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6 08:53:59

導語: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論文

一、關于生態設計理論

生態設計最早提出見于1969年,伊恩•倫若克斯•麥克哈格(LanLennoxMcHarg)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設計尊重自然”,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從而讓現代景觀設計有了新的理論基礎和指導。這種生態設計意味著設計尊重自然環境的原貌,即物種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維持動植物生長環境的質量。而生態設計的概念是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n)于1996年定義的: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2]。一般說來,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和逆向演替機制,但是,今天的環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擾之外,還受到劇烈的人為因素的干擾[3]。由于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意識到景觀生態設計在城市環境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生態設計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并重視。如果說景觀設計的本質就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生態設計,那么生態設計原理應該成為景觀設計的核心。但是目前的景觀設計都是以人類本身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為重點,很多時候“生態”都要為“人”讓步。這種做法只會讓人類越來越背離自然和生態,背離人與自然和諧的初衷,從而導致環境的惡化,從近年來困擾我國各地的霧霾天氣就可窺見一斑。生態設計的提出和被重視表明了人類對于自身的反思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的渴望,景觀設計不再是人類單方面的工作,還讓自然環境、生態參與設計。有些學者對生態設計的原則和設計手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最少干擾原則、尊重場地生態發展原則、4R原則[4]。又如自然優先原則、最小干預最大促進原則[5]。以及地方性原則、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原則、讓自然做功原則、暴露自然原則[1]。這些原則都集中體現了生態設計在作用于環境時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避讓,說明只有在對場地現狀進行足夠的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的設計才是適宜的,才是對人類有益的。設計手法包括保留原有場地元素和尊重場地原有生態發展過程;生態優先,盡量減少對原有自然環境的干擾;對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利用自然的自我維持和自我恢復能力實現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生[6];等等。

二、生態語境下的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一)低碳景觀設計

低碳景觀設計是近年來才提出的新的概念。低碳,是指較低或者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7]。而低碳景觀設計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目標宗旨的綠色景觀設計[8]。低碳景觀作為景觀學領域的新概念,其內涵也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等概念相對應的基本層面的低碳含義,那就是減少景觀建設過程中的碳排放[9]。在景觀的設計和施工中我們倡導節約其過程中所需的能源和減少碳的排放量,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讓人與之共存[10]。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符合生態語境下當今社會對景觀設計的要求。在生態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有了長足的發展。宏觀上,景觀工作者本著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等目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場地,讓設計符合環境,充分讓自然做工。微觀上,低碳景觀在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及維護的整個過程中都注重減少碳的排放,促進形成和諧發展的景觀體系,這也是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就是生態設計,它與生態設計有相類似的方面,但也有不同之處。生態設計主要針對于環境而言,主體是環境,生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而低碳設計可以應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主體是人和人類活動。因此低碳景觀設計不只是注重設計對環境的作用,也注重人的活動本身。它是研究人類和人類活動在作用于景觀時所產生的碳的排放量的問題,更低的碳排放量是低碳景觀設計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從對壞境的影響上而言,低碳設計與生態設計有共同之處,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不同。生態設計更加注重目的,而低碳設計更加注重過程的低碳。生態設計更寬泛,而低碳設計注重結構的優化和細節的處理,因而更容易見效,也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低碳景觀設計的特征

在生態設計理論的影響下,低碳景觀設計體現出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更加尊重場地,設計結合自然。在生態設計理論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盡量利用場地的有利條件,協調和解決場地的不利條件甚至變不利為有利。利用場地已有條件和物質基礎必定會減少景觀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尊重場地是低碳景觀設計的基本特征。結合場地的自然條件進行設計而不是“歸零設計”,那種僅憑技術而無視場地現狀的肆意妄為的做法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景觀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景觀生態系統包括景觀與外部系統、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之間、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以及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都是動態平衡的關系[11]。生態系統的跨尺度性要求低碳景觀設計力求平衡這些關系,并在此過程中減少碳的排放,而景觀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之后也會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第三,生態設計指導下設計生態。生態可以被設計,低碳景觀設計在生態設計原則的指導下設計生態。眾所周知生態系統是個很復雜的系統,它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涵了很豐富的內容并自成體系,因此生態系統不能被設計也很難被設計,但是設計可以發揮作用,人工設計的生態應該被納入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在低碳景觀設計過程中實際上是設計生態,是模仿自然設計生態的過程。只有如此設計出來的景觀設計,在項目完成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第四,減法設計,節約人力物力。低碳景觀設計主張做減法設計,不浪費精力。不但在景觀項目的方案設計初期,在項目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都秉承能少則少,節約人力物力的原則。要減少碳的排放量,只有更大程度地減少人力物力的損耗。低碳景觀設計在整個過程中都注重節約人力物力,以達到更少的碳排放的目的。第五,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低碳景觀設計以盡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為原則。很多低碳設計打著低碳的旗號,事實上并不低碳。說低碳并不低碳的例子很多,如為了打造更好的自然效果,千里迢迢去找材料,或為了一兩種植物跑幾個省份。以及不珍惜資源,隨意浪費能源,這些做法只注重了目的性,而忽視了過程的低碳,也不是低碳景觀設計的正確做法。這也是生態設計和低碳設計最大的不同。

