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虛擬實踐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3 08:54:43

導語:公共虛擬實踐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虛擬實踐景觀設計論文

一、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方法下的環境景觀設計教學模式革新的意義

(一)突破學生單獨設計作業形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設計團隊合作意識與組織效率。在傳統的景觀設計課程中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設計題目。往往學生個體設計中沒有交叉、交流,大多也只停留在繪圖技能上,沒有形成設計的合力。在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方法的景觀設計教學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相互研究調查、評價與修改,這樣可以真正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使得學習團隊的組織更加深入,更加富有效率。

(二)轉變象牙塔式的設計學習,實現教學與社會現實接軌。在環境景觀設計課程中,我們的傳統教學也始終提倡設計作業與實際項目相結合,但采用實際項目作為課程設計題目并不代表設計教學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很多時候,學生在進行實際項目實踐時,其設計思想、設計目標與創作方法與平時課程設計并沒有太大區別,也沒有更多深入實際環境進行真實的調研認知工作,設計內容目標受制于甲方的意愿及項目任務書,設計過程中還有以個人自我審美、自我欣賞的成分滲透。針對這些狀況,在教學中導入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的方法模式,更多引入實際地段、實際項目或者競賽項目時,注重題目的選擇,如一些提倡舊城改造項目、大型環境景觀場地等具有公共性的項目,并引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了解使用者,尤其是生活在其間的普通大眾對環境景觀設計的認知和要求,加深學生對環境景觀設計的社會性、工程性、復雜性的理解,轉變學生在設計學習過程中假、大、空的思維觀念,真正把關注民生、社會和諧的理念融入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

(三)從實踐出發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構理論課程的縱向體系框架,確立理論課與設計課的交叉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課的學習與設計實踐緊密銜接,整合各單元內“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之間的關聯互動以及有機協調性,在講授理論的同時指導設計實踐,要求學生將理論學習的知識應用到設計實踐當中去,并在設計中反思自己的理論運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解決理論課程學習枯燥、脫離實際的問題,同時對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給予有益的拓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其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轉化,掌握理性設計的景觀設計教學工作方法。傳統的景觀設計課程中,學生往往留意總平面布局、造型、構圖等,通常教學中所學習的大量設計理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環境心理學理論、生態建筑理論等內容,在平時大量知識積累的過程中,沒有融入實際的設計創作中去。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師與學生都將作業評定標準大部分局限于方案的形式問題,制圖與圖面效果的問題,而忽視理論課程。因此,本教學研究在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方式的課程教學方法,設計強化,最終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設計課程分為調研與策劃、參與型設計、反饋與評價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根據設計題目,教師可以進行理論的傳授,通過分時段理論教學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聯系實際。

(四)利用對現實背景的調查研究,構建學生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設計中價值體系與設計思維的培養。文化類型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由科學、藝術、倫理、宗教和哲學等系統的和其他非系統的如風俗、習慣等文化形式、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復合性、整體性、動態特征的文化有機結構的感性表現。其與人構成某種互動關系,從而成為其特定的“文化——精神”空間。文化類型是在環境空間設計中創造的基礎,通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創造性進行控制和導向。文化類型以其具體的存在形式,由各種思想、觀念、觀點和方法凝聚成無形的綜合體,對空間設計者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

1.不同的文化類型給不同的設計思維提供不同的精神補給。

2.不同類型的文化對設計者設計思維活動的內容、方法有具體的制約。

3.文化環境對設計者有隱形的引導作用。

4.文化環境為設計思維的評價體系提供參照系。因此,在研究現實環境因素時,還要從文化精神層面的分析調研,進而影響到設計創作的價值評判。

(五)考核評價體系突破教師——學生的單向模式。傳統的環境景觀設計教學主要是學生繪圖,教師根據學校的評分標準、教學與工程經驗等,聯合對學生的成果評分。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中,教師的個人偏好以及對學生的印象等等主觀因素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成果評定,甚至于影響學生對環境景觀設計課程的興趣。而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的方法的設計課程教學中,評價的結果來自于教師、學生、項目預期使用者,他們對設計的評定綜合分數才是學生作業的最終成績。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設計的社會綜合認識,而不是僅僅以一個人的評判為準則,體現出了設計的社會性問題。

