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理念怎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時間:2022-06-04 09:27:18

導語:生態文明理念怎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理念怎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新時期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著力點。因此,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課堂教學,以夯實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論根基;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踐行能力;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園文化,以營造大學生態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路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培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基于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探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對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完成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態環境問題普遍存在

生態環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為改變我國貧困落后的面貌,我國曾采取了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在促進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有效地改善了我國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但局部地區和領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根據中國生態系統評估與生態安全數據庫已有調查數據與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仍存在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生態資源承載力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地沙化現象、土壤鹽漬化現象、凍融侵蝕現象、水土流失現象和生物入侵等10多類生態環境問題。究其原因,在政府層面上,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不夠重視,沒有系統地理解并貫徹執行所提出的“兩山論”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公民個人層面上,往往是由于公民個人的生態文明知識缺乏、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不強、參與度低且踐行能力較差。因此,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堪憂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生力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共享者,理應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弘揚者和踐行者。然而,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令人擔憂。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學生對生態環境變化較為關注,對當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但對于為什么會產生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如何從根源上杜絕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卻無明確的認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已達成共識,但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意識較為淡薄,未能充分認識到自身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擔當者、責任人[2-3];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行為規范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對自身的生態文明行為要求不嚴,生態文明行為失范常常存在;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生態文明法律意識淡薄[1-3]。分析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模式較為單一、教育方式方法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往往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對未來承擔美麗中國建設重任的大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的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其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理念,以更好地推動社會各界和公眾攜手守護綠色家園,齊心共建美麗中國已迫在眉睫。

二、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潛移默化地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期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抓手。

(一)新時期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教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是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這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更全面認識生態環境的價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環境關注度;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深入認識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其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有利于引導大學生珍愛自然,提高自身生態環境行為的規范性,并激勵大學生自覺地參與生態文明的學習、宣講和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其生態文明踐行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投身于生態環境保護與美麗中國建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出應有的努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著力點

為積極地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并把握新機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當代大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與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要求相一致,是對時展訴求和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渴求的有效回應,有利于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其親和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基于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性,可采用課堂討論、典型案例、參觀展覽和實地調研等多種途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這有利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此外,基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廣域性,生態文明教育需要整合各類課程資源,這有利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構建高校協同育人新格局。

三、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課堂教學,夯實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論根基

生態文明理念是對生態文明思想的高度抽象概括。大學生因知識、經驗、理解能力和社會閱歷的有限性,不能準確地理解、把握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將生態文明理念注入大學生的頭腦。應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陣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斷滲透和融入生態文明理念。教師要結合高校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特點,有機滲透、各有側重的進行生態文明專題教學。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哲學教育。引導大學生唯物辯證地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如馬克思所言“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4]。要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認知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背景、黨的歷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提出的生態文明理論和觀點,并從增進民生福祉的視角和“五位一體”的高度把握在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歷史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特別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關于生態文明的認識與建設發展史,了解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視的原因,總結因生態環境破壞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歷史教訓,啟迪大學生尊重、愛護自然。要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教師要善于借助大量生產、生活中的鮮活案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掌握生態文明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要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時事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取得的成就,掌握我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最新頒布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性規定,激發大學生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與信心。此外,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的專業課課堂教學,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潛在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并將其與專業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提升課程思政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立體多元的生態文明教育大格局。

(二)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踐行能力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與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的都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關。這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尋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的具體路徑,才能使生態文明教育更貼近民生、更深入人心、更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踐行能力。近年來高校思政實踐課程的開設,為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在生態文明素養方面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首先,可以通過開展生態文明調研活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如組織學生利用周末赴社區或學校周邊的企業,開展生態文明調研,通過觀察、走訪了解身邊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對生態環境問題有所認識,才能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情并激勵其積極探索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有益方法。大學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回老家或走訪親戚的機會,觀察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的變化、對自然風光利用方式的變化等,通過農戶訪談了解發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了解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措施。其次,可以結合親身經歷開展生態文明討論,布置生態文明展覽,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如在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放假前進行生態文明專題教育并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外出旅游、休假的機會,深切感受自然風光的美好,并闡述他們對此次旅游的感受和收獲,增強大學生對自然的親近度和熱愛度,激發大學生參與自然保護的自覺性;同時要求學生留意觀察在外出途中存在的生態文明行為或不文明行為,將典型行為采用視頻或圖片形式記錄下來,待假期結束后開展討論并展出成果。最后,可以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典型案例分析,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社會實踐。如利用祁連山系列環境污染案進行“兩山”論的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啟迪學生深入理解為什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三)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營造大學生態文明教育良好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凝聚、激勵、規范、引領和滲透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應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校園文化,進一步提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促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第一,要在高校景觀文化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如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進行建設項目的選址、選材和施工等;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蘊涵的生態文明思想,設計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態文化長廊;應將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畫像或雕塑擺放在教學樓、廣場等較為顯著的位置,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氛圍。第二,要在高校精神文化中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如在學校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的訂立與宣傳中應體現并弘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文化氛圍。第三,要在高校制度文化中體現生態文明理念。如在師生行為準則中要體現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并要求全體師生堅決同有悖于生態環境行為規范的行為做斗爭;在學生綜合考評要將生態文明素養納入考核范疇,通過考評制度的機理約束作用,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第四,要在高校行為文化中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如定期開展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的系列社團活動、征文、演講和班會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學習生態文明思想,思考生態文明問題和交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心得與感受。第五,要在高校網絡文化中彰顯生態文明理念。“00后”的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營造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文化,推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現立體化和實時化,是網絡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高校可以借助網絡媒體在傳播視頻、音頻、圖像和文字等信息時的便捷性、實時性和高效性優勢,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活狀態或人類破壞自然而遭受的懲罰,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以啟迪大學生思考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生態文明教育中的必答題。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應有貢獻,為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揮應有之力。

[參考文獻]

[1]解世奇.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0.

[2]周怡波.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5.

[3]艾麗容.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8):76-7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郭秀麗.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淺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5(1):52-55.

作者:郭秀麗 張麗萍 單位:甘肅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