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0-08 04:13:24

導語: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實踐與思考

摘要:為深入了解江西省鄉鎮水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通過對全省12個典型水生態文明鄉鎮的現場調研與問卷調查,從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3個方面,總結了目前江西省在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中的實踐措施,分析了目前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江西省進一步開展和推廣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提供支撐。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現場調研;問卷調查;江西省

1背景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根據水利部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有關精神,江西省水利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著力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自江西省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取得了一定建設成果,獲得了相關經驗。相關學者對此開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評價指標體系及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方面,溫天福等[1]結合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管理、水節約和水文化等6個方面,系統分析了江西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措施和經驗,總結了省級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江西開展水生態文明“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建設提供技術引導;莫明浩等[2]在分析江西省水生態文明村建設背景的基礎上,分析了江西水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建設實踐將水生態文明村建設歸納為自然生態型、產業開發型和安全保障型3種模式,為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丁慧君等[3]通過專家咨詢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管理、水景觀和水文化共6個方面選取了25個指標,初步構建了江西省蓮花縣水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該縣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陳勝東等[4]在充分考慮區域間生態文明基礎的異質性和兼顧主體功能區功能定位的差異性的基礎上,構建了由經濟、環境、人居、制度、文化五大建設領域33個二級指標組成的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設區市和縣兩級分區分層評價,從而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及進程評價提供技術方法;占少貴[5]在分析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并結合江西省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從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制度5個方面,構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基于熵權法的TOPSIS方法以及生態文明指數模型對江西省及11個地級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實證研究;李爭等[6]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構建了3個子系統共24個指標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對江西省11個地市2012年生態文明建設狀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對各地市進行了排位。在生態補償機制方面,胡小飛[7]在生態文明視野下研究江西省的生態補償機制,采用生態當量法評價江西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確定各地市生態補償優先級及補償額度,應用碳足跡、水足跡法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并綜合江西省“誰補償誰,補償多少,如何補償”3個基本問題的研究結果,提出構建江西省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建議,促進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省的建設。此外,盧小祁[8]對江西省南昌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分析了南昌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主要問題,如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欠佳、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欠缺、產業結構欠優、節能減排降耗形勢嚴峻、環境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以及城鎮化過快等,并結合南昌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快南昌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建議。綜上可見,目前針對省級、市級、縣級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較多,卻鮮有報道針對鄉(鎮)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對江西水生態文明鄉鎮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工作的經驗,分析了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建設思路,以期為江西省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的全面推進提供參考。

2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概況

江西省水利廳立足江西省情水情,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于2014年6月在全省開展了縣、鄉(鎮)、村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活動,著力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并制定了一套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和評價標準。2015年8月,江西省水利廳印發《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意見》(贛水發〔2015〕2號)。2016年1月,江西省水利廳以2016年1號文件印發《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2016-20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將著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365行動計劃”。在水生態文明試點鄉鎮建設中,江西省水利廳遴選生態基礎條件較好、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認識比較到位、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鎮)作為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鄉(鎮),重點在保障防洪安全和飲水安全的基礎上,綜合治理水環境,普及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9]。2014年組織開展22個試點和5個自主創建鄉鎮建設;2015年組織開展26個試點和12個自主創建鄉鎮建設,2016年組織開展3個自主創建鄉鎮建設,2014~2016年共計啟動了68個省級水生態文明鄉(鎮)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工作,目前已通過驗收并授牌20處。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為水生態文明縣、村建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為江西生態文明示范省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3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實踐

