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探究

時間:2022-05-08 04:52:48

導語: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探究

摘要:鄉村轉型與新農村建設已經成為了我國鄉鎮建設以及三農問題解決的重要舉措。本文首先針對當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發展成果進行了簡要分析與總結,并針對于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要點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沿海地區理念、模式與策略總結了一些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可行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新農村建設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重心向城市轉移,因而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開始滯后于城市的發展,近年來,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了限制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各地推進二三產業與城鎮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對于農業與農村的投入,積極促進農村生產轉型,實現進一步發展。

1沿海地區產業發展態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態勢。具體如圖1所示,其中左側縱軸對應人均GDP差距,右側縱軸則代表二者的相差比例。不難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均GDP和中西部地區GDP差異在不斷擴大。1978年,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差異約為408元,而在2013年則已經擴大到30856元,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之間的比例也大多在2倍左右變動。可以看出,在1990年前,該比例處于不斷下降趨勢,在2000年該比值不斷上升,而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該比例又重新下降。我國區域經濟差距拉大的原因當中,區域間產業結構發展程度的不同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中國經濟發展中,中西部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至關重要,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沿海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就業形勢和農業生產方式均出現較大變化,農村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數據分析,改革開放至2005年,沿海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出現下降,由原來的23.4%,降低到8.1%;以服務業為主要形式的第三產業由原來的19.6%上升至39.7%,農業勞動力比重也降低到45%。此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業產值和農業行業的就業份額均出現下降,數據表明2010年沿海地區農業產值比例占到總產值的8%,并且農業產值下降的趨勢仍然持續保持,到2020年,農業產值將下降至5%左右。針對沿海地區的產業發展態勢分析,農業勞動力比重與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沿海地區農業勞動力比重將降低至30%,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伴隨著農業勞動人口的轉移,地區人均GDP會出現明顯變化,以下本文將對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差距和比值進行分析,以此發展問題關鍵點,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在不同的地區之間,產業結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圖2所示,為1985-2010年間我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份額變化情況,其中左側縱軸表示農業勞動力變化情況,右側縱軸表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農業勞動力的份額差距。經過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各地區的農業勞動力在此時間段均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其中東部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口從1985年的47.87%下降到2010年的24.38%,而中西部農業勞動人口比例則從1985年的66.75下降到2010年的44.53%。總體上來看,中西部地區農業勞動人口比例始終高于東部地區,但比例相差一直穩定在20%。

2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格局和情景

雖然沿海地區農業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產值貢獻率處于下降趨勢。然而鄉村人口的基數大,總體占比高。并且農業勞動力在鄉村總;勞動力的一半。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沿海農業發展的區域優勢,研究農業生產和就業前景,為城鄉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參考。以下就農業優勢指數以及分異格局進行說明:農業優勢指數Aij,主要指區域內農業生產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的比例。是衡量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Aij=Pij/GijPi/Gi其中,Aij表示i年j省的農業優勢指數,Pij和Gij分別表示i年j省農業產值和GDP國內生產總值,Pi和Gi分別為i年研究區即沿海地區農業產值和GDP數值。分析技術實踐應用中,當Aij>1時,該省農業在沿海地區具有比較優勢Aij<1,則該省農業在沿海地區不具有比較優勢。實踐應用中,Aij數值的變化可有效反映本省農業的綜合技術能力。1978改革開發以來,中國沿海城市的農業優勢指數可分為三類。數據表明海南省aij大于2,屬于農業顯著優勢類;京津滬三個直轄市Aij小于等于0.5,不具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應用優勢。此外,城鄉經濟的發展是鄉村轉型工作的重點,在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平穩運行中,需要對鄉村地域系統的演進提高關注力度。農村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關注農業產值和農機就業比重之間的關系,注重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實踐方法,促使沿海地區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根據動態趨勢分析結果,沿海地區農業產值和比重以及勞動力比重均出現了下降,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沿海地區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0%,6.9%和6.0%,農業勞動力,占鄉村勞動力比重分別為44.5%、38.4%和32.2%。

