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建筑理論下住宅空間設計人文情懷探討

時間:2022-11-08 03:09:46

導語:有機建筑理論下住宅空間設計人文情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機建筑理論下住宅空間設計人文情懷探討

摘要:建筑的目的在于空間的表達形式,而室內空間設計的本質在于形態創作中的精神構建。20世紀建筑大師賴特將這點在他的建筑及建筑理論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其中,有機建筑理論闡明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關聯性,強調以“人”作為衡量尺度,構造建筑空間及內部細節的形式特點,充分體現出建筑的本質是以“人”為溯源。本文則結合有機建筑空間的實例,分析具有人文情懷的住宅室內空間設計的表現形式,并探究當下住宅空間設計的全新發展模式。

關鍵詞:有機建筑;人文情懷;住宅空間

在整個19世紀都被工業時代包圍的情況下,機器的利用使時代的腳步加快,新技術,新材料成為建筑師們的“新寵”。隨時代更替潮流爆發的新藝術運動影響著所有建筑師的思潮,賴特也不例外。但他并不像威廉莫里斯那樣排斥機器的“入侵”,也不像柯布西耶那樣迷戀。而是在沙利文的影響下逐步探求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建筑形式。20世紀初,賴特在對建筑進行深入思考,總結后首次表露有關“有機建筑理論”的相關內容。

一、有機建筑理論從“形”到“人”的發展

1、形式的“功能”

有機建筑理論的形成出自于賴特對建筑形式的深刻理解和辯證思維,正因他獨特的理念,才對折中主義抗爭,對國際主義排斥。建筑形式被賴特形容為是附有“詩意”的。因為它是一種自然的藝術,是模擬自然,忠于自然的。草原式住宅以單純,水平的低矮造型展示了美國中西部草原的廣闊,這就是對自然的表達。然而,能讓建筑本身的形式融入自然必不可少的還有材料的天然性的表現。建筑本身對材料的應用就非常固定,將材料展現真實的意義,無非是為建筑本身增加創新點。西塔理森被稱為“沙漠方舟”,其最匠心獨運的就是大量的使用當地的紅木做房屋結構,將木材與帆布,山石結合,不僅使建筑形式契合沙漠氛圍,連室內都呈現出獨特的韻味。木材是賴特憐惜的材料,因為他說過,木材是最有“人情味”的,人是最愿意親近木材,撫摸木材的。有機建筑理論所表達的形式自然并不只是單一的表現外在,對于整體性,內在關聯性及人文性更是深刻。

2、功能的“形式”

建筑本質的表現是其內部空間的利用,為人所用的空間結構及具有精神依托的構建。著名的有機建筑理論家賽維曾表示:“關于賴特的唯一現實的討論焦點是他的空間觀念。”在他提出的建筑語言中,即反對透視的三度,傳統方盒子建筑的解體,空間的連續性和時間化,以及建筑內外部與環境的統一。這些見解在有機建筑空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威立茨住宅是第一個較為成熟體現賴特建筑理論的住宅。十字形平面使住宅與外部環境相聯系,內部壁爐位于空間中央成為視覺中心,凝聚著美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空間也由此散發開來,延展,平伸,連貫的空間線條展示出空間的連貫性與整體性。賴特曾認為有機建筑就是一種生物,生存的意義在于簡單的內在與更符合本質的目的性。建筑空間的形式可以擺脫幾何,造型,材料的束縛,將對人的關懷提高到重要的位置,空間便更具有邏輯性。從有機建筑理論來看,建筑的形式,技術等都依托于人類精神,文化本質,性情以及最為基本的物質條件做根本的目的要求。

