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防治研究方向

時間:2022-08-08 11:26:00

導語:豬瘟防治研究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豬瘟防治研究方向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出血性和高致死性傳染病,也是一種毀滅性傳染病。本病于1833年在美國俄亥俄州首先發現,后逐漸流行于世界各地,是至今威脅養豬業的最重要傳染病之一。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國際衛生法規將豬瘟列為A類16種法定傳染病之一和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1、病原學

豬瘟病毒是ssRNA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其病毒粒子呈圓形,大小為38~44nm,核衣殼是立體對稱二十面體,氯化銫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豬瘟病毒是一種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種器官和組織,自然感染只侵害豬,引起全身性敗血性感染。能在豬胚或乳豬脾、腎、骨髓、淋巴結、白血球、結締組織或者肺組織的細胞中培養,在細胞質內復制,但在這些細胞上不產生明顯病變。豬瘟病毒不能凝集紅血球,在抗原性上與牛腹瀉病毒親緣關系較為密切。

豬瘟病毒只有1個血清型,并與其他病毒沒有交叉反應。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強、中、弱之分。根據對豬瘟病毒結構蛋白基因的分析,將豬瘟病毒劃分為2個群即I群(2個亞群)和2群(3個亞群)。國際上將豬瘟病毒分為3個基因群共10個亞群。主要代表性毒株有中國系兔化毒株(病原性強的病毒)、日本的GPE株(A亞群)、美國的331株(B亞群)等。我國目前流行著2個基因群共4個基因亞群,其中基因2群在我國豬瘟病毒流行中占絕對優勢。

豬瘟病毒在干燥條件下對熱的抵抗力不強,但對低溫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顯喪失感染性。病毒在尸體、血、尿腐敗后2~3天內滅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敗情況下,仍能保持毒力達15天。豬瘟病毒對堿性消毒藥(如苛性鈉、生石灰)和乙醚敏感,對紫外線、化學消毒劑等其它消毒劑抵抗力較強。最經濟有效的消毒藥為1~2%燒堿加5%石灰乳。用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欄、飼槽等,噴灑后經3小時(25℃)試驗,獲得確實可靠的消毒效果。

2、流行特點

豬瘟病毒只危害豬和野豬,其他動物不發病。豬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發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源,病毒分布于病豬機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體液,其中以血液、淋巴結、脾臟含毒量最高。通過尿液、糞便以及眼睛、鼻分泌物向外排毒,并持續整個病程。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5—7天。本病無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均易感。主要通過接觸,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精液、胚胎、豬肉和泔水、污染的飼料等傳播,人、其它動物如鼠類和昆蟲等均可成為重要傳播媒介。母豬體內抗體水平低下可引起豬瘟亞臨床感染,感染和帶毒母豬在懷孕期可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播給胎兒,導致新生仔豬發病或產生免疫耐受。

3、臨床癥狀

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溫和型和繁殖障礙型五種類型:

3.1、最急性型:病豬常無明顯癥狀,突然發病,高熱稽留,皮膚、黏膜發紺、有出血點,與其他急性敗血癥類似,病程l~8天,通常5天內死亡。一般出現在初發病地區和流行初期。

3.2、急性型:最常見,多數于發病后10~20天內死亡。病豬精神差,發熱,體溫在40—42℃之間,呈現稽留熱,喜臥、弓背、寒顫及行走搖晃。食欲減退或廢絕,喜歡飲水,有的發生嘔吐。結膜發炎,流膿性分泌物,將上下眼瞼粘住,不能張開,鼻流膿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糞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腸粘液,后期腹瀉,糞便惡臭,帶有粘液或血液,病豬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內側的皮膚及齒齦、唇內、肛門等處粘膜出現針尖狀出血點,指壓不退色,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公豬包皮發炎,陰鞘積尿,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渾濁液體射出。小豬可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磨牙、后退、轉圈、強直、側臥及游泳狀,甚至昏迷等。

3.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體溫時高時低,食欲不振,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逐漸消瘦、貧血,衰弱,被毛粗亂,行走時兩后肢搖晃無力,行走不穩。有些病豬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藍紫色或壞死、脫落,病程可達一個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極高。

3.4、溫和型:又稱非典型,由低毒力株引起或見于免疫不良豬群強毒感染,主要發生較多的是斷奶后的仔豬及架子豬。臨床癥狀輕微,病變不典型。以無名高熱為特征。病程較長體溫稽留在40℃左右,皮膚無出血小點,但有淤血和壞死,食欲時好時壞,糞便時干時稀,病豬十分瘦弱,致死率較高,也有耐過的,但生長發育嚴重受阻。

3.5、繁殖障礙型:妊娠母豬感染豬瘟病毒時,可使妊娠母豬出現繁殖障礙,發生流產、弱產、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胎。弱仔胎是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的仔豬,可終生帶有病毒血癥,可不斷地向外界排毒。它的存在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4、剖檢癥狀