3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對策

3.1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模式。(1)重視區域主導。首先結合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歷程,在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體現出區域性特點,發展順序為由近及遠,實現由近郊到遠郊、再到城鎮周邊以及傳統邊遠山區的發展順序;其次應當體現出區域發展中的農業主導性特點,以當地的特點為基礎,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如都市型農村經濟以及生態循環經濟、現代農業或鄉鎮企業集聚經濟模式;最后,應當明確農村地區發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如水土資源不足、生態破壞、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以上三點因素共同決定新農村建設區域主導模式。(2)強調新農村建設的操作主體。新農村的建設有一定的綜合性與系統性,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起著倡導與引導的作用,無論是發展理念還是具體的規劃雖然都是由政府完成,但是農民才是建設的主體、是農村的主要生產人員,所以需要具備相應的組織性與積極性才能適應于具體的發展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保證農民形成勤勞、自立自強的精神。所以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居民從事產業變化的過程中,要體現出農民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對于創業鄉鎮企業與專業技術合作組織予以優先扶助政策。(3)典型實踐模式的推廣。新農村的建設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實現生產的發展,對于傳統的農村地區,需要實現農業資源的集中,進而形成股份合作制與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市場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于專業市場活躍程度較高地區的農村,則應當與其他經濟相關聯,從而推進農村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而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則應當推行城村一元化建設,積極在農村地區發展工業,推廣城鎮化,將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人口。3.2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策略。(1)遵循農村的區位條件。在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當中,需要遵循城市化與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地區差異性為基礎來開展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與決策。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建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區域內密集城區與分散化農村建設失衡的弊病,填補城鎮化建設的中間地帶。所以應當以沿海地帶新城區的建設為核心,全面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2)城鎮化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的協調。新時期農村建設工作中的根本任務即是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結合,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平原廣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自然條件,在新時期的農村建設工作中,應當促進城鄉產業聯動,實現經濟長效互動,最終形成空間整合。在鄉村實現組織整合,建設并完善中心與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與股份制企業建設,實現農村發展創新。(3)提高城鎮化率與農民文化水平。從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典型實踐的經驗來看,農村產業與就業的轉型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深化市場趨向農村的改革進程,著眼于特色化與高效性的農業發展,提高農村競爭力。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提升農村生產力,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4)重視生產生活設施的建設。在新農村糧食生產力建設方面,要抓好重大項目和重點區域的良田建設,尤其是在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方面不斷提高建設質量,對于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應當予以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需結合沿海農村的特點,可以積極開展漁業養殖技術的培訓,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保護重點生態工程的基礎上實現生態補償。生活設施建設方面,需要對農民的生活條件進行改善,其中最為基礎、關鍵的部分即是水、電、氣、路,應當予以重視。在農村供水以及道路建設方面,我國東部農村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能源供應方面,則應當以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建設為主,不斷拓展供電范圍、擴大供電人口覆蓋率。(5)積極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結合農村地區的公共事業發展現狀,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教育與衛生事業。農村勞動人口文化水平偏低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制約因素。農村勞動人口擁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僅為13%,在其余的部分里,又有7%的人口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這給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困難,同時也導致居民政治、法律意識淡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地區相比,無論是在醫師素質還是機構建設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直接對醫療事業的發展質量造成了影響。所以應當完善合作醫療制度,不僅可以讓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解決,也可以緩解農村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6)關注農村城鎮化和土地資源轉型利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表現在農村人口的非農化轉移過程中,在促使沿海地區農村城鎮化發展中,應關注居民點的安置和空間布局,注重充分開發與利用土地資源的價值。