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花卉病害防治措施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9 04:01:00

導語:溫室花卉病害防治措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溫室花卉病害防治措施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溫室花卉病害;綜合防治

論文摘要溫室環境利于花卉病害的發生,為減少病害對溫室花卉生產的影響,需不間斷地實施環境控制、栽培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無病植物材料、環境衛生、植物檢疫、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對溫室花卉的生產來說,病害構成經常性威脅。栽培花卉極易感染許多病害,而花卉消費者要求生產者提供近乎完美的花卉產品。溫室環境非常適合花卉生長,同樣,也非常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在花卉品種繁多的同一溫室里,由于不同花卉品種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的要求不盡相同,必然有部分花卉品種處于非適宜生長條件,因而更有利于病害滋生。由于溫室花卉價值高、病害的嚴重性以及溫室內的環境條件可以控制,因此在溫室花卉生產中,采用多種對策控制病害,較之其他農作物生產系統更為有利和可行。

為阻止病菌侵染,花農往往多數使用農藥,這有悖于病害防重于治的原則。一個有效的預防病害的計劃必須立足于清潔溫室和優化栽培措施,而不是化學防治。溫室清潔和優化栽培措施對一般病害的防治是行之有效的,而化學防治更多的是以特定病害作為目標而實施的措施,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化學防治措施,只是化學防治應作為田園清潔和栽培措施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1環境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活的病原體引起的,病原的生長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受土溫和氣溫或兩者共同的影響,正如寄主植物的生長受溫度影響一樣,在經濟和使用限度內,溫室溫度也同樣有利于病原菌生長,病害就容易發生。如果植物和病原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相差甚遠,溫室管理人員就可以通過控制溫度來控制病害的發生。相對濕度和溫度是不可分割的,當氣溫上升時,相對濕度下降。氣溫下降時,相對濕度增加。溫室中植株表面上的冷凝水,為病原體的活動提供了理想環境。因此,溫室環境的控制尤為重要。

1.1灌溉

大多數病原體需借助植株表面上的自由水侵入寄主。對多數病原體,飛濺的水是在植株間傳播的重要途徑。不適當地向植株頂頭澆水,由于植株表面澆濕以及植株間病原體的反濺,可增加發病率和嚴重度。重澆、頻繁地當頭澆水還使溫室的濕度增加,更有利于病害的發展。水分過多,特別是排水不良的介質,可促使腐霉和疫霉發生,引起猝倒病、根腐病和冠腐病。適宜的灌溉方式應該是將水灌到土面,這樣可以使大部分植株的地上部保持干燥,有助于控制葉和花的病害;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數應根據溫室土壤的持水性和植物的需水狀況以及環境條件來調節。

1.2光照

光的質和量對病害發展很少有直接作用,但對花卉的生長卻有很重要的作用。光照強度強到引起葉和花的損傷后,將有利于灰霉病這類病原物的發展。低光照強度導致植株組織多汁液,更易染病。夏季溫室常需遮蔭以防止強光照引起花卉受損傷,這一措施還有利防止高溫出現。但遮蔭過度會產生植株多汁液現象。光照強度應控制在適合植株生長發育的程度。

1.3通風

相對濕度高有利于灰霉病菌等真菌產生孢子及侵入寄主。相對濕度高也妨礙植株過濕部位干燥。而潮濕部位有利于病原物侵染。通風良好的溫室,植株表面干燥,不利于病原物侵入植株體內。適當利用風扇,控制植株間距以及搭建網狀種植臺等措施都有助于溫室空氣流通,從而預防病害流行。

2栽培措施

2.1調整播種期或移栽期

許多病害的發生往往局限于花卉植株的某一生長時期。提早或推遲播種或移植,則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2.2注意輪作,防止重茬

對于一些忌連作的花卉,如菊花、唐菖蒲、翠菊等,應每年進行花盆消毒,換上新的培養土,以減少發病機會[1]。

2.3植株的搬動

搬動植株時,即使是小心作業也可能造成傷口并使其成為病原體的侵入點。任何搬動植株的措施如移栽、間苗、套袋、換盆等都能造成傷口。要盡可能小心地搬弄植株以便傷口的數量和嚴重程度減少到最低限度。植株潮濕時搬動也可能增加病害發生,因此應避開這種情況。

2.4整枝與整修

花卉的生產常需整枝和修剪。結合整枝和修剪,剪除發病枝條、葉和根等器官。植株整枝或修剪時常會造成病原體侵染的傷口。不要經常去整枝或修剪。對整枝和修剪丟棄的植株殘體(特別是病根、枝和葉)應盡快移出溫室并燒毀[2]。

2.5間苗

種植地間苗對生產高質量的花卉是必需的。種植過密往往使植株周圍的空氣流通受阻、植株表面不易干燥,極易造成病害的流行,而間苗則可使植株的小環境不利于病害的發生。同時,植株可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營養,生長得更健壯,從而可增強其對病害的抵抗作用。