4.1、最急性型:病例一般無明顯病變,或僅見漿膜,粘膜和內臟器官有少量出血點。

4.2、急性型:急性病例以泛發性出血性素質為主,呈敗血癥變化。全身皮膚、漿膜、粘膜和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結腫脹,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現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狀,腎臟色淡,皮質有針尖至小米狀的出血點,脾臟有梗寒,以邊緣多見,呈色黑小紫塊,喉頭粘膜及扁桃體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點。胃、腸粘膜呈卡他性炎癥。大腸的回盲瓣處形成紐扣狀潰瘍。

4.3、慢性型:主要表現為壞死性腸炎,全身性出血變化不明顯,由于鈣磷代謝的擾亂,斷奶病豬可見肋骨末端和軟骨組織變界處,因骨化障礙而形成一條污黃色緊密、完全或部分鈣化線,這在慢性豬瘟診斷上有一定的意義。

4.4、溫和型:腎、膀朧、淋巴結出血變化少見;扁桃體充血、水腫、化膿性壞死、潰瘍。回盲瓣潰瘍;膽囊腫脹,出血、潰瘍;胃底有片狀充血或出血。

4.5、繁殖障礙型:流產胎兒表皮出血、全身水腫,頭、肩、前肢水腫,頭、四肢畸形;有的產木乃伊胎;小腦、肺發育不全,肝臟灶狀壞死;正產胎兒出生后數日內死亡,可見各臟器和皮膚出血。

5、實驗室診斷

5.1、病毒的分離與培養:將病豬的扁桃體、脾臟或淋巴結,剪成2g大小的組織塊,加上滅菌砂在研缽內研成勻漿。接種PK-15單層細胞,于接種后l,2,3天,進行免疫酶染或免疫熒光染色,鏡檢。

5.2、家兔接種試驗:豬瘟病毒感染家兔以后病毒不能使其發病,但能使機體產生抗體,而豬瘟兔化弱毒則能使家兔機體發生定型熱反應。將豬瘟病料用抗生素處理后,接種家兔,經7天后再用豬瘟兔化弱毒靜脈注射,每隔6小時測溫1次,連續3天,如發生定型熱反應,則不是豬瘟,否則即是豬瘟。此法適合于現場,特異性強,但需時較長。

5.3、血清學診斷:本法通常用來了解豬的群體免疫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的評價,為預防接種提供科學依據,少用于單個病例的診斷。可通過間接凝血試驗的方法作抗體水平檢測,免疫后豬瘟抗體效價在1:16以上。

5.4、熒光抗體試驗:采取早期病豬的扁桃體和淋巴結或晚期病豬的脾和腎等組織,制備冰凍切片或組織印片,丙酮固定后用豬瘟熒光抗體染色檢查,出現綠色熒光為陽性結果,否則為陰性。

5.5、酶標抗體組織印片(酶標抗體試驗):采取可疑病豬的血,分離白細胞制成涂片或以脾、腎、扁桃體作成印片,進行酶標抗體染色,在細胞漿成特異的棕色斑點即為陽性反應。

5.6、RT-PCR技術:是以RNA為模板進行反轉錄,再以PCR進行核酸擴增來檢測豬瘟病毒的方法。

6、鑒別診斷

臨床上出現以高熱、皮膚出血等敗血癥為特點的急性豬瘟時,應注意與急性豬丹毒、最急性豬肺疫、敗血性鏈球菌病、急性豬副傷寒和弓形蟲病等疾病相區別。

6.1、豬丹毒:夏季多發,呈地方流行性,病程短,在豬群中傳染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比豬瘟低。體溫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膚上的紅斑指壓退色,病程較長時皮膚上有紫紅色疹塊。眼睛清亮有神,步態僵硬,很少發生腹瀉。死后剖檢,胃和小腸有嚴重的出血性炎癥,脾臟腫大,呈櫻桃紅色,淋巴結和腎淤血腫大,淋巴結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紋,大腸粘膜無顯著變化。病原為豬丹毒桿菌,青霉素治療有效。

6.2、豬肺疫:夏季或氣候、飼養條件劇變時多發,呈流行性,發病率和病死率比豬瘟低,咽喉部急性腫脹,呼吸困難,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膚發紅,或有少數出血點。剖檢肉眼可見咽候部腫脹出血,肺充血水腫,頜下淋巴結出血、切面呈紅色,脾不腫大。病原為豬巴氏桿菌,抗菌藥物治療有效。

6.3、敗血性鏈球菌病:多見仔豬發病。常有多發性關節炎和腦膜炎癥狀,病程短。剖檢肉眼可見各器官充血、出血明顯,心包液增量,脾腫大。有神經癥狀的病例,腦和腦膜充血、出血,腦脊髓液增量、渾濁,腦實質有化膿性腦炎變化。病原為溶血性鏈球菌,抗菌藥物治療有效。