3、為“人”的功能與形式

由外至內的形式與功能固然有其必意,而賴特早期受沙利文以及日本文化的影響,便認為功能與形式的統一才能作為建筑整體性的基礎概念,也就是對室內外的考究。賴特曾說:“我們稱之為建筑的這類房屋就是人的情感所創造的偉大而且和諧的富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其本質是認為建筑是人類精神層次的表達。對于住宅建筑的內部空間更是從人類內心深處出發,無論是文化,家庭概念,生活情趣,均能體現出幾何構造是精神構造的出口,形式。考夫曼住宅的光環不僅僅停留在與環境的整體性的融合上,更珍貴的義在于內外空間的一致性,以及室內對人文情懷的表達。住宅室內一貫是低矮延伸的連續性構造,壁爐作為整個空間的“凝聚力”,由一些天然的巖石從地面延展出來,作為壁爐的屏障。空間的整個色調呈現出暖意,墻壁用石材的真實性作為獨特的裝飾元素。家具造型簡潔,并大部分呈現出木材本質的“人情味”。樓梯的層次間被賴特設置成為書架,層層遞增的書本,更增加了室內的精神氣息。與其說是書架增加了室內的文化氣韻,不如說它是賴特對住宅室內空間中對“人”的一種思考,帶動和提升。在有機建筑理論中,空間內外的交流必然重要,然而那多出的一份人文情懷是其不能割舍也是最打動人心的。

二、有機建筑具有人文情懷的室內空間

1、“活”出來的室內空間

“有機”之美的魅力在于賴特將建筑看做是有生命的自然體,屬于人類模仿自然的一部分,它和生物有著相同的生命韻律,是不斷生長發展的。而自然便是承接著一切的載體。在有機建筑理論中,賴特更注重的是對自然的理解與臣服。他曾說過:“我所用的自然這個詞應被理解為活的原理,它形成和創造了事物的外觀,說明了這些外觀出現的原因和本質。正因為自然本質的,天然的,內在的作用,我們面前才會有變幻無窮的形式和特征。”這種內在的作用被理解為“內部自然”,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結構空間決定著建筑外在的形態。在許多得定義為有機建筑的作品中,“內部自然”追求的首先從結構形態表現出的整體性,關聯性和可塑性為基準。室內空間連貫成一整體,表現出結構的關聯性,革除梁柱各自稱重的獨立體系,改為連續構件受力的特點。從20世紀開始打破方盒子的傳統空間造型開始,連續空間就是代表著有機建筑對內部自然的思考。然而,從結構趨于自然的同時,對材料“本性”的利用,也是體現有機之美的重點。基于泛神論自然觀念影響的賴特決定了他對材料天然性的尊重。室內空間中對的材料表現,將人工材料與天然材料加以結合,展現其色彩,紋理,形態的線條,這不僅是天然的裝飾,更是對自然的貼合。

2、有“個性”的室內空間

賴特在最早發表的六條有機建筑理論中提出:“正如有許多民族一樣,也應有許多多樣式的房間,像有許多不同的個性一樣。一個有個性的人(誰沒個性呢?)有權在自己的環境中表現自己。”對于“個性”的理解,在有機建筑中有著明確的答案。賴特早期的建筑室內就明顯突出了對人文性的體現,“壁爐”作為美國人家庭觀念的精神寄托,在民族性的高度上似乎太過牽強,但在家庭觀念上的確是人心靈的依托。住宅空間本身就寄存著每個人內心對家庭不同的情感,精神生活的依存。賴特的有機建筑也在努力的尋求自己的本土的文化特色,勵志改變美國住宅,形成自己獨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在住宅中能夠表達家庭情感,民族特性的空間才是人們所需要的,有居住者文化體現的空間,更容易使人有情感的寄托。

三、有機建筑理論對住宅空間設計中人文情懷的影響

1、室內格局的自由性

在住宅室內中,簡潔的空間布局是基于人們作息休息的良好選擇。所謂的簡潔,并不是體現空間的單一化和空洞性,而是將一切不協調的東西清除,形成總體的空間,對于局部空間的分隔,如起居室等,用于一些處理手法從中自然的劃分,完全體現空間格局的自由形式。所以,以盡可能少的房間去滿足我們的生活,仔細推敲房間的組合,使舒適,有效與美觀相結合。空間格局的自由搭配完全可以體現出居住者的個人思想在生活中,人文個性的突出也將是住宅空間設計的趨勢。

