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休閑園總體規劃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28 09:42:49
導語:生態農業休閑園總體規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介紹了大田白巖頂生態休閑農業園總體規劃、發展目標、功能分區及景觀特征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休閑園;總體規劃;設計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區,游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還可以住宿、度假和游樂,它是在傳統農業發展基礎上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旅交叉產業[1-2]。休閑農業不僅有休閑娛樂和農業生產的功能,而且在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完整性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3]。
1區域位置
大田白巖頂生態園區位于三明市大田縣廣平鎮,在福州、廈門、三明3市三角形連線的中心位置。隨著后續高速公路陸續通車,園區將處于3大中心城市2小時旅游圈范圍內,交通便利,市場潛能巨大。大田縣和廣平鎮境內均有不少旅游景點,頗具特色的高山森林生態和人文歷史,為園區在生態農業基礎上開發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園區位于戴云山脈西側,屬于南方高山地帶,峰谷交錯縱橫,方向變化多樣。山地多為次生林,以杉、松、竹等植物為主;谷地多為梯田,以水稻種植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mm,年平均日照時數1723.8h,無霜期297d,適宜農作物生長。園區范圍內,地貌多變,外圍群峰環繞,內部依自然山勢基本分為東西側2條南北向山谷,景色各有所異。林相優美,梯田稻熟時節滿目金黃,賞心悅目。生態保存良好,農業景觀本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山林空氣清新,總體具有進行生態農業循環生產及在此基礎上進行休閑觀光開發可持續發展的極大潛力。但是目前基礎設施薄弱,僅區內道路交通布局基本齊備,路面尚需進一步硬化完善。
2性質與目標
白巖頂生態農業休閑園是以“零污染”現代高新技術畜牧生產為源頭,有機肥生產結合生態降解系統和果、竹、稻等綠色有機農業品安全生產消納,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產業模式。優美農業景觀結合持續保護、利用和修復自然林地生態系統作為景觀本底,發展集農事體驗、生態科普、觀景健身、文化民俗、民宿美食等休閑活動于一體,親近自然、生態生活、綠色生產“三生一體”的觀光休閑田園綜合體。將園區建設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范例,農業高新技術和優良種苗的示范中心;區域農業產業龍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縣域、市域的重點安全農產品供應基地;縣域、市域、省域的知名農業休閑和旅游點;“3生1體”集玩、食、學、居等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
3功能分區與景觀布局
園區分為3大功能區(生產休閑區、休閑觀光區、生態保護緩沖區),在生產休閑區、休閑觀光區下再細分各小功能區或休閑景區(景點)。整個園區形成3區1環路的花瓣型結構。3.13個功能區。3.1.1生產休閑區。位于園區西側生態保護緩沖區內。主要安排辦公、全園管理;現代化無污染畜牧業生產和林果業生產結合的生態循環產業模式;兼顧采摘、認養休閑和部分體驗活動等。主要功能組群有辦公管理中心、后勤服務區、現代畜牧生產區、有機肥加工廠、生態消納區、現代山地農業園和生態林復合經營區。3.1.2休閑觀光區。總體位于園區中部偏東位置,沿山谷地展開一系列景觀整治和游賞景點開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梯田景觀作為本區景觀本底。本區北部為重點的景觀和景點建設區,集中大部休閑娛樂功能,南部重在利用現有自然資源開發觀景和健身體驗類休閑,因此將本區分為北部環翠山谷園區和南部黃金山谷園區,2大園內再以游賞景點為節點設置若干景園(點)。3.1.3生態保護緩沖區。位于園區近中部山地的原次生松杉木林內,作為園區核心區域的生態保護緩沖區,同時也是生產休閑區與觀光休閑區的自然分隔帶。在保護原有林地基礎上加以適當人工經營,首先適當進行林分林相改造,點綴補植毛杜鵑、木筆等開花灌木和山茶、紫薇、桂花等小喬木豐富林地景觀。重點開發調皮石斛、附生蘭花等經濟價值高的藥用或觀賞植物,讓其附生在林木上自然生長,既可觀景又可收獲高檔次原生態有機中草藥和高檔花卉。在充分保護生態基礎上,完美實現休閑觀景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3.2休閑觀光區游賞景點。4個游賞景點以各類健身、休閑活動為主,兼顧住宿、餐飲、體驗活動等功能需要。3.2.1環翠山谷園區。被外圍生態保護恢復區山林包繞著的掌狀山谷地,青山疊翠密林成蔭,因而名為環翠山谷,是本園休閑活動重點開發區,也是景觀整治營建的中心區,主要開發伴山民宿、農園小廚、九曲花溪等幾個景園。3.2.2伴山民宿。位于環翠山谷園區的西北部山坡上,朝向東南,景觀視線良好,背靠生態保護恢復區森林,俯視山谷九曲花溪、梯田稻花和兒童嬉戲等美景,給游客以離塵出世的靜謐心情。宜順應自然山勢,營建小組團階梯建筑群作為園區民宿點。以集裝箱改造屋或鋼構屋等構筑形式建筑簡潔現代小屋,通過現代建筑風格和自然環境沖突彰顯園區民宿特點;重點突出挑空露臺、落地大窗等建筑特征以滿足觀景需求。建筑物(構筑物)組團周邊應為園區人工景觀改造重點,引山泉繞行建筑組團之間,應用園林植物和果樹、蔬菜等農作物混合造景,使人工造景和自然美景相互融合,果樹等和農具、農事雕塑小品農業景觀元素等應用并圍合建筑周邊小地塊給游客以“自留地”農家體驗。3.2.3農家小廚。緊鄰伴山民宿,采用和民宿同樣建筑和景觀裝飾風格,與民宿建筑交錯一體,為民宿住宿游客和園區休閑游客提供園區特色“農家樂”美食體驗,作為園區休閑的餐飲中心。本區域還可提供游客利用園區生產的蔬菜、水果和其他農產品自行加工的“自助廚房”體驗;品茶、冷飲、棋牌、唱歌等休閑活動也安排在本區域,使本區域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多樣化以獲得最大效益,在本區域靠西一側靠近浮生閑釣(垂釣區)安排列植景觀植物和相應建筑作為燒烤區,作為餐飲多樣化的配套。3.2.4九曲花溪。山谷底部高低不一、錯落分布的梯田,從幾座山峰上匯集而下的3條小溪蜿蜒穿行其中。利用此自然景色,保留生態駁岸,在不足處加以人工整治,選取地形適宜處適當拓寬、深挖溪流并用自然石擋壩蓄水,形成小型戲水空間,安排適宜游客人群。沿溪種植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溪邊梯田安排部分田塊改造為蓮塘、荷塘和旱地花田,景觀地和稻田相互錯雜。安排置石、雕塑、平臺、園路、休憩走廊、亭閣半墻等景觀小品,營建東方式的步移景異的自然園林景致和周邊的山林、農田相呼應而又有所精致,是全園區的景觀中心和戲水、觀景集中區。
4服務中心
休閑觀光區南端入口處設置休閑服務區,建設生態停車場和服務中心,提供導游、園區推介、園內電瓶車等旅游服務。
參考文獻
[1]楊淑云.試析休閑農業園區的景觀設計——以中牟•國家農業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15(11).
[2]賀坤,張志國,鄒維娜,等.基于復合視角的休閑農業園規劃理論與實踐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5(6).
[3]劉瑞雪等.觀光農業園植物景觀營造.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9):303-310.
作者:陳 陽 潘 宏 張燕青 魏云華 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
- 上一篇: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推廣與運用
- 下一篇:無線傳感器網絡在生態養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