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下的農業推廣體系研究
時間:2022-02-17 03:49:07
導語:公共產品下的農業推廣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農業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和保證。改革和加強農業推廣體系,是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的一個重大舉措。對農業推廣的經濟學屬性進行界定有助于明確在構建高效農業推廣體系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分工,使人們明確應該建造什么樣的農業推廣體系。農業推廣的公共產品屬性直接決定了國家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決定了國家必須對農業推廣進行投資。
2.農業推廣的公共產品屬性
2.1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Publicgood)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產品被提供出來以后,增加一個消費者不會減少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數量和質量,其他人消費該產品的額外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是指一個人在消費這類產品時,無法排除他人也同時消費這類產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費這一產品,你也沒有辦法排斥。根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可將公共產品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
2.2農業推廣的公共產品屬性分析
判斷農業推廣是否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可以從農業生產自身特征、農業推廣服務內容自身特點、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殊性等方面進行分析。首先,農業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這決定了在農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應該被社會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該特點,決定了使用農業技術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由農業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的。因此,農業生產者不愿意進行農業技術創新,需要政府投資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其次,農業推廣服務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農業科技服務、農業信息服務、農資與農產品經營服務。農業科技、信息等屬于知識結構中容易傳播的一類,根據其消費上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屬于公共產品,由公共部門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投資;有的屬于準公共產品,由政府對從事科技活動的私人部門給予補貼。最后,由于農業技術創新除了面臨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外還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會帶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決定了農業推廣具有公共產品屬性,需要由公共部門承擔。綜上所述,農業推廣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當然,需要明確一點,農業推廣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產品,其中有一部分農業推廣服務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屬性,屬于私人物品。
3.我國現行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現行的農業推廣體系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其組織結構、推廣方式等在面對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表現出了諸多的問題。
3.1農業推廣投資總量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不高
我國財政在農業上的支出總量偏低,導致了雖然我國政府農業推廣投資占財政農業的比重不低但總量低的現狀。目前,我國農業推廣投資不足農業總產值的0.2%,不足發達國家的30%。從推廣項目來看,其地區投資結構、行業投資結構均表現出不均衡性。從農業推廣事業費支出結構來看,人員經費占了近90%,業務經費僅有10%左右。由于農業推廣投資總量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限制了農業推廣的有效開展,是其投資效益不高。
3.2農業推廣人員和農民的素質低,知識結構落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訓機制,我國農業推廣人員和農民的素質偏低,知識結構落后。對于農業推廣人員缺乏崗前培訓和定期培訓,使其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農業比較優勢低,具有高素質的農民均進城務工,真正務農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3.3農業推廣內容單一,主要為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
我國現行的農業推廣屬于狹義的農業技術推廣,其內容主要以農業實用技術為推廣重點,重視農業技術的創新及其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忽略了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忽視了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宣傳。
4.我國現行農業推廣體系重建的對策建議
農業推廣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并不是說農業推廣就是公共物品,在進一步優化農業推廣體系時,應該強調政府在農業推廣上的主導地位,同時通過轉移支付、價格補貼等形式激勵市場力量參與到農業推廣中。
4.1強化公益性農業推廣組織建設,鼓勵經營性農業推廣組織發展
強化公益性農業推廣組織的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政型、教育型、科研型農業推廣組織的有機結合,建立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推廣體系。做好農科教、產學研的結合工作,加強教育、科研管理,保證老師教授的知識、研究員確立的課題都是以市場需求和農戶需要為導向,以便農業人才能夠更好的投入農業推廣工作,農業科研成果能夠更好的轉化使用。同時,借助自助型農業推廣組織,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借助企業型農業推廣組織更好的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4.2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農業推廣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
農業推廣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對農業推廣的投資應以公共財政為主,不斷提高市場資金的參與力度。加大公共財政在農業推廣領域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業推廣專項基金,充分利用國家農業政策調整支農資金的投入結構。政府主要投資公益性和基礎性農業推廣項目,市場主要投資回報率高的經營性項目。
4.3通過轉移支付和價格補貼,鼓勵市場力量參與農業推廣
公共產品供給不僅可以通過政府或公共部門直接提供,還可以是政府通過向市場購買后提供。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和價格補貼等形式,鼓勵市場力量參與到農業技術創新中,向農業提供農業推廣服務。間接實現向農村社會的公共產品供給,提高農業推廣效率。
4.4建立有效的農業教育培訓機制
農業教育作為農業推廣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屬于準公共產品,需要由政府來提供。政府牽頭,加大對農民及農業推廣人員的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建立完善的農業教育培訓機制。創新農業教育方式,加大職業技能教育的比重,采用講座、夜大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教育。
4.5以農戶需求為導向,提供農業推廣服務
政府或公共部門在提供農業推廣服務是,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正確的評估農戶對農業推廣服務的真實需求和偏好程度,建立以農戶需求為導向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滿足不同農戶的生產需求,提高農業推廣效率,提高農業技術的轉化程度。
本文作者:趙玉婷工作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 上一篇: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改革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