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視障者導盲空間設計策略
時間:2022-11-14 11:38:21
導語:開發視障者導盲空間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城市中導盲體系破碎與視障者出行環境惡劣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當代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現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據《人民日報》報道,視障者在我國總人數占1%,人數超過1400萬,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視障者占比最多的國家,視障者的戶外活動需求得不到滿足,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體現。目前視障者出行有3種方式:導盲棍探路、導盲犬引路和熟人帶路[2]。穿行馬路時車輛穿行的噪音增加視障者判斷出行流線的難度;盲道上的障礙阻礙視障者出行;人流繁雜的重要建筑物出入口使視障者出入困難,視障者不能獨立安全出行是目前困擾他們最大的難題。盲道的景觀效益開發設計是導盲空間研究現狀所缺失的。根據中國知網檢索結果計量可視化分析得出:當前盲道設計研究在無障礙設計層面居多,占比達到49%[1-3],結合人行道路及市政交通路網的研究較少,占比20%(圖1)[4-6]?,F狀盲道研究大多強調于無障礙技術,與其他設施結合的研究,側重于人行道、市政交通路網的結合,而在城市層面,作為弱勢群體出行空間,在景觀效益、社會效益層面的研究缺失。同時,目前我國城市街景面臨著空間單調和景觀失語的問題,這為視障者戶外出行空間開發提供新視角。從視障者、健視者2類群體需求角度出發,滿足視障者安全高效、戶外交流的出行需求,同時提供聽覺景觀效益,為健視者提供有秩序的出行流線,形成兼具視聽景觀效益的街道景觀。
1導盲空間現狀調查
現狀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情境模擬法,對視障者主要導盲空間盲道進行調查,健視者盲道認知調查以問卷法為主,訪談法為輔,主要調查內容為盲道的景觀效益和健視者人文關懷意識;視障者導盲空間認知調查以訪談法、情景模擬法為主,主要調查內容為盲道使用安全和現狀出行痛點。1.1健視者盲道認知。通過對我國不同年齡、身份、地區的129名健視者問卷調查了解盲道現狀認知情況,從圖2可以得知:對盲道比較關注共51人,占比39.5%,不太關注或者很少關注的共55人,占比達到42.5%,很關注的人數較少。關于盲道對視障者的重要性,認為很重要的人占絕大多數,45.7%的人不去在意是否走到盲道上,40.3%的人不會去走盲道,14.0%的人會特意去走盲道。關于盲道建設是否必要,74.4%的人認為有必要,25.6%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關于盲道被占用的主要原因,被調查者中56%的人認為與有關部門對盲道的監管不足有關,另有44%的人認為與對盲道的宣傳不足、市民對盲道認識不夠有關。關于盲道的現存最大問題調查,被調查者中60人認為是被占用,35人認為是設計缺陷,22人認為是設施不全,另有12人認為是破損嚴重。對于盲道上很少有視障者走的原因,50%的人認為與盲道被隨意占用和破壞有關,50%的人認為與盲道設計不合理有關(見圖3)。在改善盲道的使用問題上,接受調查者中,主要的2種思路分別是:54%的健視者認為可行的方法是加強對盲道的監管力度,對占用盲道的車輛及其他設施進行適當罰款,46%的人認為加大對盲道的保護宣傳力度(見圖4)。對于能代替現有盲道、給人們帶來景觀視覺觀賞體驗的“新型盲道”,調查者中共92人表示支持,占比圖3盲道使用率不高原因分布圖4盲道改善方法調查達到71.3%(圖2)。如果新型盲道有提示功能,被調查者中愿意主動讓路并清排路障的人共94人,占比達到72.9%。通過問卷調查與現場訪談分析可知,盲道與健視者具有很大關聯性,具體可以得出以下5點結論:①現狀盲道存在頗多問題導致使用率不足,需加大建設管理力度。②現狀盲道缺少景觀效益、社會效益等更高效益的開發利用,使用效益較低。③多數健視者認為,盲道路障太多是導致其使用率不高的原因,而健視者是造成該問題的主體,健視者與盲道之間的矛盾需加以正確處理。