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女紅藝術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繼承
時間:2022-01-09 03:35:43
導語:試議女紅藝術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繼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理論創新、科技傳播和服務經濟建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任務,具有學科綜合、人才密集、技術先進、信息暢通等優勢。因此,在服裝設計教育中深入研究民間女紅文化、保護正在逐漸消失的女紅工藝成為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將民間女紅資源導入服裝課程教學,增加地域文化優勢,以教育的方式去傳授傳統民間女紅文化,一方面可以使傳統民間女紅文化和技藝得以傳承,另一方面能拓展原有的服裝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空間,為學生的設計增加靈感資源。
(一)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對我國的女紅的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傳承女紅文化女紅技藝的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造成我國民間女紅理論教學研究流于局部缺乏宏觀性和深度的局面。其實早在清末丁佩就完成了中國刺繡史上的第一本刺繡理論專著《繡譜》,而百年之后,由張謇親筆、著名刺繡大師沈壽合著的《雪宦繡譜》,不僅補充了《繡譜》在針法應用上的遺缺,更在傳統的刺繡基礎上糅合西畫的理論而自成體系。這本繡譜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第一部刺繡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互結合的專門著作,也是中國女紅文化教育傳承的第一本教科書。反觀當下,對女工技藝尤其是女工的現代技藝發展理論研究少之又少。受經濟和地域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國民間女紅理論教學研究多流于局部性的研究,缺乏宏觀性和深度。為拓寬理論研究的范圍,高校急需設立專門機構對我國的現存的女紅工藝如紡織工藝、織錦、染織、刺繡等進行研究與保護,收集相關的實物作品、制作工具以及相關的聲像資料,讓中國獨特的女紅技藝得以傳承。同時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將各地資料數據歸納整理建立資料庫并在網上建立共享平臺,將女紅的資源分享給世界,讓世界欣賞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值得欣慰的是一些院校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創辦了設計工作室或研究機構,對民族服飾以及女紅文化與工藝進行保護。北京服裝學院就在“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基金會的支持下與武漢科技學院、清華大學服裝設計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合作,對傳統女紅工藝中的冀魯地區民間傳統割絨納繡手工藝、土家織錦-西蘭卡普的保護與開發、民間手工蠟染技藝的傳承與應用、關中蒲城土布紡織工藝研究等項目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并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二)通過開設實踐課程、建立實踐基地等形式,在服裝設計課程中傳承、開發傳統女紅技藝,使其散發出時代風采
1.通過校內工作室建立社會培訓、職業培訓開始培養現代繡女傳統女紅技藝傳承多是口傳心授”的方式。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弊端:理論性不夠,傳藝者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以讓學藝者領會其精髓。二是學藝者因缺乏系統的學習,成長非常緩慢。現在許多國內藝術院校建立了制作實驗室和工作室,在教學上注重將設計思想變為現實產品,完成從理論講授到具體實踐的全部過程。這種重視實踐與動手能力的課程理念,恰好與傳統女紅工藝中師傅與徒弟的傳承模式類似。學校可以與企業聯合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從職業培訓角度培養現代女紅文化的傳承人。共同擬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計劃并設置課程,企業派出有經驗的高級技師擔任專業教師,經過繪畫、刺繡等相關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傳統女紅技能,技藝掌握較好的學生畢業后直接留在企業中,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鮮血液。
