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排名與影響因子
時間:2022-01-11 03:15:06
導語:科技期刊排名與影響因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影響因子與期刊質量
影響因子實際表征了某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用它來衡量期刊的學術水平是基于如下幾個理想狀態的假設:1)一本期刊的學術質量與它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數正相關;2)科技后被引高峰期基本都在2年左右;3)可以通過遴選一定數量的“好的”期刊作為檢索數據庫,從而使得該庫包含幾乎所有有價值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這幾個假設下,影響因子和需要其度量的期刊學術水平之間存在不小的誤差[2]。首先,假設1)就存在不小的問題。單從一篇文章看,它的被引頻次并不能準確衡量其學術水平。由于各學科的發展規模不盡相同,規模大、研究人員多的學科文章平均被引頻次更高。例如醫學、生物學、材料科學等學科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明顯高于其他大部分學科,如數學、物理,這個差距可達幾倍、十幾倍。但顯然不能認為醫學、生物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水平就高于數學、物理等學科,因此影響因子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它不能用于跨學科間的期刊比較。而在同學科期刊的評價中影響因子是有效的,不過依然有偏差。造成這方面的原因很多,例如,一般偏應用的期刊和文章比偏基礎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更高。歷史上狹義相對論剛提出的時候,全世界只有幾位科學家能看懂,更別說在此基礎上做出新工作。當時雖然沒有影響因子等概念,但可以想象在文章發表后的一段時間內其被引頻次幾乎是零。時至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這種艱深的開創性工作還不時會出現。甚至《PNAS》上刊登過一項有趣的研究:學術水平相當的生物學文章因為更多地使用公式來描述使得被引頻次大幅減少[3]。除此之外,對參考文獻的非正常引用,如過度自引、人情互引、集中標引、亂引等不規范引用,以及批判性引用都大大增加了影響因子評價期刊學術質量的誤差[4-6]。因此單純用影響因子來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有不小偏差。其次,對于假設2),科技期刊的被引高峰期為2年也并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影響因子的統計年限設定為2年主要基于以下2點:①要統計刊齡在幾十上百年的期刊所有論文的全部被引次數是一項工作量很大而難以完成的任務[2],設定合理的統計年限是影響因子評價可操作性的關鍵;②國際著名科學計量學家Price在統計和分析大量文獻后指出科技論文的被引高峰期是發表后2年內[7]。但實際證實也有不少學科的期刊被引高峰期遠超2年[8]。尚宇紅等[9]統計了國內幾十種水平較高的自然科學類期刊,發現其中數學、物理、化學類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均在3~10年。其實不難想象:應用類學科的被引高峰期較早;而基礎類學科的被引高峰期較晚。最后,假設3)似乎看起來是最靠譜的。事實上,SCI檢索系統也確實將絕大部分各學科的優秀期刊收錄其中,約占世界期刊總量的3%[6]。可是即便如此,收錄期刊仍存在國家和語言所導致的不均衡[6],例如許多俄羅斯的高水平期刊因為政治原因沒有被SCI收錄[2],而一些法文、德文等非英文的學術水平不錯的期刊因為語言原因也未被收錄。同時,一些好的結果并未發表在SCI期刊上的情況就更是不勝枚舉,這其中有對文章價值的誤判、民族情結、團隊情感,甚至一些學科結果的地域性限制[10]等各種成因。但相對來說,這條假設是最接近實際情況的,從世界范圍看,絕大部分優秀的科研成果也確實發表在SCI源期刊上。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影響因子去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是有不小偏差的。但它依然被全世界科研領域的大部分學者所接受,這是因為目前還找不到更有效的評價方法[9]。尤其在中國,影響因子評價的接受度是大大高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在目前中國學術誠信和科研體制完善度相對更低的情況下,同行評議的效果也是低于發達國家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科技界尤為重視影響因子—雖然偏差大,但是人為干擾小。
2綜合類期刊排名與學科分布
相似于SCI源期刊的遴選,在中國影響因子也是中文核心期刊和CSCD的源期刊遴選的重要指標。各期刊在其所屬學科中影響因子排名對其能否入選源期刊影響很大,這樣的遴選方式也較為合理,因為影響因子可以用于同學科的期刊評價[9-10],但能否用于綜合類期刊就很值得商榷。綜合類科技期刊是指涵蓋自然科學中多個學科的學術類連續出版物;由于歷史原因,它在中國具有一定數量和特色,如絕大部分高校學報都屬于這類期刊。在中國,科技類的高校學報一般分為理、工、農、醫等版塊,它的歷史伴隨著中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是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但隨著中國科研與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種綜合類、雜而全的期刊已經不適應學科體系高度分化、專業方向更加深入的科研現狀,其發展明顯滯后于許多專業類期刊。綜合類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名一般是按照理、工、農、醫等版塊來劃分,這種劃分雖然比以前文理綜合要細一些,但又遠不如專業期刊來得細。這就導致其影響因子排名與實際學術水平誤差更大,造成這一誤差的主要原因如下。每本綜合類期刊刊登的各學科文章并不均衡。例如,同為學報理學版(也叫自然科學版),有的學報數學文章最多,有的化學文章最多,有的生物文章最多,還有的地理文章最多。