2、布置陳設的整體性

居于有機建筑理論中對裝飾效果的提出,住宅內的整體裝飾與空間風格一致或是更為簡潔反倒是最好的效果。家具是最能代表室內風格的,最令人舒適,滿意的房間無疑是空間整體與家具風格相一致。空間布置陳設的整體性趨于整個住宅的室內風格,是設計整體的一部分,也是人對物質乃至精神情感的依托。

3、裝飾色彩的柔和性

與貼合自然的裝飾風格一樣,在室內色彩的選擇上必須要符合居住習慣。賴特主張室內色彩應道自然環境中去尋找。使用柔和,溫暖,舒適的色調,更能舒順人心,是多數人適合身心活動的暖色調。然而,如今更多的室內裝飾風格的出現,年輕一代更傾向于新奇,甚至古怪的色彩搭配。對于當下住宅中,更多的應該考慮在繁華世俗的循規蹈矩下,回歸簡單,內在本質的室內空間中才是最能滿足人類需求的。

4、室內材料的天然性

在“內部自然”的原則中,材料的天熱性利用是重點。突出材料的本性,使之與設計密切的契合。在設計中完全可以顯露磚,石灰,木材本來的面目,它們都是與自然相依的。以今天的眼光看,材料除了盡可能的表現其本質外,在特定的環境,選擇適合其環境需求的材料同樣重要。按材料的特性去使用它們,每一種材料都意味著一種新的形式。同時,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創新發展,人工材料與傳統材料同樣重要。如今,材料正確運用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視覺的領域而直接影響著心靈的感受。

5、空間文化的民族性

住宅空間的室內設計也隨著時代的潮流不斷地變換著,更多的風格涌入設計浪潮。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追求。然而,最本質的內容是不容易被丟棄和遺忘的。不同的種族,民族居住文化都是不同的,在多元化的今天,一種風格是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的,但是在新文化入侵的同時,最本質的思想應是主要的設計思潮。堅持在住宅室內空間中體現本民族特色是不現實的,但是能形成一種簡潔又具有代表性的裝飾特點,也是對文化的體現。人的精神依托都是建立在自己獨特文化基礎之上的,貼合人文情懷的空間設計,不可能丟棄民族文化。

四、住宅設計對有機建筑理論的傳承與發展

賴特曾說過:“形成有機建筑有三種契機,從內到外的整體性,材料的特性以及人的本性。”這3種契機給予新的建筑師指導原則和良好機會。建筑是服務于人的,而又是創造建筑的,對于住宅空間的設計更貼切于人的本性。對于我們所創造的多元化空間來說,生態環保都是首當其沖應該注意的問題。住宅通過高科技手段,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全面打造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室內空間,通過更為環保的裝修過程與材料的結合,創造多元的,健康生態的室內空間。盡可能的多利用再生資源與環保材料,讓住宅空間在現代技術條件的帶動下,成為貼近自然,健康生態,也更貼近人心的有利空間。科技帶來的時代進步,使設計方式,手法以及材料的選擇上等等都不再拘泥,多樣性帶來的便捷和方便更是對人生活品質的提高和重視。千篇一律,忽略功能,模仿造作的設計風格的年代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更注重生活品質,人文情懷與規律的住宅空間設計才是主流。

五、總結

住宅空間作為精神構建的主要依托,遵循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人文情懷表達的同時更要求精神思想與文化的統一。有機建筑理論強調建筑整體性與“內部自然”由內而外的準則,重視人文與建筑整體以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人作為設計的衡量尺度,從整體內外環境到室內細節裝飾,材料,色彩都以人的需求為基準,極力構建符合人文情懷的居住空間。當代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應該將有機建筑理論與住宅室內設計相結合,創造出高品質,高情懷的居住空間。

作者:李春郁 賈茹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1]項秉仁.國外著名叢書---賴特[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92

[2]張麗安.弗蘭克•勞埃德•賴特[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2

[3]徐露鵬,張鯤.從有機理論的發展看人文關懷.[J].四川建筑.第34卷6期2014.12

[4]張廣敏,賴特與賀林的有機建筑理論與形態解構.[J].先鋒論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