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6:15:00

導語: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管理論文

在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制造業加工業似乎還未深切體會到文化創意人才的極端重要性,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的普遍發展,創意人才的極端缺乏一成為制約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瓶頸。從根本上說,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是創意人才的極端匱乏。專家預測,我國文化潛在消費能力2005年將達到6000億元。與此相關的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音像業、演出業、娛樂業、藝術培訓業、文化旅游業、群眾文化業、圖書館業、文物業、博物館業、會展業、廣告業、咨詢業、博彩業、競技體育業等也正在蓬勃發展之中,于是相應的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現象日益突出。

據智聯招聘網最新統計的招聘信息顯示,2004年傳媒、出版、印刷、包裝類的職位空缺平均每月是5344個。2005年5月以來,這些職位的需求已經上漲到6896個。教育和培訓行業與娛樂、體育、休閑行業,去年平均每月的職位空缺數量分別是2888個和1896個,而今年5月,這兩個行業的職位需求分別是5288個和2076個,增幅分別是83%和10%。

大批量創意人才的教育與培養是我國未來創意產業獲得大發展的前提。從近10年的經驗來看,各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無不得力于各國創意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僅以游戲產業為例,到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韓國有288所大學或學院設有相關專業,其中政府指定贊助的大學及研究院游戲專業就有106個。在韓國1999-2000遇到第二次經濟危機時,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拯救了韓國經濟,而其游戲業在短短幾年中之所以獲得高速發展,與其豐富的人力資源的強大支持分不開。我國創意人才的培養,受到原有教育培訓機制的制約,不能適應成飛速發展的需要,必須盡快變革,創造新的培育機制,培養大批量創意人才,推動我國創意產業的健康高速的發展。

縱觀當今世界市場,以效率更高的技術和勞動者,來更新和取代效率較低的技術和勞動者,這一早年被熊彼特稱為“創造性破壞”的論斷,今天已是當代創意產業發展的現實。

在西方引起廣泛爭議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安迪•葛洛夫(AndyGrove)指出:人們很容易錯過新型產業的潛力、新競爭的影響以及顧客和供應商轉變的力量——葛洛夫稱之為“戰略性轉折點”。例如,紐約和舊金山港口因為錯過集裝箱化而生意慘淡,而西雅圖和新加坡港口卻生意火爆。同樣,史蒂夫•喬伯斯(SteveJobs)由于忽視了批量生產Windows驅動的個人電腦而導致第二計算機公司(NeXT)破產。

今天,人才的競爭成為最重要的戰略性競爭。“人才”成為決定一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公司吸引、發展、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將來在競爭中取勝的最重要的砝碼?!拔覀儼踩还九c競爭對手的唯一區別在于我們的人,我們的人才?!卑踩还径麻L肯尼斯•雷(KennethLay)說道,“正在進行的全部爭奪戰都是為了人才,實際上,過去十年都是如此,只是有些人并未注意到它而已。”

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必然轉變,全球人才大戰風煙四起。有形資產(如機器、工廠和資本)與無形資產(如網絡、品牌、知識資本和人才)相比,其重要性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在整個20世紀,產業與企業對人才的依賴有了巨大的增長。在1900年,只有17%的工業需要知識工人,現在則超過了60%。更多的知識工人意味著優秀人才更加重要,因為最有才能的知識工人所創造的不同價值是巨大的。例如,最好的軟件編程員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比一般的編程員多寫十倍更有價值的編碼,并且他們的產品會產生五倍多的利潤。思科公司(Cisco)的CEO約翰•錢博斯(JohnChambers)對此作了如是的描述:“一個世界級的工程師和5個同事可以超過200個一般的工程師?!毕蛐畔r代的轉變遠未結束。由于經濟正在變得越來越以知識為基礎,所以高級人才的價值將會繼續增長。