④多數健視者有較高的人文關懷意識,且比較關注盲道及視障者的出行安全,并表示若盲道建設符合規范愿意為視障者讓行。⑤多數健視者認為盲道有必要加以建設,并且表示“新型導盲空間”安裝導盲提示系統幫助視障者出行并可以呈現多樣的街景,是呈支持態度的。1.2視障者導盲空間認知。結合現場踏勘和情景模擬法,調查導盲空間現狀問題,通過對31名視障者訪談結論,以空間場景痛點形式見表1。1.3現狀總結與發展趨勢現狀我國導盲空間存在很多不足,盲道本身建設的不完善、不實用、不美觀等問題以及導盲設施與健視者之間的矛盾、新開發導盲技術不滿足視障者需求等問題,需要從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及人工智能時代的研究實踐中找尋答案。以景觀為導向設計城市戶外導盲系統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考慮視障者的安全、高效的出行需求,健視者出行時對于城市綠道景觀的需求,提出無障礙、易識別、可交往、智能化的多聯動導盲空間景觀效益開發設計策略,解決現狀盲道使用率低、視障者“足不出戶”的問題,提高人們對于導盲空間的關注度,增加城市街道景觀界面的豐富度,使盲道具有更大的社會效益。
2盲道視聽景觀效益開發
將街道景觀作為一種導盲標識,滿足現代景觀美學群體評價標準,確立合乎人群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的環境建設體系,街景單一及導盲過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通過語音系統提示視障者路況及位置。將導盲空間完整化、系統化,具有改善街道環境、健全導盲體系、提升城市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等積極意義。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為引領的新技術,越來越深地介入風景園林領域之中,風景園林設計在保持傳統設計手法的同時,呈現出數字化技術轉型趨勢,街景設計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使用者行為習慣及城市文化塑造。設計中運用ZigBee、AI、全息、激光投影等技術更好地實現導盲及景觀功能,有利于街道品質的提升,人群對導盲環境關注度的上升及健視者與視障者在出行空間中配合度的提高。滿足健視者及視障者2類人群的出行、安全、景觀視覺3種維度需求的導盲空間景觀效益開發的技術方法框架。從安全范式和景觀范式2個角度進行考慮,在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時,實現打造人文關懷與提升城市品質的設計目標。安全范式運用ZigBee無線定位視障者位置并通過語音模塊提示視障者位置路況等信息;AI技術的深度學習通過建立具有階層結構的人工神經網絡,通過學習視障者形態外貌特征,運用AI攝像系統識別并提示健視者讓行。景觀范式運用的全息技術、激光投影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在風景園林領域起到美化城市景觀空間、高效利用時空維度的作用。從安全范式和景觀范式出發,利用多重聯動解決現狀戶外出行中的人群、流線矛盾等問題。在視障者出行空間范圍內,處理好了點、線、面之間的構成關系就能解決基本的出行問題,“點”為過路空間,“線”為盲道行進空間,“面”為建筑物入口前廣場設計,三者共同組成視障者戶外出行空間體系,運用人群聯動、流線聯動、空間聯動的設計策略以解決現狀矛盾,實現盲道的視聽景觀效益開發模式。2.1人群聯動。健視行人、視障行人及駕車者是戶外出行環境中相互制約、合作的3類人群。現有出行空間、導盲空間及街道景觀設計往往僅局限于單一人群的使用需求進行設計,使其出現了多重矛盾,導致盲道使用率及人群出行效率降低。根據3類人群的戶外出行需求進行聯動設計,將健視者的景觀需求與視障者的出行導盲需求相結合,形成具有感知導盲作用的街道景觀設計(圖6),使其在滿足視障者安全出行需求的基礎上,為健視者提供設施識別性、景觀美觀性、環境多樣性等街景需求,解決現有人群矛盾點,構建和諧共享的戶外出行環境,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在過路導盲空間中,分為交通管制和非交通管制區域,利用ZigBee技術檢測視障者位置,通過為乘車健視者提供投影景觀,提醒其視障者的位置,交通管制區域需要考慮紅綠燈的狀態或時間,語音提示系統提示視障者前行或等候(圖10),非交通管制區域無紅綠燈,通過AI技術檢測到車輛停止狀態后提示視障者繼續前行(圖9)。