調查研究采取查閱文獻、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現場觀察相結合的方式,從68個省級水生態文明鄉(鎮)中選取12個鄉鎮作為調研對象(見表1),其中試點和自主創建鄉鎮均6個。問卷調查以鄉鎮居民為對象,圍繞水安全、水文化、群眾參與度、群眾滿意度等設計問題11個,每個試點鄉鎮發放問卷50份,共計發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68份,收回率為94.7%,其中有效問卷551份,占總發放問卷的91.8%。通過問卷調查,梳理試點和自主創建鄉(鎮)的建設情況,從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方面總結不同鄉鎮的主要做法。3.1水安全方面。水安全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安全體系主要包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3個方面。在防洪安全方面,隨著全省持續實施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防洪安全水平逐漸增強,調研的12個鄉鎮,近年均未出現水庫事故。如戈坪鄉鎮36座小型水庫已經全部完成除險加固,計劃于2020年全部完成Ⅲ類山塘除險加固。雙林鎮小(一)、小(二)型水庫及山塘防洪設施運行正常,且均符合設計標準。在供水安全方面,12個鄉鎮均已普及自來水。如雙林鎮的集鎮新建自來水廠于2018年投入使用,實現了集鎮生活用水全覆蓋,目前集鎮自來水普及率為98%。九龍山鄉建有集鎮自來水廠,該鄉現有居民3029戶(8679人),集鎮600多戶已實現自來水全覆蓋。在生態安全方面,調研的鄉鎮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灌排體系,并在水系連通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雙林鎮近1333hm2(2萬畝)耕地灌排體系完整、暢通,灌溉保證率達75%以上;雙林鎮綠地覆蓋率達35%,水域面積比率達18.4%,水系全連通程度非常高,基本為活水。3.2水管理方面。3.2.1節約用水。節約保護水資源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調查中發現,12個鄉鎮均采取了相應的節水措施,嚴格執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合理分配鄉鎮用水總量,如推行“一戶一表、計量入戶”,普及生活節水器具;積極推廣低壓管道灌溉、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加大對老舊管網的改造力度;推動高耗水企業改造升級等。3.2.2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處理及規范化養殖。調研的鄉鎮在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面均采取了大量措施,如馬埠鎮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力度;在居住點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采用“組收集、村中轉、鎮運輸處理”的方式集中處理。龍虎山鎮全面開展庫區養殖拆除工作;制定鎮村兩級環境衛生保潔制度,每季度開展一次衛生檢查評比活動。3.3水文化方面。問卷調查主要涉及到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程度及滿意程度。圖1為被調查者年齡與水生態文明建設了解程度關系,圖2為被調查者年齡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滿意程度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各年齡段中,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比較了解”的占比最大,“非常了解”的占比最小,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了解程度逐漸降低。從圖2可以看出,各年齡段中,對水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滿意”的占比最大,且隨著年齡增長,“非常滿意”的比例逐漸降低。

4存在的問題

4.1水安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水利部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指出,水生態文明建設包括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強化節約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保護、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水利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提高保障和支撐能力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等8個方面[10]。水生態文明建設圍繞最嚴格水資源制度的落實,實施內容包括了水利建設的各個方面工作,內容相對廣泛。通過調查發現,雖然調研的鄉鎮均建設完成了集鎮供水工程,基本解決了居民飲水難、飲水不安全的問題,但鄉鎮內仍有部分村莊尚未通自來水,回收的有效問卷顯示有19.79%的居民家中供水為個人打井取水。因此,仍需要在未來繼續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徹底解決區域內所有居民的飲水問題。在調查中發現,有57%公眾認為鄉鎮水生態環境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化肥農藥、禽畜養殖、生產養殖等造成的污染。雖然調研的各鄉鎮均采取措施對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進行了處理,并采取規范化養殖措施,但這些污染行為仍在小范圍存在,且對已造成的污染尚未進行有效修復。因此,需進一步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建立健全水安全體系。4.2節水型社會建設任重道遠。目前,各試點鄉鎮在新建項目推廣上實施“節水、節電、節氣”等節能措施,在集鎮區域大力推廣使用節水器具。但由于多年來區域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投資不足,部分農田灌溉渠道尚未進行硬化處理,農田灌溉保證率及灌溉用水效率較低,生產生活用水利用系數仍有增長空間,節水型社會建設在鞏固現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仍需要加大力度。4.3水文化的引領作用不夠突出,水文化建設有待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重點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融入到各項工作中。目前,各試點鄉鎮政府圍繞水文化、水生態保護、節水宣傳已開展大量工作,得到了社會和公眾的普遍認可,但與水生態文明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主要表現為:有關“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公眾參與”的水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尚未建立;關于節水、親水、愛水、護水的宣傳工作及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水文化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公民節水、保水的意識較為薄弱,節水主動性、自覺性不強;企業水生態文明意識需要進一步普及。

5有關建議

根據上述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內容和工作開展情況,建議江西省在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中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5.1轉變建設理念,突出建設重點。水生態文明建設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從源頭上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在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中,應結合鄉鎮規劃、鄉鎮定位和鄉鎮功能,突出重點,尤其是與生態建設相適應的水生態環境、水景觀和水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充分發揮傳統水利工程的生態效益,注重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工作,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措施,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對區域和流域水生態文明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5.2推進多部門聯動機制。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繁雜,技術難度較大,涉及多部門,很難剝離出來單獨創建,因此多部門合作和多部門推動是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趨勢和要求[11]。應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行政職能,以水利部門為牽頭單位,調動其他各政府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水利部門嚴格履行自身職責,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配合和對接,使其他職能部門能夠認識、理解和接受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內容,并配合政府完成水生態文明建設任務。5.3探索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多元投資模式。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歷時長、內容多、投資大的系統工程,僅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要依靠社會資金支持。應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廣泛開辟資金渠道,通過建立并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化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機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公共服務市場化,對于經營性項目,通過市場運作方式招標、采購或BOT、TOT、BT和PPP模式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個人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6結語

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支撐,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為水生態文明縣、村建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在現有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工作的基礎上,應轉變建設理念、突出建設重點,同時以水利部門為主體,推進多部門聯動機制,并探索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的多元投資模式,從而實現水生態文明鄉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江西省生態文明示范省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史尚1 王興 羅文兵 單位:江西水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