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圖像走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11:21:00

導語:建筑圖像走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圖像走偏管理論文

多個滅點

同一圖像中出現多個滅點的現象在當代中國建筑圖像中比比皆是,早已不足為奇。然而早在文藝復興盛期意大利畫家兼建筑家阿爾伯蒂(Alberti)在《畫論》一書中曾整理出的透視法只具有單一的滅點,表現的空間均為室內,似乎暗示透視的意義在于確定人在空間中的位置。而后來發明的雙滅點透視則通常示人以建筑外部,無形中將觀察者推出建筑也是空間之外。反觀當今中國的建筑圖像時,我們不難在建筑表現圖上看到迅速風靡的片段的拷貝和大量地拼貼的痕跡,同時許多看似正常的表現圖中存在多個滅點。

那么同一幅圖像中為何會存在多個滅點?建筑表現介質——電腦,為這一現象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建筑表現的生產者——人,使得這一現象得以產生。

在建筑圖像的制作過程中,存在著建模、渲染、后期三個階段,一般使用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軟件。這些軟件本身具有充分的精確性,然而,卻又都處于人的操控下,因而最終的結果就自然有了人為的痕跡。并且在制作建筑圖像時,一般都是將渲好的圖像在Photoshop軟件中進行處理,加入配景(天空,樹木,人物等等)。由于Photoshop軟件的局限性,在操作過程中只能依靠操作者的眼力使得加入的配景與渲好的圖像基本保持同源,這樣就很難表現出和建筑設計要求相同的嚴密的邏輯。如此這樣也就炮制出了看似合理其實不符合科學透視法的圖像。

兩種空間系統

在當代中國建筑圖像中,中國山水畫的背景加上科學透視法的建筑,這種做法早已成為時尚,似乎這樣生產出的圖像更加具有意境,更具有文化底蘊。然而,這種意境的背后卻隱藏著兩種不同的空間觀念: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透視學。

中國山水畫:由于受中國古代儒道思想的影響,中國藝術所依存的美學基礎就有了儒道思想極深的烙印,因此中國山水畫家的心中講究的自然就是要容納天地萬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來去無阻。于是“因再現的藝術而追求表現,因表現的藝術而追求再現”便形成了中國畫的一大特征。中國畫所要求的畫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這樣,我們就不能把中國畫中的空間理解成科學的透視空間。為了表達這種感覺,中國畫家相應地又以散點透視法代替焦點透視法,這是在中國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視覺上的心理空間,即所謂的“心視”。

西方透視學:西方藝術則是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神圣的價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聽。他們所認為的三維與二維的相互關系是:“二維平面中的像是三維空間中的物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射。”正如達芬奇所說的:藝術家必須“以鏡子為師”,因而西方透視圖像對于空間理念的認識,就是對自然實實在在存在的空間的認識,即科學的空間。而文藝復興時期,誕生的這樣一種具有科學品格的技術——焦點透視(也被稱之為幾何透視或中心透視)理論,更是從方法上為這種美學追求提供了技術保證。

然而存在著中國山水畫與西方科學透視法兩種空間系統的這種做法,被大量應用于當代中國建筑圖像中,可謂古為今用,中西合璧。這種做法既違背了西方科學透視法也與中國山水畫的“心視”相去甚遠,但這種手法在當代中國的建筑圖像界卻極有市場,甚至于成為圖像工作者的追求。“建筑設計的起點是問題的發現,終點是一種直指人心的境界。”建筑圖像的作用是在建筑建成之前讓人體會它的直指人心的境界,其實真正好的建筑在圖像中并不需要過多的手法來表現,太多的手法只會畫蛇添足。

渲染器里產生的光

光照亮并呈現出一切,而它自身卻不可見。光既照亮了世界,又給人許多幻影。正是光的這種神秘特質,使它長久以來作為一個原始的隱喻符號象征著人的靈魂和精神。在柏拉圖的洞喻中,囚徒從黑暗到光明的跋涉過程被看作是對自身靈魂的認識過程,只有在陽光下,人們才能認識到自身最真實的存在。然而當今的世界正逐漸進入圖像與信息的時代,時間和距離正逐漸被消解,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真實的場所體驗可以被栩栩如生的畫面所代替,人們了解世界的方式也由過去的敘述與體驗變為圖像與信息的獲取。并且對于建筑而言,光不再是精神的傳達者,而成為一種客觀的媒介,在建筑表面呈現出各種不同表現。

光作為一種反映建筑的手段而存在著,但是當代的建筑圖像中,建筑的光影主要來自于在3dsMAX軟件中的渲染。在這個軟件中設置模擬太陽光的平行光,從而使圖像中的建筑產生光影效果。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配合3dsMAX軟件的渲染器不斷地開發問世,現今的建筑圖像已經能夠逼真的模擬現實中光產生的效果。這種渲染器運用全局照明技術(GlobalIllumination),建立在MonteCarlo算法上,用于模擬光線的傳播。MonteCarlo算法在光照分布計算中,通過光的能量傳播介質——光子,直接模擬場景中光線的傳播情況。光子由光源發出,貫穿于整個場景,每當需要重新定義參數的時候,就會依據MonteCarlo算法在可能的范圍內隨機進行定義,模擬光子的發射。光子生成之后,光線會一直追蹤它,直到與場景中其他物體接觸轉化為第二次傳播。當光子發生接觸時,MonteCarlo算法會隨機決定光子的反應,是高光、漫反射、反射還是折射。當某個帶有漫反射屬性的光子接觸表面后,光子的能量就會附加到這個表面的光能分布上,存為光能貼圖(illuminationmap)或者轉化為這個表面的材質貼圖。整個照明模擬計算可以大致分為三步:產生光子;光子在場景中運動;光子被表面接收存為光能貼圖或是改變表面材質。運用這類渲染器得出的光影效果幾可亂真,完全能夠再現或表現真實場景,但卻與古代西方所追求的光的精神寓意相去甚遠。

注重科學減少“中國特色”

西方透視法傳入中國已有五百多年,在不斷流傳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被加入了一些中國的文化特征,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西方透視法。

但不論怎樣,建筑圖像最重要的應當是其“科學屬性”,是對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真實描述。衣服是不是好看要和人相配,建筑好不好要和環境協調。建筑圖像可以追求意境和理念,但同時應當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完成。重環境、重城市是設計的關鍵,那么為之服務的建筑圖像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