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時間:2022-04-28 11:45:15

導語:生態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摘要:人類社會已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進程是大勢所趨。文章以北方濕地之都盤錦市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新型城鎮化特征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發展背景與發展條件等擬定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并提出推進目標實現的道路,力求為其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盤錦市

一、引言

人類誕生300多萬年以來,經歷了原始的狩獵文明、農牧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正在向生態文明時代挺進。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出現了產業升級緩慢、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將“生態文明,綠色低碳”作為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推進的基本原則之一,強調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可見,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盤錦市地處遼河流域,位于遼河、大遼河入海匯處,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遼寧雙臺河口(即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約占市域面積的80%。2014年6月,遼河流域被列為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盤錦市地處其中。早在2009年,盤錦市被確定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盤錦市是濕地城市的典型代表,是“生態文明”、“新型城鎮化”先行先試區的集合體,對其研究不僅有利于理論方法的創新,同時對于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二、盤錦市新型城鎮化現狀特征與存在問題

(一)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進入城鎮化成熟階段

2014年年底,盤錦市戶籍城鎮化率達79.39%,城鎮化水平在遼寧沿海經濟帶、遼寧省乃至全國均處于較高水平。根據城鎮化階段理論,城鎮化水平超過70%后增長趨緩,處于穩定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該階段重點是推進城鎮化由量的提高轉變為質的提升,統籌兼顧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管理服務的融合,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城鎮建設加速推進,城鎮化重要

載體的作用凸顯近年來,隨著盤錦市城鄉一體化工作的推進,以及遼寧省推進城鎮化加快縣城建設等戰略的實施等,大洼、盤山兩縣縣城及縣域范圍內的榆樹鎮、田莊臺鎮、石新鎮、陳家鎮等城鎮積極推進安置回遷新居工程建設,使得小城鎮尤其是縣城建設快速推進,作為新型城鎮化重要載體的作用更加明顯。同時,遼東灣新區發展建設迅速,產業不斷集聚,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對盤錦市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

(三)城鎮規模較小、功能不強,對鄉村的帶動能力有限

鑒于發展基礎、城市功能、設施配套等均較為完善,多年來中心城區一直是盤錦市城鎮人口的主要集聚區,截止2014年底市區戶籍人口64.21萬人,大洼縣城人口近10萬人,盤山縣城約5萬人,絕大多數建制鎮人口不足1萬。顯然,盤錦市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呈現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的特點,且縣城及一般建制鎮規模較小。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城鎮規模較小,均不利于城鎮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和城鄉一體化的整體推進。

(四)城鎮化與工業化不相協調,城鎮化后續動力不足

盤錦市是我國傳統的重化工業城市,石油化工、裝備制造作為全市的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突出,但鑒于該類產業屬于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引能力有限。同時,盤錦市、各縣及鄉鎮存在產業同構、園區遍地開花等問題,產業集群效應未能凸顯,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未能很好地發揮。近年來,雖然盤錦市旅游業、物流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相對滯后,對城鎮化的帶動能力有限。

(五)土地產權國有為主,農業生產個體居多

盤錦是我國重要的農墾區之一,全市有87.4%的土地面積屬于國有。國有農場在盤錦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尤其是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農場的土地產權屬于國有,一般地僅有基本田部分為農工自己經營,經營田則由農場進行統一管理。但多年來,盤錦市國有農場作為生產主體的作用并未充分體現,土地集約化經營的程度不高。調查顯示,盤錦市農業耕作方式仍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耕作方式為主,規模化程度不高;已有部分村鎮開始土地流轉,但流轉規模較小。

三、盤錦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

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省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盤錦市作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等重大發展機遇,充分依托盤錦市發展的良好基礎與獨特優勢,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按照“重點集中、有序分散、差異指引、循序漸進”的思路,促進人口等要素向中心城市、新市鎮、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聚,將盤錦市建成以生態濕地、濕地農田為基底,以組團式布局的城市帶和散布的新市城、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為點綴有機交融的現代田園城市,成為遼寧省乃至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

四、盤錦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一)人口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

國內外城鎮化推進的經驗證明,農民向居住區集中不僅能有效集約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帶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城鎮公共管理水平,而且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又可解決城鄉發展用地瓶頸問題,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盤錦市絕大多數土地屬于國有土地,且作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區,具有開展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的獨特優勢。未來,應按照市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新市鎮—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城鎮體系結構集聚人口,通過“撤村進鎮”、“撤村并點”等模式,實現農村建設用地的整合,提高規劃建設標準,改善村鎮風貌,建設人居環境良好、服務功能完善的新型村鎮。

(二)產業向經濟區和工業園區集中

城鎮化的基本特征是要素集聚,而集聚經濟也是城鎮化的基本動力。目前,盤錦市有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園、遼寧盤錦精細化工(塑料)產業園區等多個產業集聚區,且已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園區。未來,應進一步提高省級產業園區的設施配套水平,增強產業引導和集聚力量,強化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應撤并主導產業雷同、規模較小、設施配套水平較低的產業園區,鼓勵鄉鎮在省級園區內建設“飛地型”產業園區,避免盲目競爭和重復建設,集中優勢力量蓄積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

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是將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是實現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的基礎,也是實現農民市民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前提條件。盤錦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土地產權國有為主、土地分布集中連片、地形地貌平坦等優勢,在農民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工業向經濟區和園區集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基本農田規模經營集中、宅基地整理經營集中和其他用地整理經營集中,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結語

立足生態文明,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盤錦市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蘆葦濱海濕地,地處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是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對其至關重要。盤錦市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走集中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建設應尊重自然、突出特色,產業發展應堅持綠色低碳、減量排放,土地整合應發揮資源優勢、分類引導,打造我國沿海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樣板。

作者:王越 單位: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

參考文獻:

[1]李春才,王東華.第四種文明:生態文明[N].韶關日報.2010-08-07.

[2]沈清基.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01).

[3]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M].人民出版社,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