筆者調查了四川省內各個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載文學科分布[11],選取了幾個較典型的例子,如圖1所示。其中可以看到這種學科的不均衡性不僅存在,而且還比較嚴重。不少學校的強勢學科的稿件刊載量已經超過了總刊載量的一半。這不僅在自然科學大類里存在,甚至在小類里也存在,圖2是6種師范類學報的載文學科分布[11]。造成這種學科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不同學報來稿有一定的偏向性。這種偏向性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如果稿件大部分是校內稿,而每個學校各學科發展規模與學術水平不均衡,強勢學科的來稿就會比較多。但反過來也會出現一些很好的高校強勢學科太強,大部分文章都投到了校外更好的雜志,反而一些正在發展階段的學科來稿量很大的情況。如果大部分稿件都是校外稿,各學科的來稿量在通常情況下也不平均。這與學報所在高校的強勢學科也有一定關系,一個學校的物理強,作者很容易聯想到該學校學報的物理專欄會辦得比較好,從而更愿意選擇向其投稿。此外,學報過往刊發的文章的偏好也會對作者來稿造成影響,刊發文章較多的學科更會吸引相關讀者的來稿。還有主編的學術專長也會吸引許多相關領域學者的來稿。甚至與該學校相鄰的高校的強勢學科也有可能成為其主要稿件來源。這種相關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這是從來稿方面分析,另外選稿方面也有諸多因素會對學科偏好造成影響。最顯而易見的是主編以及編輯的選稿偏好,這當然和主編及編輯的學科知識結構有關。例如生物系出身的主編會偏向于多收生物稿,數學系出身的主編會偏向于數學稿。當然也有可能關注某些熱點研究方向而加大該學科稿件的收稿量,或者依托學校承辦某個學術會議而邀約大量的相關研究稿件,這些相關原因也非常多。這種稿件學科的不均衡會極大地影響綜合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因為眾所周知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的平均值相差極大。換句話說,如果綜合類期刊的數學文章占大多數,那么它的影響因子會較低,即使這些數學文章質量都很好,因為數學類文章較少的平均被引頻次拉低了整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如果生物類的文章較多,其普遍較高的被引頻次可以拉高整本期刊的影響因子,而此時也并不需要這些生物類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相似地,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類文章平均被引頻次的差別也會對選擇它們的期刊的影響因子產生較大影響。可以看出,對于綜合類期刊影響因子的排名與評價體系的合理性是大大低于專業類期刊的。
3綜合類期刊影響因子修正
要改進這種排名方法和評價體系,使之更合理,更能準確地代表各期刊的學術水平,筆者很自然地想到利用前人研究過的影響因子修正方法[6,8-9,12-15]。影響因子修正的方法有很多,其本質都是對影響因子作標準化處理,使得各學科的影響因子可以在同一尺度下做比較。例如,王偉[6]和尚宇紅等[9]提出:首先計算每個專業各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Fi,然后將某一專業的Fi作為標準影響因子重新記為Fs,再計算出每個專業平均影響因子關于標準影響因子的比值Fi/Fs,之后可用每本期刊的影響因子Fij除以對應專業的Fi/Fs值得到標準化后的該期刊影響因子Fij。其實該標準化方法還有更簡化的操作,即直接計算各期刊影響因子Fij與所在專業平均影響因子Fi的比值Fij/Fi,也能得到標準化影響因子Fij=Fij/Fi。杜志波等[8,12]提出對影響因子進行正態轉換,即令Y=(Fij-Fi)/S,其中,Fij和Fi定義如上,S為影響因子的標準差。由于所得數值可能為負,為方便應用,再對Y作線形變換Fij=10+2Y得到標準化影響因子Fij。這里要注意的是各種影響因子標準化所得的結果其實已不能代表影響因子表示平均被引頻次的本意了,但它用于跨學科間期刊學術質量的比較十分有效。有了對專業期刊影響因子標準化的方法后,筆者進一步想到了綜合類期刊影響因子標準化的方法,即加權平均法。對于一本綜合類期刊,分別計算它各學科文章的影響因子fij,用各學科期刊平均影響因子Fi對fij做以上的一種標準化得到fij,假設該學科刊載文章在這本綜合類期刊中所占比例為xi,則得到該綜合類期刊的標準化影響因子為∑fijxifj=,從而可以利用fj對綜合類期刊的學術質量進行更有效的比較。此評價方法雖然有效,但也存在一個困難,那就是應用的工作量太大,正如文獻[6,8-9,12-15]中所提,對各專業期刊做影響因子標準化處理是很大的工作量,而這里更需要對每本期刊各學科文章的影響因子作標準化處理,然后再加權平均,這無疑是更巨大的工作量。另外一些可操作的方案適用性很窄。例如可以考慮將學科偏向性很大的一些綜合類期刊劃分到相應的專業類期刊領域,盡管此方法也不完全合理,但對于一些強勢學科載文量超過60%甚至80%的綜合類期刊,這種劃分對于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可能更有效。而事實上,已有不少大學學報是劃到其強勢學科的專業類期刊領域,如《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屬于地質類期刊;而《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是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期刊,盡管它刊發的氣象類文章也占很大比例。更多的綜合類期刊并沒有明顯的學科偏向性,不適合這種劃分,如《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也有學科偏向明顯的綜合類期刊暫時未被劃到專業期刊類,如《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目前屬于師范類綜合,但其數學類文章刊載量已接近70%。所以目前綜合類期刊影響因子排名不合理的問題雖然存在,但暫時還沒有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也希望專家學者們能更多地關注這一問題,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 上一篇:房屋外觀設計及法律保護研究
- 下一篇:黨校教育教學創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