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學術期刊建設材料

時間:2022-02-26 05:15:57

導語:科技學術期刊建設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學術期刊建設材料

我從2001年起擔任《安全與環境學報》主編,一直伴隨著它的成長和發展至今。2001年以前,該刊名為《兵工安全技術》,從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編。從2003年2月起我還擔任了《科技導報》主編,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擔任,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機關學術刊物。當科技學術期刊主編這么多年,我認為期刊建設是主編的主要職責[1-3]。這中間有4點體會值得談一談。

1培育和促進學術期刊成長

培育和促進科技學術期刊不斷成長,是主編的重要責任。如果說,科技學術期刊是一個容納科技創新的平臺,那么,主編顯然要承擔起培育和促進期刊成長的責任,培育和促進這個平臺的成長。如果你是一位主編,你一定想讓這個平臺能夠容納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的科技創新。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創新圈子中的各項功能都必須得到充分的培育,這是主編的職責。主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僅僅是領導期刊編輯部的編輯工作。為此,一年又一年,學術期刊要不斷成長:小平臺成長為大平臺,影響較小的期刊成長為影響較大的期刊。就說《安全與環境學報》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頁,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頁,全年達到2504頁。科技學術期刊這個平臺的長大也不僅僅是做大,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的長高和體質量的增大一樣。我們都知道,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方面,國家的經費投入數量很重要。經費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來了。2019年我國的科技投入已經超過2萬億元,達到22143.6億元,在國際上穩居第二。這個數據比2018年增長12.5%,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時,科研體制、機制、制度、機構、人才隊伍以及重大研究課題等都在發生巨大變化,這中間的改革和變化,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且是科學技術有機體品質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強。中國科技界從“科學的春天”那年開始,長大了、變強了。作為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學術期刊不能弱而不強,也不應長得太慢。承載新世紀新時代的科技創新是科技學術期刊的歷史使命。如果它緩慢地成長,或甚至停止長大,這個歷史使命就會落空。要從科技期刊各個要素的角度推進期刊的發育成長,就像由人的各種器官、部分等組成的各個人體必需體系的發育。人的器官、部分等從一出生就在發育、長大,科技學術期刊的各個要素也要從一個期刊的誕生之時起,逐漸發育成長,不能總是處于幼兒階段,一些要素從來不作改變。實際上,科技學術期刊不僅僅是由學術論文組成的,它的構成要素包括學術論文、學術論文內容的科學合理展開與發表、作者隊伍、審稿隊伍、讀者群,這些要素有一個明顯的共同要求———哪個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學術期刊的科學技術創新的平臺。說到培育期刊成長,主要就是各個要素統一在科技創新意義上的共同成長。質量成長、質量發育就是科技學術期刊各要素不斷成長的核心內容。

2認清和重視學術期刊

“本體”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導報》主編工作時,要求編輯部在各專業各學科正在搞研究做實驗的科技工作者中尋找作者和他們的論文,發表他們的新成果。這個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經逐漸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論化的論文內容。建立與科技界本體(即廣大科研人員)的廣泛聯系,這是我當時首先想到的。思考一點“本體”問題對于主編的工作是有益的,因為這樣的思考會影響到主編的工作對象。科技學術期刊的本體是什么?在哪里?對此,大家當然會想到學術論文。的確,一個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處理與學術論文有關的許多事務,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即沒有學術論文就不會有學術期刊。這當然沒有錯。可是,這其實沒有回答“本體”問題,因為我們不會說辦一個學術期刊僅僅是為了幫助大家發表學術論文。這還不是回答“為什么要辦期刊”的正確答案,盡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這樣想的。我們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有2個主要的目的[4]。學術論文要發表的時候,總是因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這些成果多數是新的理論、規律。從自己科研的成果中,發現科學的、工程的、技術的規律,這是我們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從科技界的學術交流和學術積累考慮,發表學術論文是為了交流和積累。雖然說科學技術的研究最終要化為一種個人的活動,至少對大多數專業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是這樣的,但是,科學技術上最后成功取決于集體的努力,這中間包括具有各種互補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們組成的巨大的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的協作和互動,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取決于思想的共享、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發現,但還要取決于全世界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對話,以及科學共同體的積累。積極發表能為這種交流、對話和積累做出貢獻的原創性學術論文,也是我們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這三者的本體。一位主編最重要的任務,可以說是以人為本、運營期刊。主編建設期刊的第一要務,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發揮,培養好作者,發表好論文,辦出好期刊,促進專業發展與這三者的完美融合。專業科技工作者是專業學術期刊的“本體”。認清兩者融合后的全景圖像,對于促進期刊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期刊是一個科學技術百花園,那么,主編就是這個百花園的管理人。科學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誰?百花園需要各種花、草、樹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樹木、百花園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審稿人是誰?編輯是誰?百花園的花卉需要設計、培育,布局也需要設計,園林、環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講解員,保護林木等需要護林員。審稿人、編輯就是這些人員。讀者是誰?百花園中人來人往,讀者就是這些人。雖說一花一木都很美麗,但百花園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學術期刊百花園有一個明顯區別于其他種類期刊的特點,即所有這些投稿人、審稿人、辦刊人、讀者其實是同一批人,他們處在一個專業性、學術性非常強的科學共同體中。科技學術期刊其實是這個圈子的“窗口”。科技學術期刊百花園的另一個區別于其他種類期刊的特點,是他們從事著同一個專業、學科中的科學技術研究,他們從事研究(包括發表學術論文)是為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創新是他們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對于主編來說,對于期刊來說,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層次上開展與科技工作者各種形式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編要以人為本辦期刊。與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成為好朋友,成為知心人,是一位主編崇高的任務。辦刊人、編輯人員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技術研究者,僅僅成為科研人員的朋友是不夠的。他們在期刊內、編輯部中,要時時關心、研究、掌握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之所以要這樣,一是為了服務于科學共同體的宗旨,二是為了服務于研究人員,三是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專業、本學科的范圍內,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學術的焦點在哪里,難題的關鍵找到了沒有,誰在攻關,不妨討論討論,用文字記錄下來,提供給大家。而且這往往同時回答了“期刊應該發表什么樣的學術論文”這個問題。這種能力也是與一流學術期刊相對應的。在以人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來越扎實、全面,辦好一個期刊、進而把它辦成一流學術期刊的目標就不難實現。