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農業人口達到3.42億,隨著改革開發政策的深入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轉型,目前東南沿海農村經濟出現轉型發展機會,其農業人口數量以不足2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村勞動力減少中,需要合理分析農村剩余土地資源的利用和所有權承包等問題。由于當地農業人口的轉移途徑日益多元化,并且人口轉移的主要方式以就近就業為主,形成人口減少而用地規模卻在持續增加的矛盾問題。以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的農村人口轉移為例,據統計3市農村人均建設用地達到280m2~360m2,與沿海地區人均用地面積為200m2~240m2比較,具有一定優勢,然而,農村人口轉移和農村居民點減少的這一矛盾問題尚未得的合理解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沿海地區居民點規模大、分布散、布局亂等等,相關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農村土地的優化配置工作,注重落實新時期土地流轉制度的落實,為現代化農村建設構建主要力量。根據國家頒布的《村鎮規劃標準-GB50188-93》,農村發展與建設中,應確保人均用地指標不能超過150m2,截止目前為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可實現新增建設用地與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開發之間的動態平衡,為鄉村轉型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3.3適合鄉村轉型發展的新農村建設經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示范區,完善的技術條件和管理經驗,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形勢轉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工作時,應看到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注重利用先進的技術形式,促進城鄉經濟融合,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幫助意義。實踐工作中,沿海地區人口密集、產業集聚效應明顯,這些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新農村建設中,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避免因管理不善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促使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合理應用。實踐工作中,相關人員應以土地規劃,統籌城鄉用地等工作為重點,對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創造便利條件。新的歷史階段,農村土地資源價值的評定標準趨向多元化,價值貢獻率不僅跟農產品和勞動力有關,也和生態、文化和其他附加價值也存在一定關聯,在進行東部沿海農村轉型和新農村建設中,需要不斷研究適合鄉村發展的新模式,致力于構建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在轉型發展中,需要開發適合新農村建設的全新工作模式,以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實踐工作中,具體做法可參考以下方面:(1)尊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性和獨特的區域地理條件,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解決地區農業經濟在發展上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同時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應注重利用科學完善的管理措施壯大城鎮化中間層面,以此為基礎,促使勞動力和技術在農業發展轉型中的合理流動,為沿海農村城鎮化建設提供可靠保證。(2)實現城鎮化發展與農村生產力提升相結合,是沿海地區農村經濟規劃與決策的基礎。由此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沿海人口密集區城鄉差距縮小,具有尤為重要的作用。工作重點需要放在調節密集型城區和分散型城區的結構失衡問題,由此實現中心層次城鎮化體系的發展壯大。具體工作中,需要持續推動沿海新城和中心城鎮的發展與建設,形成對新城鎮建設的示范效應,構建以新農村和新社區為主要支撐的農村城鎮化體系。(3)產業化、城鎮化和文明化的有機結合,新農村的發展與建設要注重從沿海典型示范區進行實踐,注重構建以示范村鎮為核心的新農村建設體系,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與進步貢獻主要力量。實踐工作中,農村產業與就業轉型是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內容。提高農業經濟市場潛力、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促使現代農業生產過程優質高效的關鍵,因此,需要提高重視力度,善于將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村綜合競爭力提升有機結合,保證農村發展與改革的效果。各沿海農村應發揮農村經濟的資源稟賦,注重地區間資源的合理開發,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在前文分析中可以知道,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與轉型,需要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服務,并制定合理的發展路線,從而保證為我國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農村地區的轉型與發展過程中,沿海地區鄉村率先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建設工作中需要注重城鄉功能與區域內發展的協調性。

參考文獻

[1]陳宜品.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中國商論,2019(22):205-206.

[2]劉法威,楊衍.鄉村轉型的動力機制和實現路徑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5):83-88.

[3]李云新,劉建平.新農村建設中的地方政府學習:動因、模式與效果[J].中國行政管理,2011(10):48-52.

[4]陳強.中國新農村建設方法論的比較與整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5]CarolTing,FaminYi.ICTpolicyforthe"socialistnewcountry-side"-AcasestudyofruralinformatizationinGuangdong,China[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13,37(8).

作者:徐莉娜 李淑珍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