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
時間:2022-11-26 10:51:37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切合中國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堅持生活化、人文化、詩意化方向,借鑒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培養政治方向正、專業素養精、環保意識強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1.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武裝頭腦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人和自然的物質統一性角度闡述了其生態思想,以“自然的客觀優先性”的自然觀為基礎,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首先依賴于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正是因為人類無法脫離自然而存在,所以人類就應該善待自然,而不是無限地向自然索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無節制破壞和掠奪,認為解決資本主義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資本主義制度,把被資本主義異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徹底扭轉過來。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武裝頭腦并不是要死記硬背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而是把生態思想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承發展中理解其生態思想的發展,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要“潤物細無聲”,又要“抓鐵有痕”。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主要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融入學生的人格形成、習慣養成的全過程中,從歷史的、現實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當然,“建設生態文明也不是要求人一味地屈從自然,而是要反對唯客體主義”,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也不是要大學生回到野蠻時代,而是使其實踐活動實現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
2.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其生活實踐相結合。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生活化就是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注重價值引導和內生動力的形成,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知識、化理論為行動。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精神具體化為現實的人文關懷,通過從點滴小事去感染人,從具體工作細節去感化人,引導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綠色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以人為本,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是以被教育者為本,從愛護自然、關愛生命、尊重客觀規律的觀念出發,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以優秀文化培育人、以正確理論說服人、以真情實感打動人、以優美環境熏陶人。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生活化是生態文明教育“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回歸,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的主體參與”,強調“生活”對學生成長的基礎性地位,讓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回歸生活,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自覺自愿的生態意識,是一種“養成教育”的過程。從產生的動力基礎來區分,生態文明意識可分為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和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是基于輿論宣傳、社會環境等外部壓力而形成生態文明意識,一旦外部壓力消失,這種生態文明意識就可能消失。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則是基于其自身信仰、價值觀、知識、生活經驗等內生的意識,比外源性生態文明意識更持久、更有效。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回歸生活培育大學生的內源性生態文明意識。
3.借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要充分運用當下資源,也要從人類歷史長河中尋找理論基礎。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西方學者都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思想,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源泉?,F代意義上的“環境意識”或“生態文明意識”作為對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工業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于20世紀60年端于西方。人類社會早期所形成的生態思想散見于人類文化典籍中,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寶貴資源。馬克思、恩格斯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為切入點批判了人類對自然的瘋狂攫取。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其生態思想進行了系統闡發,形成生態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流派,并經歷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生態學三個發展階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就是要充分發掘古今中外生態思想,吸取西方國家生態意識培育的成功經驗,既要“借鑒國外”,也要“開發傳統”?!敖梃b國外”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的前提下,批判地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環境倫理學、環境政治學等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洋為中用”;“開發傳統”就是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和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結合起來,實現“古為今用”。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意識是人們關于生態問題的價值、思想、觀念、態度、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其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對生態環境惡化的生態憂患意識、生態保護從我做起的生態責任意識、低碳生活綠色消費的生態消費意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法治意識等。
1.生態憂患意識
人類既是環境的創造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一種交互作用關系。20世紀以來,發生了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等多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國內僅2013年就發生了松江死豬事件、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東部地區大范圍長時段“霧霾”事件等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慘重。這些重大環境事件,以及不容忽視的水體、大氣、土壤污染等相互疊加,嚴重威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由此看來,生態憂患意識培育迫在眉睫,不得不為。生態憂患意識培育就是要在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基礎上,講清講透人們所共同面臨的嚴峻生態形勢,使大學生徹底摒棄“人是自然的主人”的傳統觀念,形成自然對人的優先性的自然觀和生態憂患意識,愛護自然、美化自然,為綠色環保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2.生態責任意識
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闭怯捎谧匀唤绲摹皥髲汀保判纬闪巳找鎳谰纳鷳B危機。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培育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意識。生態責任意識培育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①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培育。生態倫理觀認為地球的生態系統是“由植物和動物組成的、聯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聯邦”,人類僅僅是其中普通一員,因此,人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環境?!耙粋€人只有當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視為神圣的,把植物和動物視為他的同胞,他才是道德的”。生態責任意識培育就是要把生態倫理上升到人的道德修養高度,引導大學生形成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對待自己和人類一樣對待自然。②“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生態責任觀。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責任,也是每一名地球公民共同的責任。大學生富有朝氣,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也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在當代大學生中開展環境責任意識培育就是培育其“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形成環境保護重在行動的環保理念,形成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的低碳生活觀念。
3.生態消費意識
消費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但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消費被賦予新的內容,逐漸演變為“行動者在社會空間內為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而采取的社會階級再生產策略”,成為消費者身份區別和認同的手段,從而演變成凡勃倫所謂“有閑階級”的“炫耀性消費”,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符號意義。馬克思說過:“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但個人消費應以生活需要的滿足為限,不應無限膨脹,生態消費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均衡消費和可持續消費,消費不僅要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也要與消費者的經濟支付能力相適應,更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隨著人民群眾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消費水平也不斷攀升。受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消費中的非正常現象不斷涌現,出現了非理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兩種現象。非理性消費的表現是消費沒有計劃和節制,一時興起或跟隨潮流隨意消費,出現“超前消費”、“借貸消費”等為消費而消費的現象;炫耀性消費則具有更多的象征意義,是一種攀比和競爭性的消費,表現為“面子消費”“名譽消費”“符號消費”等行為,以提升在同輩群體中的地位和滿足個人虛榮心理。大學生的非正常消費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是一種物質主義的消費觀,易導致其價值觀念和心理扭曲,甚至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生態消費意識培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適度、綠色的消費觀,崇尚艱苦樸素、自然清新、環境友好的消費行為,正確處理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生活必需品消費和耐用品消費的關系,倡導高層次的精神消費。
