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解析
時間:2022-06-13 03:59:14
導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領域。隨著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必須轉變原有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走一條資源節約型以及生態經濟型的創新發展模式,已經成為農村基層組織必須關注的課題。發展生態型農業經濟有利于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的特點,然后對生態農業經濟中仍舊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希望給相關研究人員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農業經濟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因此農業以及農村的長期穩定發展將對于我國發展戰略具有長遠的影響,關乎國民經濟的穩定。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變革發展的模式,使其成為一個高效集約型以及環境生態型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由于綜合因素的原因,農業經濟的現代化水平相當于發達國家仍然處于落后,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因此這就使得國民經濟發展存在短板,無法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中,農業經濟占據有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都具有指向性作用。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是走一條集約化以及規模化的發展道路,還是走原有的粗放型以及資源浪費型的發展模式,必須引起深入的思考。
1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較傳統農業更加開放,打破傳統封閉的生產模式,轉而成為一種開放性以及技術性的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土地資源被最大化利用,并且能夠優化農業的生態系統,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社會以及自然承載力。對于生態農業來說,其發展的重點是要提高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效益,優化農業經濟產出的結構。農業經濟要以自然規律為發展基礎,形成技術信息以及土地的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并且在與其他農業技術進行結合的過程中,最大限度提升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發展生態農業,還需要在農業技術生產過程中,利用新的能源以及新方法,促進太陽能以及生物能源在整個農業系統中的應用,使之實現良性的循環。生態農業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工程,更加強調系統要素之間的整合,并且考慮綜合與協調性。在發展生態農業時,需要進行通盤的考量,綜合考慮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人力資源因素,構建最為高效的農業生產結構,最大限度利用農業生產資源,使得農業產出不斷提高,農業產量不斷提升,這樣就能夠在生態農業系統以及環境系統之間形成較為穩固的發展關系。
2農業經濟轉變時存在的問題
2.1科學技術的限制。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生產力得到快速釋放,農村經濟也穩定增長,但是較為粗放的管理模式很快顯現其弊端,農村經濟的增長已經達到臨界點,因此只在單純依靠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投入已經不能夠滿足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這種形勢下,需要有效轉變農業發展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利用效率,并且走一條技術應用型的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產品的數量以及質量。但是現實情況下,我國農業經濟利用科學創新技術方面還乏善可陳,步伐相對緩慢,對于農業技術研發投入較為短缺,科技成果轉化率也比較低,農業科技人才長期處于匱乏局面,這些原因的限制都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效果存在不佳的局面。2.2體制上的約束。改革農村經濟最重要的是需要體制上的支持,目前我國農村體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仍有部分處于不和諧的局面,一方面來說,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原有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化規模化農業生產的需求,這種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模式難以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也不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生產效率的提高;在整個宏觀層面上來說,我國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仍舊存在,這就使得社會在重視三農問題時,也使得農村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歧視,這種意識形態的問題對于農業經濟產生了較為負面的影響。2.3資本上的匱乏。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強調生態型經濟,這與整個時代的要求相吻合。但是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人力資本以及物力資本之間相互配合。但是在建設農村生態經濟時,人力資本以及物力資本都比較匱乏,主要是建設生態農業經濟資金較為短缺,難以形成長久的動力。農村面臨的金融支持還難以滿足現實需求,特別是人力資本,仍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投入農村的人力資源還比較低,這種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
3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
3.1必須要保障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提高。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時代與發展的要求,推動生態農業是最重要的一條策略。因此,相關研究人員需要重點推動對于生態規律的研究工作,實踐工作中充分把握自然規律,并且認清生態農業經濟所要遵循的規則,辦事遵照規律執行,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其整體的生產效率。因此在發展農業生態系統時,必須要因地制宜,對于農業經濟結構模式產業進行優化,促進資源在整個農業經濟系統中進行合理的循環和流動。整個農業生態系統要低于環境的承載力,并且與周圍的環境之間呈現和諧共通的關系,保障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和諧性。在組織農業經濟活動中,需要充分遵照科學的原理,按照科學的政策來安排,以保證整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有序進行。3.2推動農村環保事業的發展。在廣大農村進行建設離不開環保事業的發展,因此發展環保產業在農村具有優勢的條件。通過在農村大力發展環保事業,能夠有效帶動周邊產業的進步。并且還能夠在同時建立與周圍環境的友好關系,也就是發展集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體系。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并且在生產中努力開發環境效益價值高以及附加值效益高的農產品,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在這一創新過程中,在農村環境建設上還要遵循資源節約型理念,努力尋找與相關環境保護的優惠政策支持,這樣才能夠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良久的動力支持,在經濟上也能夠獲得充分的支持。3.3完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得生態農業系統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需要加強生態農業法律建設,建立健全法制體系,需要盡快出臺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資金以及貸款的優惠政策,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經濟支持;同時設立政策,支持生態型農產品開拓全球市場,鼓勵生態型農產品進行出口,加快有關于生態型土地的流轉,在全國進行規模化的試點,擴大生態型農業以及規模型農業的范圍,并且在生態農業經濟系統發展時,推廣綠色生態技術,同時健全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認證以及市場準入證,設定對于生態農業產品的保險制度,對于生態農業提供一定的補貼。同時農村地方政府,還要加強本地區的生態環境的建設,強化對農村地區污染的監督,修整農村水利系統,加強維護機制建設,并且制止亂砍濫伐的行為,在生態農產品市場中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證生態農業產品的正常渠道。3.4發展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在現代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與周圍環境以及自然資源不和諧的局面,暴露出其現代化的弊端。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正確處理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周圍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協調與資源發展之間的關系,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生態經濟型農業,必須要避免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以犧牲周圍的環境以及浪費大量的資源作為代價,換取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生態型農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減少現代工業產品的使用,降低其化工產品的利用程度,特別是減少化肥以及農藥在整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合理的運用現代農業生態生產技術,使得農業生態系統能夠實現自我修復和調節,完成相應的生產行為,以此來促進現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需要重點發展生態型能源,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著重太陽能以及生物能源的利用,降低化學用品的使用和投入,使整個農業生態系統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生產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建設。
4結語
目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生態農業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認清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的農業經濟發展路徑,合理選用生態經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降低整個化學用品的投入,多采用生態型,無污染型環境技術,并且積極推廣節能技術,有效開發生物資源,減少在農業發展中污染物質的排放,減少治理污染的成本,提升農業經濟的生態以及社會效益。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符合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閆增強,劉小芳.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面臨的嚴重問題及對策[J].生態經濟,2010(2):34-37.
[2]鄭建峰.發展生態農業與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7(9):172-173.
[3]孫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策略探析[J].經濟師,2011(8):13-14.
作者:高巧弟 單位:山東青島膠州市膠北街道辦事處
- 上一篇:我國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的完善
- 下一篇:林業種苗生產技術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