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織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11:00:00

導語:染織設計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染織設計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染織設計應當包括織物設計、圖案設計、產品造型設計三個層面,當前中國染織設計的落后現狀主要是由于陳舊的染織設計教育模式及落后的設計文化導致,未來染織設計教育的方向是融合織物設計、圖案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培養既具備工科織物設計知識背景,又有高水平圖案與產品造型設計能力的新一代染織設計人才,因而染織設計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和緊迫的課題,改革的結果是使中國的染織設計同步于國際紡織品時尚潮流,設計開發出具有時代性和時尚性的融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世界一流紡織品,以促進中國現代紡織品業與世界紡織經濟的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染織設計;染織設計教育;織物設計;圖案設計;產品造型設計

隨著中國成功叩開WTO大門,正逐步復蘇的中國紡織業如同裝載了強大推進器,融入世界紡織經濟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同時由于近年國內房地產業購銷兩旺發展迅速,帶動了家用紡織品消費需求,豐富了中國紡織終端產品的品種,使中國紡織業一掃前些年由于技術落后消費不旺陷入停滯不前的陰霾,陣痛過后,中國紡織業的經濟結構正朝更加合理、更加融入世界紡織經濟的方向發展。在2001年“中國三大紡織品(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結構為68∶22∶10”①P1,目前正朝先進發達國家三大紡織品各占30%的比例發展。中國紡織業的強勁增長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使我們必須再次思考傳統染織設計教育如何進行教育改革以適應新世紀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對染織設計人才的需求。

1、中國當代染織設計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現代染織設計教育由龐薰琴、雷圭元、沈福文、陳之佛等巨匠親手創立中起步,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中國紡織工業的振興與發展培養了大量染織設計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染織設計教育伴隨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而步入其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蘇州絲綢工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的染織設計專業蓬勃發展,畢業生受到產業界的歡迎而供不應求。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計劃經濟時代先天不足的中國紡織工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發展形勢急轉直下很快雄風不在,其間接影響是80年代中期以來,染織設計教育伴隨著紡織業的高速發展后進入長期的調整期,“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情況起了很大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紡織印染產品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需求。”②P52。這一時期染織設計教育由于畢業生就業不暢而導致生源問題,全國藝術院校中染織設計專業被新興的服裝設計專業擠壓,甚至關停并轉。目前碩果僅存的院校屈指可數。

當前的我國高校染織設計教育令人擔憂:首先由于一段時期以來的紡織品行業的不景氣造成一些院校(藝術類與工科類)染織專業學生的招生困難與就業問題,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對染織專業系科進行了重組,一般情況是染織專業從屬于熱門的“服裝設計專業”形成染織服裝專業,由于新興家紡行業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服裝、裝飾、產業三分天下的局面將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地確立。這對當前的染織設計教育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目前高校染織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教育機制實際上已經不適應當前中國家紡行業的迅速發展而導致的對紡織品設計人才的迫切需求,當前高校染織設計專業的教育模式仍較陳舊,與八十年代并無太多變化,相反生源素質在“擴招”之后以大不如以前,其教學目標仍以平面圖案設計為主,培養紡織品圖案設計師,在紡織品設計:“織物設計”、“圖案設計”、“造型設計”三個層面中重視圖案設計,而忽略紡織品織物設計(紡織品織物設計一般是我國工科院校中獨立的專業)與產品造型設計教育,因而培養出的學生雖具有較強的圖案設計能力,但由于對紡織品纖維、染色、織物設計、紡織品產品造型設計等缺乏足夠的知識。他們對紡織品整體把握的能力較差,無法全面地借助紡織品纖維、織物特征表達織物之美。也無法根據紡織品最終產品造型特點完美表達紡織品的圖案之美。

2、染織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紡織業新一輪的發展浪潮,必將產生對具備現代設計思想的新一代染織設計人才的巨大需求,實際上這種現象正在逐步顯現: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的民營印染企業高薪招聘染織設計人才,對高級設計人才甚至不惜開出十萬年薪。“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和數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現必將給我們的設計理念、設計方式帶來巨大的革命,傳統的設計理念,設計方式所構成的教育方式急待改革和重新定位”③P53染織設計專業應如何調整辦學思路和教學方向,培養具備全面藝術素質:圖案設計、紡織品造型設計(服裝設計;家紡設計)又有織物設計能力的新一代紡織品設計人才,應對我國紡織業發展的要求,促進我國紡織業向國際水平邁進,是我國染織設計教育界的新課題。

