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時間:2022-04-10 11:30:37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摘要:揚子江城市群,包含了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常州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沿江八大城市,它是目前國內經濟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更是江蘇省發展的精華所在。而本文以八大城市之一——揚州市為背景,具體研究了在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下的相關重要理論,主要圍繞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目標、內容、評價體系、結果、結論等展開探討,并給出建議意見,希望以點帶面,為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也為揚子江城市群未來美好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群;揚州;合理化建議

1引言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之而來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并實施。這一方面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相關要求,那么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及實踐應用成為全國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首要目標。

2緒論

2.1研究目的與意義。盡管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已廣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如何?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目標任務有否實現?百姓在生態環境改善中的獲得感怎樣?如何衡量和評估生態文明的程度?這些問題都需要一把尺子加以客觀衡量,而這把尺子就是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為規范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并將此辦法列入改革工作要點及黨內法規制定計劃。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理清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問題,也可以認清城市群下一步生態文明建設方向。當前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城市群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合理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其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盲目性或建設意識不夠強。揚州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源地,同時,揚州又是長江沿岸城市,因此揚州生態環境的好壞對服務京津冀發展、服務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揚子江城市群的經濟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本文擬探索一套切實可行、符合揚州市實際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為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套可以量化的水平評價依據,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2.2研究內容與方法。本文首先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首先為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建設評價體系框架,并為其評價體系框架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其次是對其它城市群先進經驗的深度借鑒。最后結合揚州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探索揚州生態文明評價體系框架。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查閱法、理論分析、數據分析與實踐總結相結合研究方法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研究法[2]。

3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

3.1城市(群)生態文明理論。城市生態文明理論中借鑒了當代的生態文明哲學思想指導內容,它主要對我國典型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特征進行了分析,并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根源進行了深入分析,爭取通過多維度的指標體系展開分析。在該過程中,基于各個省份、城市部委、科研院所以及研究學者群體與個體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深度分析,構建出了符合揚州生態文明建設政策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論文看來,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不但代表了城市(群)固有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與相關理論內容,它還落實了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整治要求,科學構建了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這對有效把握生態文明發展水平、及時發現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非常有利,也能解決其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與不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邏輯起點。3.2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據揚州市2018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揚州市新增城市綠地158.5萬平方米,新增植樹665萬株。林木覆蓋率23.1%,自然濕地保護率51%,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市區空氣優良率66.6%,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市32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93.8%,其中,優于Ⅲ類水比例71.9%,無劣Ⅴ類斷面,階段性達到2020年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緊緊圍繞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建設的“八大工程”,全年完成24個重點項目,投資27.24億。“一帶一廊”沿岸、高等級公路等重點交通干線沿線綠化率達100%。寶應、邗江、儀征、高郵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全市創成示范鄉鎮18個、示范村14個。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關鍵內容包括了開展清潔柴油車、清潔油品等多項攻堅行動,目標將城市的PM2.5年平均濃度降低2%左右,始終走在揚子江城市群乃至全省前列。與此同時,揚州市還實施了“一園兩廊三片四沿多點”重點生態工程,新增城市造林4.2萬畝,保證全市林木覆蓋23.3%以上。以此完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功能品質,精心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為揚州打造城市名片,助推揚州綠色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讓揚州距離“世界綠色城市”更進一步。

4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4.1國內相關研究。目前,相關文獻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很多,比如宓澤鋒等人在“長三角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及潛力研究——基于5大城市群的比較”中運用熵權TOPSIS法、協調度模型等對5大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評價,同時總結歸納各城市群面臨的問題。王曉華等人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中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空間差異明顯,建議通過區域協作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來提高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顏順琪、徐紫萱在“江蘇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圍繞資源、經濟、環境、和社會四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用數據加權法綜合評價江蘇省近幾年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錢家煒,李建龍在“宜興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一文中提出了六系統36項的宜興市未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指標體系,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和方法指南。迄今為止,除了環保部先后出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試行)》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指標(試行)》,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提出了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體系外,國家尚未出臺科學規范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4.2揚州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本文在研究知網多篇文獻的基礎上,借鑒現有指標體系的經驗,結合揚州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遠景規劃,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通過對城市群資源環境問題區域差異、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的考慮,甄選出適合揚州多維度的評價體系,由總指標1個——一級指標考察領域4個(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制度)——二級指標16個三個層次構成。如表1所示。4.3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

5建議與意見

為推進揚州市構建自身健康且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在未來還應該提出更多建議意見,逐漸完善體系內容與指標,下文簡單提3點體系未來的建設建議與意見。首先,要發展低碳、循環生態經濟,建設美麗揚州。第一要堅持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最少的污染排放發展經濟;第二政府要促進工農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加速產業轉型,建立完善的綠色低碳型經濟發展模式,降低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煤炭消耗并同時降低工農業企業生產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一次性消耗,并積極思考如何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方法,爭取為揚州建立高品質的農業結構,全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其次,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一方面要加強大氣污染監測,加大監控密度,另一方面全面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資源,并加強對城市中機動車污染的有效治理。在該過程中還要全面開展農田整治工作,并有效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使用,相應增加有機肥的使用,并做到高效率轉化農業廢物,提高其利用率。最后,要加大城市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實施力度。要通過當前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等多條渠道宣傳教育,提高揚州市人民群眾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相關知識,深度普及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從衣食住行等多個日常生活方面鼓勵揚州市人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在項目建設實施、評價過程中持續增加、優化人民的城市生態文明評價體系參與程度[4]。

6結束語

綜上所述,揚州市作為揚子江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需經歷不斷完善的過程。筆者以此體系研究助推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政策的落地。該指標體系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自然、社會、人和諧程度進行調整,更好地評價生態文明水平并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助力揚子江城市群快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宏春,宋智慧,劉云飛,張曉磊.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評析、比較與改進[J].生態經濟,2019(8):213~222.

[2]田欣.河北省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費城.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測度與評價實證研究——以株洲市為例[J].中國商論,2018(33):149~150.

[4]馮雨,郭炳南.江蘇省城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7):54~59.

作者:王 晶 朱美軍 吉秀芹 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