6.4、豬副傷寒:多見2~4月齡豬發病,在陰雨連綿季節多發,一般呈散發。先便秘后下痢,有時糞便帶血,有結膜炎,胸腹部皮膚呈藍紫色。剖檢腸系膜淋巴結顯著腫大,肝可見黃色或灰色小點狀壞死,大腸有潰瘍,脾腫大。病原為豬沙門氏菌,氯霉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6.5、弓形蟲病:主要發生于架子豬,流行于夏秋炎熱季節。剖檢脾腫大,肝有散在出血點和壞死點,淋巴結腫大,有出血點和壞死點,腦實質充血、水腫、壞死,可區別于豬瘟。病原為弓形蟲,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此外,豬瘟引起母豬的繁殖障礙應注意與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乙型腦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弓形體病、豬鉤端螺旋體、豬衣原體及豬布魯氏菌病等疾病相區別。

7、豬瘟的防治

7.1、預防措施

7.1.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選擇高效、低毒、廣譜、廉價的消毒劑,定期進行欄舍及環境消毒,是殺滅病原微生物、切斷傳播途徑、保證生豬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

7.1.2、加強免疫監測:定期從免疫豬群中抽檢免疫豬的抗體濃度是否達到保護水平,堅決淘汰一些經免疫后抗體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檢測陽性豬,凈化種豬群。

7.1.3、正確使用豬瘟疫苗:目前市場上預防豬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3種:豬瘟活疫苗(I)—乳兔苗;豬瘟活疫苗(II)—細胞苗;豬瘟活疫苗(I)—淋脾苗。目前,我國使用的中國株豬瘟兔化弱毒苗,在世界上是一種較好的疫苗。

豬瘟疫苗的使用方法:

豬瘟活疫苗(I)—乳兔苗的用法。該疫苗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時按瓶簽注明頭份用無菌生理鹽水按每頭份1毫升稀釋,大小豬均為1毫升。該疫苗禁止與菌苗同時注射。注射的時間最好是進食后2小時或進食前。

豬瘟活疫苗(II)—細胞苗的用法。該疫苗大小豬都可使用。每頭份加入無菌生理鹽水1毫升稀釋后,大小豬均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4天后即可產生免疫力,注射后免疫期可達12個月。該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有效期為18個月。斷奶前子豬可接種4頭份疫苗,以防母源抗體干擾。

豬瘟活疫苗(I)—淋脾苗的用法。該疫苗為肌肉或皮下注射。用無菌生理鹽水按每頭份1毫升稀釋,大小豬均1毫升。注射的時間最好是進食后2小時或進食前。

7.1.4完善免疫計劃:應結合豬場實際情況及免疫監測,制定個性化的科學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是有效控制豬瘟的關鍵措施。

農村散養或中小型豬場的免疫方案:仔豬21—25日齡,首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豬瘟疫苗,每頭2頭份;60——65日齡,二免,每頭豬4頭份。種豬每年接種2—3次,每頭每次4頭份,母豬斷奶后注射。

豬瘟疫病撲滅期豬場或養殖戶的免疫方案:仔豬超前免疫,即仔豬產后在未吸初乳前皮下或肌肉注射豬瘟疫苗1頭份,隔1.5—2小時后再喂奶;65日齡左右進行二免,每頭豬4頭份。種豬免疫同上。

衛生及防疫措施較好的集約化或較大規模豬場免疫方案:仔豬60—65日齡用豬瘟疫苗免疫,每頭豬4頭份。種豬免疫同上。

7.2疫病控制:發生豬瘟疫情時,必須嚴格隔離、消毒,并對健康豬只進行緊急預防接種。臨床治療上無特效藥劑,一般采取綜合治療與對癥治療,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同時使用中藥驗方,初期有一定療效。

7.2.1、抓緊時間確診,隔離淘汰措施、場地、用具、飲水消毒。

7.2.2、緊急預防注射,加大劑量(2~5頭劑),200頭劑亦無反應,注意換針頭。

7.2.3、建立免疫帶。疫區周圍地區的豬應立即全部注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形成安全帶,防止疫區擴大蔓延。

7.2.4、停止生豬集市和調運,以防止疫病的人為傳播。

7.2.5、嚴格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撲殺的病豬和死豬以深埋為原則,應裝在不漏水的容器內運往指定地點,埋在1米以下的深坑內。

7.3、綜合防治措施:要確保豬場綜合保健措施的實施,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可有效減少豬瘟的傳入。為切斷豬瘟傳染機會,對不同飼養階段的豬要全進全出;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產房和保育舍的全進全出。

8、總結

豬是豬瘟病毒唯一的儲主,其他動物包括某些昆蟲雖有保毒可能,但不是主要的傳播媒介,所以從理論上講,豬瘟是一種比較容易消滅的疾病。目前有20多個國家宣布消滅豬瘟,例如美國經十余年的綜合控制后,豬瘟才停止發生,我國尚未消滅。美國等許多國家消滅豬瘟的主要措施為撲殺病豬、加強檢疫、預防接種和其他防制措施。預防接種一般在執行計劃的初期采用,疫情已經控制后,就停止使用疫苗,而以檢疫,快速診斷、撲殺和其他防疫措施為主。這些做法對我國控制豬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