4.生態法治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靠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來實現,更要完善生態法制。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以來,先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我們共同的未來》《21世紀議程》等生態環境保護條約和協議。我國1989年12月26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目前已形成涵蓋污水防治、固體廢物排放、礦產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環境保護等涉及生態環境各領域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行政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有法可依”,更要“違法必究”。我國近年來發生的很多環境污染事件就是由于污染者不懂法,甚至懂法不守法而形成的。在完善生態保護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對民眾、特別是大學生的生態法制教育,推動其知法、守法、依法,并堅決同生態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成為環境安全的守護者,維護法律尊嚴,建設生態文明。大學生生態法治意識培育主要包括生態法制知識教育,生態法治意識培育,生態法制安全教育等內容。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路徑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也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工作,需要全國上下社會各方協力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辦法,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更是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協同共進。
1.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頂層設計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僅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而且需要“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我國高校每年招收大學生近700萬人,他們最多在十年內將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如果能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環境教育,必將極大推動國民整體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就是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理解公民、特別是在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形成系統的國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方案,使綠色、環保、健康的生活不僅停留在宣傳、普及和引導階段,而是落實為每一個國民的實際行動。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地方宣傳部門、教育行政部門的“中層設想”和各高校“基層經驗”的配合。雖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時肩負著‘美麗中國’生態文明觀教育的使命,”但毫無疑問,“學校教育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觀教育的主陣地”,生態文明建設進校園也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這就要求高校黨委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統攝學校宣傳、團學、教務等部門相應職能,并結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成立生態校園建設領導機構。這一部門統一負責生態校園建設、大學生通識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把大學生日常教育、通識教育和生態校園建設結合起來,營造綠色、環保、節約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健康向上、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和生活觀。
2.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中
思政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活動中,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既利于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推進。我國現有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資源,也擁有便利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條件,只要加以挖掘利用,必會產生良好的培育效果。思政理論課教學一般分兩部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建設教材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開展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是思政理論課體系的核心,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闡述了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先在性,認為人類實踐活動既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要尊重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人類世界產生于自然界,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確地解決了人自身、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逐漸的辯證統一關系。教材中關于科學技術作用的論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客觀條件、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關系、經濟全球化的后果、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等都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在教學活動中,還可利用講授、討論、作業等環節督促學生了解生態環境相關知識,培育其環境友好、勤儉節約的意識。在實踐教學中,可通過撰寫讀書報告、主題教育影片評論等形式幫助大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理論與知識,倡導生態價值觀。通過組織學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生態校園建設狀況、民眾生態意識與行為等進行調查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環保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其對自然環境的感性認識和實踐體驗。
3.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
環境保護,重在行動。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效果最終還要通過其環境行為表現出來,因此,通過多種形式促使其形成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是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歸宿,也是檢驗其效果的根本標準。(1)大力營造生態校園氛圍。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視?!耙环N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隱性的教育資源,既可以調動師生教學的積極性,又可凝聚成優良傳統和人文精神以影響多代人?!备咝R獜摹芭囵B什么樣的人”的戰略高度重視生態校園建設,利用校報??㈦娨?、廣播、校園宣傳欄、網絡、專題教育網站、微博和微信等平臺,全面系統介紹生態環境狀況,使大學生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性,培養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責任感;從低碳環保、節能降耗的生態校園設計理念出發精心美化校園硬件環境、教學與辦公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校園建設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以生態校園熏陶人;建立健全全校節能降耗強制性規則,如對學生宿舍、教室、食堂、校園環境等建立明確的環保要求并利用學生社團和自律組織監督實施,培養學生的環保自律意識。(2)倡導適度消費觀念。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大學生消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開學經濟”“校園經濟”迅猛發展。有的大學生為了表明自己“不比人差”或者“我比你強”,滋生了超前消費、借貸消費、炫耀性消費等非正常消費行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也浪費了資源。高校要緊緊依靠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通過主題班會、輔導答疑、談心溝通等形式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唾棄片面追求物質享受互相攀比的不正常消費現象,引導學生轉變消費觀念,適度消費、綠色消費,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3)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點滴行動見環保。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也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入手做環境保護的使者,小到廢舊電池回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愛護花草樹木、隨手關閉水龍頭、作業紙正反面書寫等生活和學習細節。利用學生社團開展校園環境凈化行動,利用環保紀念日(周、節)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徹底杜絕“課桌文化”“墻壁文化”“廁所文化”等低俗文化,倡導高雅、文明、自然的生活方式。
四、結語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以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為突破口提高國民生態文明意識水平非常必要。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基礎,更是大學生自身健康發展、塑造全面人格的現實需要。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就是要使其認識到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而來的,是自然界的“派生物”,自然界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構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實踐活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應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武裝頭腦,堅持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方向,注重頂層設計、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并倡導健康文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才能收到實效。具體來說,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包括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環境憂患意識培育、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生態責任意識培育、綠色環保健康文明的生態消費意識培育和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生態法治意識培育。
作者:饒旭鵬 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 上一篇:農業機械管理創新與發展
- 下一篇:財政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