多數是文化不高的農民,在實施生產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但是在農村基層可用的技術人才十分匱乏;第三,技術推廣程度不高,雖然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迅速,但是能夠高效推廣到農村,同時在生態農業中進行實施的項目,相對來說比例是比較低的。因此,在我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技術體系需要我們進行一定的完善,才能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3]。2.4生態農業未能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是以個體經營為主,在生產經營中缺乏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效益。同樣,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從業者主要是農民個體為主的經營單位,同時也會導致生態農業發展的效率低下,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難以提升等問題。并且生態農業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它需要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經營,并且在不同的農業項目中需要多種生態農業項目進行互相配合,才能夠實現整體的效益增長。因此,當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規模小以及單兵作戰的生產模式成為制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推廣的重要因素。

3應對策略:茶生態理念下我國生態農業政策的發展建議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其具體發展狀況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茶生態理念的全面性、規律性為當前制定、出臺和應用生態農業政策提供科學建議。因此,要以茶生態理念為指引,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實際,積極詮釋和推廣生態農業政策,助力全社會形成生態、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3.1在具體農業實踐中完善生態農業政策。茶生態倡導遵循基本規律,因此,要從生態規律視角探究生態農業政策的優化方案。生態政策具體實施的過程,本質上是最能體現農業生態政策實施成效,檢驗該政策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當前生態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完善政策落實之后的反饋機制,及時地解到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和不足,對各類問題進行持續、有效匯總,進一步將政策內容以及實施的機制進行不斷地完善,保證生態農業政策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同時,要加強政策監督體制完善工作,構建“制定-實施-監督-反饋-完善”的有效循環的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切實保證生態農業政策實施的效率[4]。3.2提升農民生態農業意識。茶生態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是茶農、大眾推動的必然產物。因此,要以農民的生態農業意識培養為核心,積極詮釋和推廣生態農業理念,為當前推進農業生態政策有效實施提供關鍵依托。應加強農民的生態發展意識教育,提升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價值的全面認知,能夠保證農民能夠從思想意識上,對生態農業發展形成全面認知,并且能夠深刻認知到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同時,在政策的宣傳和推廣中,要利用各種媒介途徑和傳播方式,幫助農民對生態農業政策形成深入、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可以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民進行農業政策知識學習,并且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進行新聞媒體的推廣,幫助農民提升生態農業的認知。3.3以多元更新持續引領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茶生態的發展與形成,并非簡單的茶葉種植、加工活動,而是基于生態理念、技術要求和發展認知的綜合產物。因此,想要真正用好生態農業政策,就需要科學技術、大型設備以及場地空間等,通過產業化經營降低固定成本或者邊際成本,實現農業生態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從而提升生態農業的總體效益。政府可以通過政策上進行產業化經營的引導,對經營規模進行一定的指導,同時,基層部門在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產業化經營的引導,鼓勵農民以村、以鄉等集體形式進行生態農業的經營,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農業生態政策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茶生態視角看,其中所詮釋的自然規律、生態文化對當前生態農業政策應用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必須借鑒和吸收茶生態理念內涵,高度重視生態農業政策的制定、出臺和推廣,并從政策、教育推廣等多個方面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以便提升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舒萍.實踐型生態文化與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基于山東生態茶園新型經營主體的調查[J].山東社會科學,2017(4).

[2]王亞運;蔡銀鶯;朱蘭蘭.農業補貼政策的區域效應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湖北省武漢、荊門、黃岡等典型主體功能區為實證[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3]欒江;田曉暉;仇煥廣;戴恬茗.農業生態補償政策的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8(8).

[4]馬紅坤;毛世平.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綠色生態轉型:政策演變、改革趨向及啟[J].農業經濟問題,2019(9).

[5]謝帆.黑龍江省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執行效果優化探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3).

作者:駱瓊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