像在英國、歐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政府資助的信息技術創新所證明的那樣,以知識為基礎的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相互交融?!皠撘狻本统蔀檫@一發展戰略的核心。它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國民經濟中從事于利用人們的“智力資本”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的部分。它也被用來區分傳統的受贊助的藝術部門和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而具有創造財富的巨大潛能的文化產業。一方面,創意產業在整體上與當代信息網絡技術(ICT)部門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另一方面,它又在內容方面對文化蘊含和藝術的創造、理解有著很高的要求。研究表明,從事于諸如廣告、建筑、交互休閑軟件、音樂、電視和電影等創意產業工作的人們,至少受過三級教育。因而,智力資本、創新能力和新的信息技術之間已經建立起全面的聯系。

所以,作為高度推崇個體創造性的創意產業來說,創意人才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英國學者弗羅里達在他的《創意階層》一書中,強調了創意階層對于創意產業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從根本上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依靠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和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今天的創意產業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表述國民經濟中從事于利用人們的“智力資本”進行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的新興產業。事實上,幾乎所有保持了長久生命力的世界著名企業都是創意高度發達的企業,而多數世界著名企業家都是富有創意、推崇創意的企業家。研究表明,從事于諸如廣告、建筑、交互休閑軟件、音樂、電視和電影等創造性產業職位的人們,都是至少受過三級教育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可見,智力資本、創新和新的信息技術之間已經建立起復雜的深刻的聯系。創意人才是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新的人才大戰帶來了新的變化。

舊的現實新的現實

人需要公司公司需要人

機器、資本和地理因素是競爭優勢所在人才是競爭優勢所在

好的人才會導致一些差別好的人才會導致巨大差別

工作匱乏人才匱乏

員工忠誠,工作有保障人員流動,短期工作承諾

人們接受標準待遇人們要求得更多

首先,權力已經從公司轉移到個人。進而言之,有才能的人握有談判的主動權以實現他們的工作預期。人才的價格正在上漲。對于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對于公司來說,它卻是人才大戰提出的新的挑戰。如果公司想要贏得對高級管理人才的爭奪戰,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優秀的人才管理已經成為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那些在吸引、發展、激勵和留住人才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將會獲得更多的這種在競爭中起決定作用的稀缺資源,并將極大地推動公司的發展。

當代人才大戰調查證明了這一點。那些在人才管理索引中分數排在前面的公司,股東收益平均比其同行高22%。分數居末的公司的股東收益則不比同行高。當然,許多人才管理之外的因素也制約了股東收益,但這些數據卻為更好的公司管理會產生更好的公司業績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證明。

創意產業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創意產業的發展依托于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國民創造力的激勵發揚。1998年英國國會在一個報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國家的最大資源。想象力孕育著發明、經濟效益、科學發現、科技改良、優越的管理、就業機會、社群與更安穩的社會。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學熏陶。文藝可以使數學、科學與技術更加多彩,而不會取代它。整個社會的興旺繁榮也因此應運而生。”創造性的教育與開發是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深厚基礎。

過去,我們一般總是從行業和部門來劃分社會經濟的各個產業門類,現在,當創意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意人才和人力資本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文化經濟學家理查•弗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書中,便從職業的分類而不是從部門和行業的分類來分析和定位創意產業。他認為我們不能把創意簡單視為一個部門或行業的分類,創意在當代經濟中的異軍突起表明了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弗羅里達認為,在美國,社會分化成四個主要的職業群體:農業階層、工業階層、服務業階層和創意階層。創意階層包括一個“超級創意核心”(super-creativecore),這個核心由來自“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筑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他們的工作是“創造新觀念、新技術和(或)新的創造性內容。”除了這個核心,創意階層還包括“更廣泛的群體,即在商業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關領域的創造性專業人才。這些人從事復雜問題的解決,而這包括許多獨立的判斷,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技能資本”。創意人才是遍布于許多部門或行業的。

弗羅里達認為創意階層現在在經濟中呈上升趨勢。美國工業階層的人數從1960年到2000年下降了15%。到上世紀末,非制造業在所有職業中所占比重增長至約80%。(MorrisandWestern,1999)。弗羅里達從這些非制造業中挑選出最好的部分,將之合并成創意階層。即使將超級創造性核心和創造性專門人才去除,剩下的服務階層仍是最大的職業團體,占整個勞動力的約45%。創意階層約占30%。約12%的勞動者屬于“超級創造性核心”。