二、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在景觀設計教學中的教學問題

(一)教學中學生由被動改為主動,從設計任務書開始進行有效的調研與策劃。在環境景觀設計課程中,教師提出設計任務指導,提供實際項目或設計競賽供學生選擇,題目一般為大型公共場地、綠地、歷史街區保護、舊城更新等具有公共性與社會性的題目,這個選題很重要。例如,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2009級在大四的環境景觀設計中,選擇以城市中心廣場、街心花園或社區活動中心等為題目進行調研,這類題目都屬于公共性及社會參與性極強的空間。同時教師向學生建議不同的設計主題方向與設計場地,讓其根據自身興趣與要求選擇設計方向與地點,并進行調研工作,根據調研結果,學生完成調研報告,并自己擬定設計任務書,經教師批準后開始進行設計。

(二)讓參與型設計成為主導。設計選題及設計任務確定以后,教師開始分專題進行理論授課,學生開始設計。導入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模式教學,設計階段演變為公共參與型設計,學生設計不能僅僅憑自己的出發點想象,設計工作成為一種設計協調工作,將教師意見、同學觀點以及公眾意見引入設計內容。在公共參與的設計階段,組織小型研討會、現場展示等多種交流環節,在設計者表述自己觀點后,讓使用者、學生及教師充分發表意見,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一種良性促進,鼓勵學生對主題挖掘得更深、思維更開闊,設計更能體現其公共價值本質。

(三)多元評價與反饋系統的建立。在設計階段結束后,教學進入評價階段,進行成績綜合評定。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的模式下,評定分數的構成分三個部分。首先是教師評分,依據設計作業的創意理念、功能使用、技術制圖等綜合方面進行測評。其次是學生交叉打分,學生依據自己的審美標準或關注點,從作品的原創性、設計表達的準確性及所依托的設計理念等方面來評定設計作業的等級。最后,要依據預期使用者的意見,一般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的方式,了解他們對于設計的意圖是否合理、設計是否可行、是否解決了所存在的社會問題、設計是否有需要改進及如何改進等等,諸多因素最終形成一個評價等級,與前兩個評價因素綜合起來進行綜合評估,最終得到一個分數。

三、采用的教學方法及特色

在實施新教學模式時也要改變相應的授課方式,以促使教學有效地展開。

(一)倡導有效性分階段針對性理論授課。傳統的環境景觀理論教學授課時間多集中于開課前期,時間相對較短,內容大多屬于方案技法等基礎性單一內容。基于公共虛擬實踐評價體系的教學模式下,根據課程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的理論課時,在布置任務書時,根據功能類型進行授課;在調研的時候安排環境社會學、環境調查學等類型的理論知識;在設計階段安排生態、節能、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知識講座;包括在評價階段講授環境心理學及環境評價學知識等內容。

(二)多手法模擬真實場景。圖示思維方式的根本點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設計者把大腦中的思維活動延伸到外部來,通過圖形使之外向化、具體化。現代模型制作偏向于運用軟件制圖,但在方案討論階段容易變形,尺度失真,因此在教學中,盡量采用真實的草模、粗模進行方案的推敲及修改。在設計早期,可與預期使用者及評價者進行直觀溝通交流。在設計過程中對模型進行不斷完善,到評價時最終完善,模型既是設計過程的表達也是設計結果的展示。

(三)封閉單一轉向開放多維的課程探討。在設計過程中,組織研討、對話等,把設計納入公共評價體系當中去,引導學生帶圖紙或模型到現場,與預期使用者進行設計交流,將使用者意見融入設計之中,甚至在互聯網上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設計理念、設計過程,獲得網評,收獲更多的設計意見。通過展示、講解、評價設計,可以鍛煉學生良好的構思能力、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該課程教學模式革新的過程中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使課堂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狀況結合這一貫的空口號具體地付諸實踐,并提出具體結合的方式。由傳統的封閉模式轉為新的開放模式,使當代環境景觀設計課程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單位: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