多年來印、染、織、繡各專業分工明確各自為陣,是國內紡織業生產流水線上幾乎不相關的專業,分工極細。這種蘇聯式的專才培養方式,的確在新中國經濟建設初期,紡織業各專業人才奇缺的情況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此種人才培養已不適應當代中國紡織經濟發展的需要。專業分工過細使紡織業各類專業人才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對相關專業知之甚少,不利于相關專業的連接與交叉。因而這類專才在實踐中通常都忠實于自己的專業,很難在實踐中有所創新。專業交叉與碰撞是創新的重要方法,而我們所培養的“染織設計師”實際上是專注于平面圖形設計的“圖案設計師”,對紡織品的印、染、織、繡等純技術層面僅限于了解而涉及不深,因而設計師不能直接參與面料產品的設計開發,僅是為現成的面料提供“花樣”。國內紡織行業現行的面料設計開發的一般模式為:面料的組織結構設計、面料染整設計等工作由專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圖案設計師負責面料的圖案與色彩設計。國內的實際情況也一般如此,搞面料的不懂“圖案、色彩”,搞花樣的不懂面料的“產品設計”。這種染織設計的弊端是沒有一位“總設計師”全面把握紡織品的設計方向,因此最終生產出的紡織產品其設計風格往往是混雜的、凌亂的;而非整體的、統一的、協調的風格。試想,未來十年我們的這種染織設計方式如何應對西方紡織產品的強勁沖擊。

高校染織設計專業應根據目前及未來紡織業發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藝術院校與工科院校的染織專業互通有無,即藝術院校染織專業應當充實織物設計教學,完善產品造型設計教學,同時應加強對新興家紡設計的研究,對染織設計專業重新定位,使之能更好地適應目前中國紡織行業空前發展的需求。而工科院校染織專業充實美術、圖案設計教學,增加產品造型設計教學。這樣染織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便可以被大大拓寬,他們能掌握從織物設計到圖案設計再到產品設計的全面紡織品設計知識和能力。設想如果一位染織設計師精通花樣設計的同時又通曉織物組織設計、面料染整設計,事實上,其一人便能完成面料設計開發的全部過程,那么染織設計師就可以這樣去工作,全面考慮織物組織結構、花樣、色彩、染整的搭配與組合,把紡織品面料設計總體上作為一件流行藝術作品來設計開發。使染織設計把織物設計、圖案設計和產品造型設計整體上作為藝術設計工作。

同時我們所培養的新一代紡織品設計師僅具備較全面的專業素養仍是不夠的,還應加上一門重要的主干課程“市場營銷”,以培養學生具有CI企業形象策劃,品牌策略及市場調查與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們新一代染織設計師在具備較全面專業素養的同時又有紡織品市場營銷能力。這樣既培養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學生未來的就業空間。“設計教育說到底是發展人的智慧與創造精神的創新教育”④P44,通過這種以創新為宗旨的對染織設計專業重新定位和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我們一定能夠培養出符合中國紡織業繼續發展所急需的新一代以國際水平為目標的高級染織設計師。

3、結語:

“今天占世界纖維加工能力四分之一強的中國不再只是紡織服裝初級產品的制造工廠,產品開發和創新正成為我國紡織工業從大國向強國歷史性轉變的推動力”⑤P3。在中國紡織經濟融入世界紡織經濟的進程中,中國染織設計教育界肩負重任,培養既有高水平藝術設計創新能力,又具備獨立打樣制作技術能力的染織設計師是中國染織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長期以來,我國的紡織品面料設計一直是同時走兩條不同的路:工科院校的面料產品工程設計與藝術院校的染織設計,幾乎互不搭界,都有各自完整的學術體系。現在應該共同攜起手來,使兩種設計教育方式優勢互補,培養具備既有“面料組織設計打樣”、“染整工藝設計”的獨立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圖案與色彩”“產品造型(服裝設計、家紡設計)”設計能力和對“流行時尚”高度敏銳的藝術設計人才。原有染織設計教育體系已不能適應當代中國紡織業發展的需要,應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通過對舊有染織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使我們的染織設計人才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和提升,使未來染織設計師的設計“自由度”空前提高和拓展,把紡織品設計以一種嶄新的“藝術設計”的方法當作藝術作品來設計,來進行藝術表現。以這種新的設計方式來設計開發新型紡織品面料,沖破了我國紡織品設計的固有思維定勢,勢必對我國染織設計與紡織品面料設計教育帶來設計觀念上的沖擊。使我們真正地以“藝術設計”的方式來設計紡織品,更快地追趕當今國際紡織品流行時尚,為中國紡織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中國原創”的染織設計。

參考文獻:

①楊東輝.中國家用紡織品設計與創新[C].《第二屆中國家用紡織品設計與開發論壇論文集》,6/2002

②胡國瑞.從疊石橋印花布花樣設計市場看染織美術設計的新機制[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6/2002

③賈京生.信息社會急需改革的染織藝術設計與教學[J].《裝飾》,總第114期

④王善玨.未來與發展──關于染織與服裝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新美術》4/2001

⑤梁勇.編者的話[J].《國際紡織品流行趨勢》,2003春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