2.與當代設計理念融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吸納學生參與到傳統女紅各類產、學、研活動中,提高學生服裝創新能力受“閨閣文化”和女紅技藝的代際傳承和師徒傳承方式限制,傳統的女工作品用于家庭內部的自產自需或親朋相贈,從產品形式到制作工藝都不適合產業化生產。學習女紅文化與技藝,不能僅僅停留在泛泛的“數家珍”和簡單的照搬上,而要將傳統民間女紅技藝與當代設計理念進行融合創新,使開發的女紅作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使之適應現代生活方式。首先,通過創建各類科研創新平臺,研究民間女紅工藝方法與現代服裝設計、紡織方法的結合創新,吸納學生參與各類產、學、研活動,讓學生直接與企業對話,在親身體驗中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女紅的藝術生命得以延續、生存和發展。教師將要將現代設計的理念、設計手法、新技術來引導學生探究女紅工藝與現代染織、電腦繡花、彩繪圖樣的相互結合,通過“借用”和技能“轉化”豐富創作素材,激發學生創作熱情。例如傳統剪紙、刺繡直接在服裝設計中使用會顯得土、舊、生硬,但運用電腦絎縫與刺繡等工藝手段對傳統剪紙圖案處理,與近年流行的波普影圖案、卡通圖案綜合使用使得它在服裝上獨放異彩。其次,在教學課程設置中,可以與服裝設計公司合作,進行概念性小樣設計,如果效果理想,將優秀的學生的作品進行小規模試驗性生產,然后投放市場或在學校的試驗商場售賣。例如在一些大學的大學生創意園中,設計專業的同學就利用上課所學的手工編織、刺繡、染織等女紅技藝制作設計服裝、T恤衫、圍巾、包袋等產品。這些產品既造型新穎又富于傳統特點,在藝術市集上很受歡迎。這種方式多渠道培育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性。現在許多國內藝術院校建立了制作實驗室和工作室,在教學上注重將設計思想變為現實產品,完成從理論講授到具體實踐的全部過程。這種重視實踐與動手能力的課程理念,恰好與傳統女紅工藝中師傅與徒弟的傳承模式類似。傳統女紅獨特的服飾加工技術如:鑲拼刺繡、扎染、編盤打結技術并不適應成衣大規模生產,可根據工作室教師的研究方向加入到課程中去,引導他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概念性小樣設計,如果效果理想,則對相關產品開發。設計工作室還可以與傳統女紅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實際設計與生產項目,保證設計工作室的教學貼近實際,落實“真題真做”,實現專業技能教學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在為學生掌握服裝技能、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新鮮血液。
3.通過藝術考察課、開設講座和普及性鑒賞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些學生認為,民間女紅藝術的鄉土氣息與現代時尚格格不入。為了轉變學生的這種觀念,就要使學生認識民間工藝的歷史,了解民間工藝生存的社會環境,明白它的來歷與形成過程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等。要教育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掌握藝術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了解民族文化的傳統、價值和發展方向,提高文化創新的自主能力,提升人生的境界。在教學上,首先聘任本校教師或專家學者進行專業指導,定期開展民間女紅講座、學習、觀摩和制作活動,增加學生興趣。課堂上聘請專家及民間藝人來校進行實際授課,輔導老師和專業繡娘、藝人的親手教授,可以讓學生熟悉女紅材料,了解并掌握女紅的基本技巧及其要領,為之后的設計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立學校民間女紅學習的學生社團,同時有選擇地收集和整理民間女紅作品,定期在校園內舉辦各種形式的民間女紅作品展覽,多視角地展示民間女紅的歷史、制作工藝及現狀。除了請專家、藝人進校,還要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采訪,進行人文內涵的考察,了解民族民間服裝設計的文化淵源、風俗禮儀和宗教信仰,通過感受環境、觀察民情、體驗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4.依托地域優勢,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女紅教學內容文化的傳承是高校服裝設計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目前,我國藝術類高校實行的服裝設計教育理念多偏重于西方服裝教學體系,而對我國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材料、制作過程講解運用卻少之又少。即使是民族風格的服裝設計作品多注重形式的美感表達,而對實質性的文化內涵的把握力度不夠,導致服裝設計作品中傳統文化與形式的脫節。因此可以在服裝設計教學內容上要增加如傳統服裝制作解析、傳統服裝結構分析、蠟染手工藝、編織、紡織、刺繡等女紅課程等,讓學生掌握傳統女紅文化精髓。特別是將一些具有地域優勢的傳統女紅的特色工藝如:苗族的錫繡、貴州水族的馬尾繡、冀魯地區的割絨納繡等工藝引入到當地高校的服裝專業課程中,重點進行這些技術學習與傳承,使得傳統技藝在不離開本地土壤的情況下完成自我發展,達到文化傳承的低成本、高效率。這也利于各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形成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傳承文化技藝的雙重效果。
二、結語
高校藝術教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再教育的重大責任。保護傳統女紅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保護并不是終點,找到針對它們特殊的傳承方式才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處于瀕危險境的根本途徑。因此,只有把民間女紅納入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當中去,將女紅文化、造型技巧內化在教學中,為女紅技藝傳承培養接班人,中國的服裝設計教育才能以特有民族特色的面貌獨立于世。
作者:杜娟單位:南昌航空大學
- 上一篇:電子信息創新人才培養探究
- 下一篇:電子信息畢業生知識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