2.6清除雜草

雜草往往是一些病原物繁殖的場所,如一些病毒病常以雜草作為寄主,及時清除雜草,清潔園圃,是防治花卉病害的必要技術措施。

2.7生長調節劑的使用

和所有的農藥一樣,生長調節劑必須使用適當,以免使植株中毒。如使用生長調節劑不當,可能使植物組織對病原體的侵染更加敏感。

2.8合理施肥

適當地使用化肥是生產優良花卉所必須的。適度的、均衡完善的施肥方案可生產出優質的花卉。施肥水平低導致植株矮化和各種缺素癥狀。氮肥水平低導致早衰現象,也變得對弱寄生性和繼發性病原體更易感染。高氮肥使植株過于多汁也同樣會增加葉部病害。有機肥料要腐熟,以防止造成爛根。

3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能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有利于保護天敵,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有些花卉已育成了抗病害的品種,如薔薇、香石竹等有抗銹病的品種,翠菊有抗立枯病的品種,蘭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種,月季花有抗黑斑病的品種等。對于像病毒病、類菌原體病害和系統性侵染的真菌病害往往缺乏有效的藥劑,抗病品種的應用顯得更為重要[3]。

4選用無病植物材料

病害的發展需要3個因素,即敏感的寄主、適宜病害發展的環境和一種致病力強的病原體。因此,如果沒有病原體的存在,病害也就不能或不會發生。這一措施對寄主譜廣的氣體傳真菌病原體如灰霉病是無效的,但對那些在溫室中或其周圍不普遍發生的病菌、病毒或系統侵染性真菌病原體是很有效的。

用作繁殖用的母株,如天竺葵和一品紅,必須是無病的。當種植者通過無性繁殖來增加植株數量時,即使原始母株帶菌率低,也可能在適宜的條件下造成病害流行,病原物常常通過繁殖材料或新的植株引進溫室。如果感病的植物材料直接被帶進溫室,新的病原物可能被引入并迅速傳至健株上。病原被引入溫室后,不僅能使被引入的花卉遭受損失,而且對未來若干茬花卉都可能造成威脅[4]。5溫室衛生

做好溫室環境衛生是預防溫室花卉病害發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治計劃的基礎。溫室必須是向植物而不是向病原體提供良好生長環境的處所。潔凈的泥炭、土壤、蛭石、珍珠巖、砂、樹皮等是種植花卉的理想介質。而污泥(污染的土壤)、死的和正在死亡中的花朵以及枯萎的葉子很可能帶有大量的病原物。溫室衛生計劃能減少栽培介質中病原物數量。在一個清潔衛生的溫室中要保持植物無病比在一個看上去像垃圾堆似的溫室中保持植物無病容易得多。

許多侵襲溫室花卉最常見的病原物,能在修剪時丟下的植株殘體和用過的介質上存活或產生接種體。這些接種體或侵染源必須從栽培區迅速定期地收集和消除。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地去收集死去的葉片和花朵。殘損植株應連同介質和盆缽從栽培區搬出至垃圾堆,垃圾堆與溫室保持500~1000m的距離為宜。通常提供給溫室的新盆缽和淺盆是不帶病原的。它們在使用前必須存放在安全地點使它們不會被病原體污染。如果盆缽或淺盤需要再利用,則應該在使用前消毒。在每茬收獲之間,種植臺必須清洗或加以處理。在收獲完畢后,應立即將垃圾、植株殘體、盆缽、淺盤和用過的土壤或介質從種植區移出并送到垃圾堆去。

6植物檢疫

凡新引進的種子、花苗用繁殖材料,必須根據國家所確定的檢疫對象進行嚴格檢查,發現有檢疫對象時,絕對禁止輸入,防止蔓延成災。

7物理防治

利用熱力處理是防治多種病害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苗木、接穗、插條等繁殖材料的消毒。例如:用50℃的溫水浸苗10min,可以消滅黃化病毒病。對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的種子可用溫湯浸種法,殺死種子內部帶有的病原菌;一般花卉種子可利用比重法進行精選(帶病種子比健康種子輕),可用鹽水、泥水、清水法漂除病粒[5]。

8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化學防治,要運用生態學的觀點來使用農藥。要求做到用藥少,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環境,殘毒性小,對人畜安全,不殺傷天敵,對作物無藥害,能預防或延緩病菌產生抗藥性,并切實貫徹經濟、有效的“保益滅害”原則。

(1)根據病害種類選擇農藥。各種農藥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圍和對象。決定施藥時,要弄清防治對象,選準優質對口農藥,辨證施治。

(2)根據病害的發生規律適時施藥。準確掌握病害發生規律及消長動態,抓住有利時機,適時用藥,或合理混用及輪換施用,是提高藥效、事半功倍的一個關鍵問題,把病害消滅在花圃之外、為害之前是上策。

(3)控制藥劑濃度、用量及使用次數。應以追求最低有效濃度和最少有效次數為目的,這樣符合、安全、有效的要求,又避免對農作物產生藥害,減少殘留及環境污染,保護天敵。

參考文獻

[1]徐明慧,林紹光,丁夢然.花卉病蟲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2]張濤.園林樹木栽培與修剪[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蔡祝南,張中義,丁夢然,等.花卉病蟲害防治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4]黃定華.花卉花期調控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5]黃永森,顧永華.與花為伴系列,關鍵技術訣竅問答:養花高招[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