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鄉村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14 11:34:47

導語:地域文化鄉村展示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鄉村展示空間設計研究

1相關概念闡釋

1.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某區域在幾百年至幾千年的時間歷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個較為廣義的概念,包含了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地理特征、歷史人文、風俗習慣等。可以說,地域文化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地域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文化氛圍;經濟的發展又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提供了保障,從而推動當地社會生產力發展[1]。1.2展示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是指有計劃、有規劃的擬定某個主題,對確定展示的目標選定場所進行展示,以達到具體某種特色信息的傳遞[2]。展示空間是一個地區的“形象窗口”———既是一個地區的歷史情況、風俗民情、自然風景等文化的縮影,又是外來參觀者了解該地區的重要場所。展示空間在城鄉環境中十分常見,例如博物館、展廳、文化展館、紀念館等,在記錄、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曲阜古建筑博物館展廳”“浙江松陽石倉契約博物館展廳”等展示空間設計,對于城市古建筑發展歷史、鄉村民俗風情等做出全面的詮釋,展示地區獨有的文化特色。隨著信息全球化的發展,展示空間設計在交流與合作中擔任著重要角色,發揮著文化交流與傳播媒介的作用。

2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展示空間設計原則

鄉村展示空間設計隸屬于鄉村環境,那么它的設計應該扎根于鄉村,符合鄉情,體現鄉村之特色。具體來說,應具有以下3個設計原則:2.1尊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該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后所形成的精神風貌、群體意識、風俗人情等非物質性因素的綜合,是文化沉淀的焦點,是當地歷史的載體[3]。在進行鄉村展示空間設計時,要從本土文化中充分提取文化元素。以此作為當地文化特點及精神的代表,并成為展示空間設計中的重要靈感來源。同時,對鄉村風土民情、傳統手工藝、傳統民俗等進行元素提取,結合設計形成文化理念,從而可以建立展示空間與村落文化之間的聯系,以適應當地村落環境的整體風格。2.2結合現實需要與村民意愿。在鄉村展館設計中,要結合現實需要與村民意愿,考察該村落的傳統文化現狀、經濟情況、人文情況等,確定展示空間設計具體應包含的內容和可實施性。以常熟李市村為例,該村文化底蘊深厚,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人口外流,村落出現空心化狀態,傳統文化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變得刻不容緩。鄉村展館應結合傳統文化復興的現實需要,進行相關內容的考量。村民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主體,是村落空間的使用者、文化的傳播者。在鄉村展示空間設計過程中,應圍繞村民意愿展開民意調查,加強公眾參與,使展示空間設計為民之所需、民之所喜、民之所向。2.3彰顯時代精神。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培育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鄉村展示空間設計應是鄉村時代風采的良好展示窗口,應緊跟隨時代步伐,結合科學技術新材料的發展,讓鄉村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例如展覽方式可以結合3D投影、VR虛擬影像等信息化技術,帶給游客更好的參觀體驗[4]。

