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學術期刊選題策劃分析
時間:2022-09-28 05:25:37
導語:專業學術期刊選題策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逐漸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的態勢,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日漸消逝,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加以傳承的手工技藝面臨失傳,民間文化創作和藝術傳承人斷代的情況日益嚴峻,民間文藝面臨著失傳和瀕于滅絕的危機,亟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全面保護。在這種形勢下,國家呼吁并大力提倡發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跟上國家的大政方針,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應運而生。著名的出版家鄒韜奮曾說,沒有個性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就更沒有希望了[1]。在紙媒發展日漸“消瘦”的今天,能夠體現刊物特色,提升刊物核心競爭力的一個基本途徑就是進行選題策劃。優秀的選題策劃不僅可以體現作者的學術性,同時也體現了編輯的創造性和思想性,使雜志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形成自身特色,提高雜志的影響力。作為學術研究的傳播基地,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要能及時反映學術前沿、文化價值、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刻挖掘國家和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需要,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一、選題策劃的原則
作為宣傳和展示學術成果的主要陣地,學術期刊要想形成自己的優勢,就要找出有特色的欄目來突出個性。在選題策劃時應堅持學術性、創新性、實效性、持續發展性和現實性等原則[2]。第一,作為一本學術類期刊,學術性是其根基。學術期刊若想成為該學術領域的引領者,就必須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對有關新理論、新方法、新見解和新視角的研究進行報道。由于很多學科具有交叉性,所以在策劃選題時,應該采用多視角、多維度的方式結合不同的學科,進行交叉領域的選題策劃。第二,創新是一本刊物經久不衰的保障。創新不但可以產生差異、樹立特色,還能開辟新的道路。編輯要博覽群書,不僅要懂得基礎學科,還要了解交叉學科,要不斷關注學術發展的最新信息和前沿動態,從眾多的信息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提煉出有創造性的選題。比如,可以探索新的方法或途徑解決問題;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認識事物;可以對客觀存在的規律進行總結;可以對某些零散性、碎片化的知識作深入系統的整理和挖掘;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性研究,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手段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并產生新的解釋;可以反映某項新事物、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等。通過這些創新性的選題策劃,將對該學科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第三,時效性體現了刊物與時俱進的理念。互聯網時代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傳播速度也更加迅速,這對雜志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與挑戰,所以更要體現“學術”二字的地位,要挖掘其背后深層次的內容和意義,探究其學術價值。熱點問題通常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果能針對熱點及時進行專題策劃,將對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一本學術性刊物如果策劃的選題具有可持續性,能夠在雜志刊登一系列連續性的文章,那么該刊在業界將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其實對于一門學科的研究,本就不是只爭朝夕的事情,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所以,編輯在進行選題策劃時,要明確期刊的服務宗旨和目標讀者群,建立穩定的作者團隊,在選題策劃時應具有長遠的眼光,注意期刊選題的可持續發展,使期刊能夠系統性地見證學科的研究階段和成果。第五,期刊還要注重現實性,可以用理論指導實踐。在選題策劃時,要注重讀者結構,認清服務對象,面向不同讀者策劃相應的選題,同時要注意策劃不同目標讀者的選題所占的各自比重。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本學術期刊來說,其研究不應僅僅局限于研究國家話語體系和解讀國家文化政策,其影響力也不應局限于學者和專業研究人士,更不應僅局限于為研究人員提供有研究價值、借鑒價值的文章,而是應該不斷擴大受眾范圍,了解底層社會的人文情懷,從各個藝術門類進行策劃,從更廣泛的視野服務于各個領域,服務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一線的工作者和愛好者,使他們能夠開卷有益,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滿足傳統讀者群體需求的同時,也能滿足潛在讀者的需求,只有社會公眾參與度提升,才能使非遺保護卓有成效,從而對其發展和傳播有更深的影響力。
