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水利工程施工論文

時間:2022-06-23 09:13:36

導語: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水利工程施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水利工程施工論文

一、水利工程施工產生的環境問題概述

1.噪聲影響

水利工程是一種大型施工工程,施工量大使用的工程機械也多為大型工程機械,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污染問題—噪聲污染問題,大量工程運輸車輛的行駛、大型工程機械的轟鳴都會對周圍環境噪聲嚴重影響,導致施工現場周圍居民無法正常休息,干擾學校、企業主體的正常運轉。

2.水域環境影響

水利工程施工產生的最主要的環境影響就是水域環境的污染問題,這一污染問題又可以細化為生物污水的污染問題和施工污水的污染問題。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間施工人員在施工現場的臨時駐扎會產生較多的生活污水,這些污水的肆意排放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澆筑等行為可能會導致含有水泥砂漿的污水流入施工水域,對施工水域造成嚴重的污染。同時一些大型施工機械的運行可能會導致油污流向施工水域,造成水域油污污染。

3.空氣質量影響

在水里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空氣質量問題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型工程機械運行產生的空氣污染,一方面是水里工程必要的爆破造成的揚塵污染。其中工程機械的造成的空氣污染較為嚴重,因為工程機械運動過程中不僅自身會產生尾氣污染還會激起塵土,增加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導致空氣質量下降,施工區域的反復碾壓干裂會加劇這一污染問題。與之相比爆破造成的空氣污染存在著明顯的時間限制性,只會對爆破結束后一段時間內的空氣質量產生影響。

4.固體廢棄物影響

固體廢棄物污染是水里工程施工中產生的最為明顯的污染現象,施工中挖出的大量廢棄土體,以及施工中剩余的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廢棄物不僅會侵占正常的生產生活用地,而且會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和生態污染。同時在固體廢棄物的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揚塵污染,由此可見固體廢棄物污染是一個影響較為深遠的污染現象,應該在水里工程施工伊始就進行長遠的規劃。

二、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水利工程施工原則

1.互補共生原則

互補共生原則是從水利工程施工的整體出發對施工過程的一種優化控制,在具體的水利工程施工中,互補共生原則要求施工主體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同一個施工過程,對同一種資源利用形式進行優化配置,切實實現水利工程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以水利工程中的土地資源利用為例,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固體廢棄物會占用一定的土地資源,而施工主體的臨時生產生活也需要一定的土地資源。

2.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原則

現代水利工程是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工程,目的是促進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統一性發展,讓自然環境能夠發揮出改善人類生活的積極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所以在具體的水利工程施工活動中,應該兼顧水利工程施工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具體而言就是即改造區域內的水文環境是吸納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利益,同時也要保護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以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為例,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治理區域內的水文環境,使得河流湖泊能夠更好的為沿岸的社會經濟活動服務。建設施工中的水污染問題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相左,所以應該嚴格的控制,在具體施工中應該以挖掘處理池的方式對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以提升模具嚴密性、確保施工機械的完好性措施對施工中造成的施工污染和工程機械污染進行有效控制。

3.優化空間利用原則

水利工程施工涉及的范圍很大,在施工中環境問題的影響覆蓋面較廣,這就要求施工主體在施工設計期間,對空間資源進行優化利用。從水利工程施工的角度和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的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對水利工程的空間資源利用進行合理配置。以水利工程的噪聲污染為例,在水利工程的具體施工活動中,要根據施工場地周圍環境因素的實際,對施工位置的選定進行考量,同時要結合周圍社會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運輸車輛的運輸道路,盡量避開辦公區域、學校,盡量避免夜間施工確保周圍居民的正常休息。這種“以人為本”的水利工程施工空間利用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利工程施工對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

4.循環再利用原則

循環再利用原則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形成的水利工程施工理念,主張從社會經濟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整體出發,對水利工程施工因素進行優化配置。從理論角度來看,如果資源配置主體的視角足夠寬闊,世界上是不存在沒有價值的物質的,垃圾就是一種放錯位置的資源。所以施工主體應該開闊視野從更廣泛的角度對施工過程中的剩余施工材料、施工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循環再利用,例如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活污水就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凈水設施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清潔水資源可以直接放排到自然水體中,也可以直接用于水利工程施工。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可以借助壓力鑄模技術壓成規格統一的硬結體,用于對水體沿岸位置進行處理。循環利用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以上種種,強調的是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環境實際和工程的施工實際來進行。

三、實例分析—紅山窯水利樞紐工程

紅山窯水利樞紐工程師江蘇省重點水利工程,是優化水資源分配環境、防洪抗汛、提升農田灌溉水平的重要水利工程。

1.施工方案設計

在施工設計之初為了保證水利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原計劃依據“低料低用、高料高用”的原則設計兩個原料場,兩個原料場的設計將會引起300戶居民的集體搬遷,并且要修筑運輸公路和必要的橋梁。設計主體運用互補共生性原則對這一施工方案進行了完善,主要的措施內容是將兩個原料場合并,采用兩個料場合并方案,在工程效益方面可節約投資904.75萬元,提高施工效益近一倍;在生態效益方面可減少移民征地并避免了對村民正常生活的嚴重影響,還可以為規劃的旅游業創造條件。

2.廢棄物場地、臨建場地的統一規劃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規模比較龐大,最初設計方案中層設計了三個層次的遞解方案,按照這一設計方案土建機修廠、鋼木加工廠、沙石料場和拌和樓以及機電安裝辦公生活區分別位于,水利工程施工場地不同的位置,相應的工程機械停放位置、水泥等原料的儲存位置和工作人員的生活區域都是分散開的,鑒于這種分散的占地現象,設計主體運用共生互補與時程需求協調等原理,對土地資源占用進行了統一規劃,將土建機修廠和鋼木加工廠,沙石料場和拌和樓規劃到一個區域,不僅提高了相關施工活動的效率,而且節省了占地資金30萬元。

四、結論

水利工程是我國對水資源環境進行優化配置的重要形式,其在施工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與水利工程自身的環境友好屬性相左,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中運用生態工程原理,對施工中的環境破壞問題進行解決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本文從水利工程施工的環境影響、生態工程原理指導下的水利施工原則和工程實證分析,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生態原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應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鑒。

作者:施惠祥 單位:江蘇大豐港建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