3常熟李市村展示空間設計實例

3.1設計調研。3.1.1建筑環境調研。李市村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古里鎮東南部白茆社區以南約5km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李市村“十”字形的河網結構將整個街區劃分為4部分,形成了沿河道的“雙十字”商業街以及“沿河而居”空間格局。鄉村建筑按時間可分為4大類型:①清代居民建筑。建筑多為“雙坡頂”紅磚建筑,具有較高的地域文化價值,除墻體受損破壞外其他風貌保存較完整。②民國時期居民建筑。建筑多為“雙坡頂”院落青磚墻建筑,保存較為完整。③20世紀50~70年代建筑。④20世紀80年代建筑。整體建筑基本保持了江南水鄉粉墻黛瓦的建筑色彩[5]。李市村原供銷社村落西街與東街的盡頭交匯處。建筑位于李市村的中心地帶,周圍臨河臨街交通方便、環境優美。如今建筑已長時間荒廢,廢棄雜物隨地堆放,內部墻體已被雨水腐蝕。項目計劃以此建筑為改造對象,進行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展示空間設計研究探索。3.1.2地域文化梳理。歷史上,李市村具有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在傳統民間文藝上,有白茆山歌、賽龍舟、蕩湖船、挑花旦、打腰鼓等特色節慶活動;在節慶習俗上,有元宵燈會、說宣卷、迎神賽會等;在風味小吃上,有麥糕、青團、蟹肉心饅頭、豆腐花、各類湯面等;在特色產業上,有繡花、打鐵、中醫藥等。但隨著城市化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村落的空心化帶來了傳統鄉村文化的流失。現在這些傳統文化活動已基本不復存在。傳統民間文藝方面,唯有白茆山歌作為“吳歌”的一部分流傳下來了,其他都已逐漸從村民的生活中消失。在風味小吃上也就有青團、蟹肉心饅頭還比較常見,其他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在特色產業上,村落唯一一家的打鐵鋪也關門了,唯一的打鐵人李振坤手存手藝卻無繼承人……傳統地域文化處于如此危險境地,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刻不容緩。3.2設計理念。每個地方都自己的根脈、靈魂和風韻,每個人也有著獨特的“鄉愁”記憶,現今在一些地方卻被“跑偏”的城鎮化列車碾的支離破碎。在此背景下,我們基于對村落整體環境調研以及地域文化梳理,結合時代現狀,確立“憶鄉•歸鄉”為展示空間主題。一方面,通過對村落傳統地域文化的展示,激發參觀者對家鄉的感情;另一方面,從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出發,通過展示空間設計激發村落與外界的聯系,喚起村落新的生機與活力。3.3設計表達。3.3.1凝練鄉村歷史文化符號。在項目設計中,提取鄉村建筑的典型結構作為文化符號,在展示空間加以復刻和表達。例如,展示空間設計原建筑是“雙坡頂”建筑,外墻是頗具有當地特色的紅磚。在進行展示空間改造設計時,保留了獨具特色的“雙坡頂”以及紅磚。并根據多樣化的磚瓦疊砌方式,形成幾組主要的磚瓦組合方式。作為展墻和隔斷,根據不同的排列方式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保留并提取花窗的樣式,運用到室內隔斷設計中,使空間之間既獨立呈現又相互滲透。3.3.2場景再現表達。場景再現表達能夠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向參觀者傳遞歷史和美學信息。本項目中,二號展廳為傳統民間文藝的立體展示———白茆山歌廳。白茆山歌是鄉村勞動人民自創自唱的民歌,抒發著土生土長農民的豁達質樸的胸懷,飽含著愛家鄉、愛勞動、愛生活的熱情。選用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白茆溏上好風光》,運用大面積的情景再現陳列形式,來表現村落景色、村民勞動及日常生活的情境。配合音樂、動畫等形式,使參觀者融入此氛圍中,陶醉在質樸的民歌中,感受傳統鄉村生活。3.3.3傳統技藝體驗。三號展廳設為傳統技藝廳。在該廳中除對傳統鐵藝品陳列展示外,設有傳統技藝體驗設計區,讓參觀者親自參與到鐵藝技藝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技藝溫度。廳內投影播放制作過程及鐵藝相關知識普及,跟隨視頻動畫通過“燒、壓、踩、錘”等步驟,自制鐵藝小器具。既可以增加參觀者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參觀者對傳統技藝的認識,同時對傳統地域文化的發揚與復興發揮積極作用。3.3.4空間色彩表達。結合李市村落整體空間色彩傾向,展廳整體色彩以“黑、白、灰”色彩為主。展具則采用大量的“有溫度、有感情”的木質元素和天然材質(如舊木、棉麻織物、老物件等),樸素清雅的色彩風格與獨特水鄉意境的村落環境相互融合,統一和諧。

4結語

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展示空間承載了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更是鄉村文化的集中體現。鄉村展館設計需要尊重本土文化、結合現實需要與村民意愿、傳承時代精神。運用恰當的表現手法,真正將地域文化運用到展示空間設計中,推動傳統地域文化保護、傳承與復興。

作者:侯瑩港 王天賦 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