三、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研究

低碳景觀設計的應用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基于生態設計理論的低碳景觀設計目前的應用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與自下而上的模式

我國景觀設計的現狀和國外有很大區別,國外的景觀設計項目一般而言要通過社區居民討論,規劃師、建筑師也要加入到景觀項目的設計和施工中。而在我國則是政府行為,先立項,政府通過了之后到達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之后才進入到景觀設計師手中。但是很多景觀項目實際上負責人都不是景觀行業從業人員,這給景觀設計的具體開展帶來了難度,甚至出現一個設計方案改十幾次或幾十次的情況。由于低碳景觀設計很多時候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體現經濟效益,在講究效率和效益的現實條件下,低碳景觀設計開展起來也困難重重。如果管理者(包括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重視民眾的聲音,尊重設計師,給設計師更大的權限和空間,景觀項目由自上而下的模式轉變為自下而上的模式,這樣才有可能給低碳景觀設計帶來新的局面。

(二)千層餅模式

這是一種疊加模式。設計師麥克哈格在景觀設計時尊重自然,提出了強調“土地適宜性”的“千層餅模式”。千層餅模式是將影響景觀設計的自然因子都列舉出來,進行疊加,然后可以從疊加模式中看出垂直自然生態過程,并可據此判斷出該設計與環境適不適合。到了設計階段,將要做的設計分層進行,疊加之后成為一個完整的方案。然而該模式僅注重垂直的自然生態過程,而忽略了水平生態過程,因為設計的各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如此勢必割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使低碳景觀設計成為形而上學的一種模式而達不到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三)場地拼嵌模式

隨著近些年來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觀的一個基本模式,即“斑塊—廊道—基質”[12]。這是一種場地拼嵌模式,是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將景觀場地分為斑塊—廊道—基質的形式,斑塊-廊道-基質模型是構成景觀空間結構的一個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觀空間異質性的一個基本模式。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方式。這個模式也有缺點,有可能注重局部而忽視了整體,而且并不是每個景觀場地一定包含這三個內容。就這幾種模式而言,有景觀設計程序上的,有方法上的,但是低碳景觀設計并不是單一的或機械的使用這些模式。低碳景觀設計應該以生態整體性為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模式進行設計,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設計模式,也可以以一種模式為主,結合其他的模式進行研究或設計。

四、景觀設計要素的低碳應用方法及實例解析

對于具體的景觀設計項目而言,在以上幾種應用模式的指導下,景觀設計要素的低碳設計和應用,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關鍵點。這其中,水的處理在景觀設計中是一個難點,也是施工和后期維護中碳排放高的部分。目前低碳的水處理方法主要是采取綠色生態水循環技術。包括廢水的就地再生技術、雨水收集技術、地表水循環技術、污水處理技術等;道路系統設計方面,盡量設計步行系統,尤其是景區內的道路系統。除此以外,還可設自行車專用道、電瓶車道,盡量減少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13]。因此景觀設計不但是一種環境的營造,也不僅是供人們生活的場景,還能引導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產生較少的碳排放。對于廢棄材料的利用,殘磚廢石、生活廢料都能成為景觀再造中的良好材料再利用[14]。桂林市的五號公館小區在低碳設計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場地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如小區大門入口處有一棵大樟樹,最初的建筑規劃在樟樹所在位置是建筑,但是為了保留這棵樟樹,開發商將建筑面積減少了十多個平方。材料利用方面,了解到用黃蠟石或青石等景觀石不但造價高,還得遠距離運輸,因此經過調查,最后采用了桂林本地的鐵銹石,景觀效果也很不錯,完全可以代替黃蠟石等景觀石。在植物造景方面,大膽采用了野茅草、野生水草、野生樹如梧桐、烏桕甚至構樹等,營造出了出人意料的怡人效果。廢料利用方面,將廢棄的枕木用做道路鋪裝和親水步道,不但解決了廢料的處理問題,還營造出了很好景觀效果。在進行低碳景觀設計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低成本景觀不等于低碳景觀,要避免施工時的低成本造成完工后的高額維護費用。第二,綠化越多不代表低碳景觀,現代景觀設計不是做鄉村景觀或森林景觀。第三,高科技不代表低碳景觀,如絢麗的燈光處理、花樣迭出的水處理,會造成高昂的使用和維護費用,應多使用節能燈。在生態設計理論的指導下,低碳景觀設計發展得愈發快速和成熟,也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到此項研究來。對于一般民眾而言,重要的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培養,而對于設計者而言,要讓低碳景觀設計成為一種意識,在設計時處處體現低碳精神,只有讓低碳理念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球的低碳理想才能得以實現。

作者:龍渡江工作單位: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旅游與休閑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