二、選題策劃的方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雜志服務于中國非遺工作,其策劃選題的方式可以說既專一又寬泛。專一,是指研究對象的專一性,即涉及的都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項目。寬泛,是說非遺包含的門類繁多,如今國家在大力發展和推動非遺項目,越來越多的項目會被納入非遺領域,這本雜志也會發表越來越多關于非遺項目的研究。那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進行選題策劃呢?(一)圍繞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開展選題策劃。在我國,出版事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在把好政治關和輿論關的同時,可以策劃、刊發與國家政策方針相一致的文章,策劃一些構建國家話語體系和解讀國家文化政策的文章,以此來宣傳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從國家政策中獲取選題信息也能保障選題的可操作性和延續性,緊跟時代的步伐,對文化傳播與文化積累起到應有的作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我國加入該公約,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些都表明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逐步走向正軌,隨著2011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使非遺保護走向有法可依的階段。如今,對于非遺各個領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專家學者們對非遺政策和法律的研究也在實時更新和完善。在這種情況下,策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選題,對當前的非遺形勢作出闡釋,將非遺的保護理念、知識、經驗和方法告訴每一位公民,使他們在正確理念的引導下保護好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二)圍繞非遺行業重要成果開展選題策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門類,每一門類下又有很多項目。每年,研究這些項目的專家學者都會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得出一些重要成果,有些是圍繞非遺項目的本體研究,有些是關于非遺保護的創造性探索,還有關于非遺傳播發展的研究等。所以,編輯要時刻關注和掌握學者的最新研究動向,策劃非遺領域的重要成果選題。(三)圍繞非遺行業熱點和重大事件開展選題策劃。一個好的選題必然是跟社會熱點和焦點密不可分的,選題策劃要結合社會需求、社會熱點,使選題緊跟時展的步伐。比如,“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都是非遺相關的大型活動,編輯可以通過這些活動策劃相關特色選題,解決行業內的實際問題,增加讀者的關注度。(四)圍繞非遺傳承人開展選題策劃。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活態性傳承,而“人”是關鍵性因素。如今,很多非遺項目正在走向人亡藝絕和青黃不接的瀕危境地,沒有傳承人就難以維持其活態性,難以保證其生存。所以,為加強傳承人保護和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可以策劃一些關于非遺傳承人的選題,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傳承人和其所涉及的非遺項目,解決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同時也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學習,使非遺傳承隊伍日益壯大,傳承活力日益增強。(五)圍繞學術會議和座談會開展選題策劃。專業學術會議和座談會一般都涉及行業的熱點問題,通常會有豐富的學術資源、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編輯應從學術會議和座談會中挖掘、策劃出具有一定創新意義、能夠反映非遺領域研究進展的專題,保障學術期刊的前沿性。(六)從其他傳媒渠道獲取信息開展選題策劃。如今是融媒體時代,傳媒形式豐富多樣。作為編輯,要經常從各種傳媒渠道獲取非遺行業中有價值的信息,從而獲取選題線索。(七)與其他相關學科相融合開展選題策劃。如今,非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現在研究非遺的人士大部分是從事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藝術學、文學和歷史學等各種領域的學者,在其專業學科的基礎上進行非遺研究。所以,編輯應策劃一些學科間相融合的選題,或許可以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八)與各位專家學者建立聯系開展選題策劃作為編輯,要經常與專家學者通過見面、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進行交流,了解專家學者最近在研究哪些方面的成果,以此來開拓思路,進行策劃組稿。
三、結語
其實,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進行策劃,期刊的宗旨就是要將某種富有價值的選題資源做精做細,通過期刊傳播出去。“內容為王”是出版界流行的一句話,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策劃什么樣的選題,而編輯正是策劃者,是從無到有的創意人。作為編輯,要確定長遠的目標定位,通過選題策劃使雜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樹立自己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構筑起一座人類文化的精神家園。
作者:史青岳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 上一篇:工程機械行業銷售中財務風險控制研究
- 下一篇:病種標準成本核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