在美國,我們被告知漂泊性的工作(軟件設計師和閣樓藝術家)占據了勞力總數的12%,一個世紀前只有5%。在英國,文化方面的專家認為“創意產業在英國價值1125億英鎊”。1994年61個申請讀大學的人中有一個尋求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職業,五年后,這個比例已經是1:19。這些數據讓政策制訂者們把目光從那些經濟學家愉快的稱之為“從事單調工作的人”轉向“藝術的工作者”,假定的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單調工作追求的是最大化他們的收入,而藝術化的工作追求最大化他們的創造力(見Towse,2002)。在經濟混合型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力被過分追捧為經濟發展的路徑。對人們技能的管理意味著將落后的農業和手工業雇傭勞動置換為創造性部門的雇用勞動。創造力同時也被看成是解決由于反工業化所造成的動亂的政策性的答案。

弗羅里達按職業方式來劃分階層采取了與霍金斯不同的方向。在他的分析中,創意部門的觀念或分類次要作用。在維持劇院運營中發揮作用的舞臺管理和看門人屬于霍金斯的創造性部門,但不屬于弗羅里達的創造性階層。然而,劇院的會計師——作為“創造性專門人才”(“creativepro-fessionals”)這一分類的成員——部分地屬于創造性階層?,F在,不管他們其他品質怎樣,會計師通常并不能正式作為一個創造性職業團體的例子進入人們的意識,至少不是在確定的意義上。在下面,我會回到這個分類的話題。

弗羅里達方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允許人們超出工作場所的范圍,對創造性階層的成員的生活進行更全面的觀察。創意團隊創意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需要一種適合他成長的語境和氛圍(Lundvall1992),需要一種環境和組織。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創造性都需要背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某些背景下,創造性可以得到發展。原因在于兩者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或者說創造性是一種過程(包括行動、知識、網絡、技術)在于創意和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弗羅里達認為,創意階層的成員“分有一種共同的創造性氣質,即對創造性、個性、差異和價值的重視?!恳粋€方面和每一創造性的顯現——科技的,文化的,經濟的——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Florida2002b,8)。弗羅里達該書中有相當篇幅用于論證這種共同的精神氣質,以及它在不同境況下的重要性。這種精神氣質影響了創意階層在工作時做的選擇,影響到他們更喜歡哪種工作,樂于購買哪類物品,怎樣將工作時間與休閑時間分開,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選擇在哪里居住。因為創造性階層的精神氣質應用于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們偏愛能提供多種方式使之有活力(creative)的城市(Florida2002a)。那些“在技術、才能和寬容”的程度上排在前列的城市吸引大批創意階層的成員,形成自我促進的良性循環。反過來,“創意階層”也培植了藝術、音樂、夜生活、創建了新的名勝,比如紐約的“硅港”,倫敦的切爾西(倫敦的自治城市,文藝界人士聚居地),哪里的房屋租金自1996年始增長了262%。美國國家管理者協會聲稱“創新產業,非營利機構和獨立藝術家都是一個成功的地區居住環境的不可缺少部分。”

一個社區的生活質量越好,在吸引和挽留高學歷、創造性人才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弗羅里達對創意階層的界定十分寬泛,其范圍要比藝術家、文化企業家廣泛得多。在他對創意階層的界定中也包括了建筑師、工程師和科學家——簡而言之,在弗羅里達看來,所有產生新觀念、新技術和創意內容的人都屬于創意階層。弗羅里達認為,這一創意階層構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創意階層、創意團隊的崛起,也給新的創意產業與創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約翰•克萊德勒曾主持了一項《創意團體指標》研究,這是一項主要針對硅谷文化創新的研究。這一研究堅持西方實證研究的路數,為創意這一很難進行量化研究的特殊產業制定一套可監測、可統計、可量化的指標體系。這是創意產業和創意人才管理走向科學化的探索,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創意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機制和運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