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類期刊隱性政治性差錯探討

時間:2022-06-21 10:43:19

導語:職業教育類期刊隱性政治性差錯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類期刊隱性政治性差錯探討

質量是職業教育類期刊發展的生命線,編校質量是衡量職業教育類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職業教育類期刊中出現的任何文字、數據、內容等的錯誤,都直接影響相關職業教育成果的推廣,特別是一旦出現政治性差錯,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從實踐中看,政治立場、思想傾向明顯錯誤的政治性問題,編輯一般都能識別,但有一些隱蔽性較強的政治性差錯,編輯如果沒有較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扎實的編輯功底,很難發現并糾正錯誤。

一、常見隱性政治性差錯類型

職業教育類期刊常見的隱性政治性差錯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教學案例中的隱性政治性差錯

職業教育類期刊中有一類論文是作者對于教學經驗的總結,作者會將平時上課時隨機講的一些例子寫進論文。這些例子一般是當時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但受作者政治知識儲備水平所限,在論述觀點的時候,有時缺乏考證,用詞上也比較隨意,如果在正式出版物發表則風險較高。例如,在筆者復審的一篇關于德育教育的稿件中,作者舉了上課帶領學生討論肺炎疫情期間各國做法的例子,他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抗疫精神,同時作為對比,夾雜了一些對他國抗疫政策的評判。但這類涉及對外關系的問題,牽涉面廣,理應避免隨意評論,編輯應該警惕此類問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果斷作出刪除等技術性處理,絕對不能讓這些言論在正式出版物中出現。

(二)涉及政治性內容的表述差錯

這類差錯是由于作者認識上的模糊或者文字上的表述不當造成的。常見的錯誤如黨和政府機構名稱及領導人的名稱、職務與有關規定不一致。例如,在筆者復審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主席在黨的報告中提出……”,這里的差錯是,作黨的報告,應該以黨內身份而不是以國家領導人身份,應該改為“在黨的報告中提出……”。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差錯是作者援引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從網上隨意下載,沒有從權威出處引用。而編輯遇到這類非常重要的信息,理所當然地認為不會有問題,也不愿意花時間仔細查證,未加審核,造成以訛傳訛的錯誤。

(三)參考文獻中隱藏的政治性差錯

由于參考文獻不是論文的正文部分,因此極易被作者和編輯忽視。作者引用參考文獻內容往往不會審核,就直接復制進文章中。在編校中,有的編輯主觀上認為參考文獻不會出現問題,更多的是對參考文獻進行格式的編校,往往忽視參考文獻內容,放松了把關。例如,在筆者復審的一篇稿件的參考文獻中,有一篇引自其他期刊的參考文獻,其文章標題將臺灣與中國并列在一起,明顯違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這類案例告誡編輯,要時刻繃緊政治性差錯這根弦,對參考文獻中的政治性問題也要有意識地進行排查。

二、造成編校隱性政治性差錯的主觀原因

第一,許多期刊存在編輯短缺現象,加之期刊刊期較緊,編輯疲于趕進度導致出錯率高。編輯困于大量案頭工作,較少有機會參加培訓和學習,業務能力欠缺,對于政治性差錯不敏感、判斷不準確,更難以發現隱性政治性差錯。第二,一部分編輯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政治性差錯在職業教育類期刊中不會出現,對政治性差錯放松警惕,特別是對于隱蔽的政治性差錯,更容易忽視。有些年輕編輯一方面對作者的文章內容不敢質疑和修改,過度信任作者;另一方面存在依賴心理,在編校中更偏重修改文字差錯,認為政治性問題應由復審、三審把關。

三、消滅隱性政治性差錯的路徑

編輯在審校環節稍有疏漏,就會放過政治性差錯,特別嚴重的還可能造成政治問題。因此,職業教育類期刊編輯要提升政治敏感性、具備更高的編輯本領,發現和消除隱性政治性差錯。第一,編輯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對于涉及歷史、民族、外交、宗教等方面的內容要格外慎重。對其中的一些敏感點、禁用詞保持高度敏感,看到相關內容要立即提高警惕。第二,編輯一定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絕對不能有僥幸心理,或因工作繁重而掉以輕心,也不要有依賴思想,不把發現錯誤的責任推給其他環節。第三,編輯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要詳細了解和掌握黨和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和規范用語,關注時事政治,對正確的表述反復學習記憶,形成肌肉記憶,練就火眼金睛,在編校稿子時能更快更準地發現問題。編輯還要不斷總結和積累,通過分析差錯案例,努力掌握好政策界限,提升識別隱性政治性差錯的能力。第四,在編校過程中,編輯要逐字逐句編校和推敲,不能只關注文字對錯,更要判斷內容正誤。對于拿不準或者存疑的提法要及時詢問、查對資料、仔細分析,不放過任何可能出現的差錯。編輯還應認真核對引文,尤其是涉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言論等的重要內容,要對照權威版本逐字核對,必須確保引用全面完整,切忌斷章取義,并務必保證每一個字和標點都是正確無誤的。

四、小結

職業教育類期刊的編校出版工作十分繁重,但無論出于何種主觀客觀原因,編輯都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在編校過程中保持警惕、嚴謹細致,并且持續學習和提高能力,以消滅各種隱性政治性差錯,切實提升期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