實現和諧共享的過路導盲空間和數字化街景美化空間的融合。盲道行進空間為視障者設置更好的無障礙設施,為健視者設置盲道兩側燈帶景觀,當視障者臨近,燈帶變紅提示健視者讓行(圖11)。建筑前入口處為使用設置休憩景墻,當視障者進入建筑入口時,景墻兩側開啟全息投影提示健視者“視障者即將進入請離開景墻”(圖12)。點、線、面3種空間分別利用不同人群的聯動消除戶外出行中的矛盾點及問題,實現出行環境的和諧、共享理念。2.2流線聯動。出行環境中,人與車的流線有著一定的矛盾,現階段為保證安全高效出行,大多推行人車分流,緩解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由于視障者生理的特殊性,需要車和健視者讓行,因此將車、健視者的流線和視障者流線分離,利用虛擬景觀提示讓行,運用健視者讓行模式以提高視障人群戶外出行流線的主動性,消除視障者行進過程中的不便及障礙(圖7)。過路導盲空間中主要利用投影系統分離車的流線與視障者流線(圖9、圖10);盲道行進空間利用激光燈帶分離視障者與健視行人流線(圖11);建筑入口前廣場空間利用景墻及投影技術分離視障者與健視行人流線,減少流線矛盾點與沖突點(圖12)。2.3空間聯動。空間絕不是意識形態的附庸或是社會和經濟活動在地域上的簡單投影[9],而是既作為社會行動與關系的結果,同時又對其他城市系統具有整合效用和制約力[10]。以發展觀的視角將“以人為本”的景觀空間與“人文關懷”的導盲空間相結合,運用點、線、面3種空間維度串聯空間體系,其中利用燈光系統、語音系統、投影系統等景觀設計要素進行空間營造制約城市行為體系。在為視障者提供主動性、安全性無障礙空間導盲體系的同時實現了街道美學色彩多樣、尺度宜人、指示性、人文性的指標評價體系[11]。點狀空間中利用虛擬景觀投影技術營造良好的街道景觀,同時利用投影技術提示車流為即將過路的視障者讓行,達到雙方互助互利關系,營造和諧美麗并具有人文關懷的過路景觀導盲空間(圖9、圖10);盲道具有“線”元素的空間特征,在視障者行進過程中通過ZigBee技術檢測視障者位置,AI技術檢測周圍障礙,運用盲道兩側燈帶提示健視者讓行,呈現具有照明、提示美化城市功能的景觀(圖11);出行環境中廣場是“面”的演繹形式,建筑前廣場(如:商場、車站、學校)的面積較大,人流較繁雜,融合點和線的設計手法,利用四面開敞性景墻模擬十字路口空間特性,提供健視者為視障者讓行的特點場所空間和固定時間,利用景觀的營造提升健視者和視障者雙方進入建筑入口的效率(圖12)。點、線、面3種空間利用不同的景觀空間營造方式形成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視聽景觀效益開發導盲系統。以此為城市建設中的導盲系統空間提供更大的社會效益。在具有人文關懷價值的同時將導盲空間轉化為全健視者可使用的城市公共景觀空間,為街景改造和導盲空間利用層面提供了解決思路和設計手法。
3結語
通過對健視群體、視障群體的調查發現,以盲道為主體的戶外導盲空間存在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一,視障者無法利用盲道進行必要的社會交流,難以滿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其二,盲道不能彰顯人文關懷與社會效益和怡人的街道景觀效益,基于安全范式和景觀范式的技術方法,為營造具有人文關懷、城市品質的視聽景觀空間提供支撐,視聽景觀效益開發策略在風景園林美學和人工智能技術基礎上,將視障者與健視者2種人群在行為活動上進行聯動。同時,利用ZigBee技術在時間控制角度進行流線聯動,利用全息和激光投影技術在導盲空間中進行景觀化詮釋,解決現狀導盲作用不足、景觀失語的問題。以盲道為主的導盲空間存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基于視聽景觀效益開發的導盲空間是完善城市無障礙體系,強化城市人文關懷屬性,彰顯城市景觀空間效益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作者:沈璐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地域文化鄉村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 下一篇:包裝色彩設計藝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