3把學術期刊辦成讀者看得懂的刊物

發表在科技學術期刊中的學術論文要讓讀者看得懂,這也是主編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說科學技術論文中反映的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獻給祖國、獻給人類、獻給時代的一顆顆“珍珠”,那么如何“采珠”值得主編重視。這與科學技術傳承有關。科學技術需要發展,需要創新,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沒有發展。發表學術論文是傳承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被閱讀”。學術論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被閱讀”,被科技工作者作為科研工作資料閱讀是學術論文重要作用之一。眾所周知,閱讀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專利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形式;閱讀最前沿的學術論文,研究人員就可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為此,主編要讓讀者看得懂學術期刊中的論文。看不懂的學術論文太多,是當前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不是讀者專業水平有問題,而是論文中隱藏了太多的必要信息。一流儀器設備打印了結果當然值得高興,但是沒有討論,你甚至不知道這個結果的重要性。許多時候,你不知道論文中的結果是否可靠。更為關鍵的是,你可能無法重復論文的研究,無法得到或重復論文的結果。在我當博士生寫學術論文時,會得到學術期刊提供的寫作指南,并且一直被告之,所寫的論文要讓博士生們看得懂。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這樣的要求了。學術論文和博士生之間的關系也很少有人思考。其實,學位制度的實踐一直很有分量地告訴我們,博士生是專業傳承的最重要的群體。今天的博士生,就是明天學科、專業、行業的領軍人才。科技學術期刊的主要讀者群之一是博士生,一定要有為博士生群體服務的思想,而且這種服務不應只停留在發表他們的學術論文層面。主編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期刊辦成本專業剛剛進入科學技術“殿堂”的人們(博士生們)看得懂、學得明白。學術期刊內容要讓做相同或類似課題的博士生看懂,使博士生愿意拿起來閱讀,千萬不要讓博士生們望刊興嘆:“啊,這個期刊水平真高,我的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啊!”

4把學術期刊辦成新知識的積累平臺

在科技界,一個問題的解決或者學術成果的出現,總是呈現這樣的圖像:后一篇論文把前一篇論文的工作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或者一小步。這里說的“后一篇論文”,指的是學術期刊正在發表中的論文。后續的研究者也以同樣的方式往前推進。從這里可以看出學術期刊的作用和重要性,它為新知識、新理論的出現提供了展示和積累的平臺。過去,出現這樣的2篇論文可能需要10年甚至數十年時間,而現在很多專業也就只需一兩年,甚至不足1年。這些論文仿佛一條學術發展和傳承之“鏈”,我給它取個名字叫“學術鏈”[5-6]。這“后一篇論文”當然是主編們希望自己的期刊發表的。這里,重要的是期刊要反映“前一篇論文”,即使這篇論文并不發表在自己的期刊上。這就涉及了學術論文的引用。學術論文被引用的真正意義,是“珍珠”被傳播和被繼承,也就是成為一個課題的“學術鏈”中的組成部分。要鼓勵學術論文作者一邊對自己的成果有正確的認識,成果是“向前的一步”,一邊在論文中要用“首次”“第一篇”“第一人”“里程碑”“標志性成果”等,評價發表在自己之前的論文。寫好這樣的學術評論句很重要。你寫了別人的成果,肯定了成果的意義,別人才會寫你的成果,肯定你的成果的意義。這是被具有相同專業才華和科學資格的專家的認可。由于絕大部分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做法,這就意味著一個規律的存在,說明在科技界學術交流中存在著一個“同行認可價值體系”[7]。要努力讓科技學術期刊正在發表中的學術論文成為“學術鏈”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同行認可價值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要重視對學術論文中同行工作的準確引用和評價。要準確運用學術評論句,這是對科學技術成果進步性的判斷。我們哪怕用千金萬銀來構建的所謂“第三方”評價,都不可能代替你的同行們在他的后續發表的論文中用學術評論句對你的成果進行的評價,以及他的成果對你的成果的推進所帶來的巨大榮譽。學術期刊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平臺上出現的“學術鏈”越多,期刊發揮的作用和貢獻就越大。

綜上所述,主編在一流學術期刊建設中,不僅僅是把期刊辦成學術論文的提供者,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讓期刊成為新成果、新知識的提供者,讓期刊成為“學術鏈”各環節的重要提供者,成為“創新庫”“積累庫”,要讓人們從期刊中可以看到一個科學、專業的“故宮”,就像我們在北京天安門北邊看到的故宮。建設這樣一個科學技術“故宮”,是科技學術期刊主編十分重要、光榮和崇高的使命擔當。

作者:馮長根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安全與環境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