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時間:2022-07-07 04:21:15
導語: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生活化能力的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很多,也從多方面,多角度的關注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發展,但是由于教師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培訓,使教學生活化并沒有與課堂完美的結合。因此,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的關鍵是教師教學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能力
1增強教師對教學生活化認知水平
增強教師對教學生活化認知水平,不僅要求教師在思想上重視,還要求教師積極主動的參加新課程培訓。課程培訓是教師探討教學理念,交流教學經驗的平臺,教師要善于利用培訓的機會加深自身對教學生活化理念的理解、領悟。現今,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培訓抱以敷衍,草草了事的態度,使教師培訓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過客”,毫無作用。教師要合理利用新課程培訓的平臺,積極參加培訓活動,交流教學經驗,這樣就能提高教師的教學生活化認知水平。教師對教學生活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保證教學生活化在數學課堂中實現的可能和保證,才能真正的引導學生生活化意識的養成以及數學知識的構建過程,真正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世界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
2提升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
提高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就要求教師要突破教材的框框,合理的利用生活化素材重新組織教材知識。教材是教師主要的教學資料,但是這并不是要教師‘照本宣講’,這樣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意義,如果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材的模式進行上課,那么學生自習就可以達到這個標準,甚至是任何一個非教師者也可以進行講課,教師的責任是在于如何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內在含義,而不只是賦予教材的表面。比如在進行負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第一次見識到負數,對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那么教師可以對這部分知識生活化,首先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知識運用開始進行負數知識的導入,提出問題,例如小明在商店要買2塊錢的玩具,但是身上沒那么多錢,就向小芳借了2塊錢,這時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塊錢,這個欠的,不夠的就用負數表示。通過這個生活情景的引入讓學生明白負數是什么,對負數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隨后再引入比較難的數學知識,鞏固知識,加深對數學概念的運用。選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與生活相聯系的數學內容,可以將比較抽象的,難懂的數學內容,轉化為更為直接的,易懂的,學生更為接受的數學知識,便于學生的利用。同時這樣的轉化也可以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對同樣的情景時回憶起數學課堂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運用的能力,同時也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3加強教師教學生活化實踐能力
加強教師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能力,可以三個方面進行:
3.1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入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能更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春游的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在春游過程中自己準備食物、分配食物、餐具等,進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對平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講解。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景,既能夠形象幫助學生認識錢幣,同比也復習了加法與減法知識,結合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到錢幣的使用,對小學生來說更為形象、有趣。教師也可以通過將‘過家家’(一種兒童游戲)式生活情景劇引入課堂的模式,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加強學生間的互動。比如,在進行平均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互動游戲,給小組長20塊錢要求組長分給小組成員,要求每個成員都是相同的錢,該怎么分?隨后慢慢的增加難度。通過這樣的生活情景劇的設置,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的學習當中,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易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2巧妙運用知識,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進學生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同時也是數學價值的體現。通過教學生活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切身實地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認識到數學在解決生活問題的巨大作用,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價值。例如在學習完《長度的測量》這一節,學生對米、厘米、毫米還只形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測量走一步是多長,半步是多長的游戲,在游戲中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測量長度,同時加深學生對長度的一個具體的感悟。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通過用眼睛看、動手測量,學生逐漸對米、厘米、毫米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性的實物,便于日后學習。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3體驗生活過程,提高學生生活目標: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教師會把書本知識和結論直接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體驗不到數學建構的過程,從而讓數學與生活脫軌,更體會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學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師讓學生‘體驗’數學,在體驗數學的過程,將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解剖式’的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數學形成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更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形成對數學的獨特的情感,從而形成自身的對數學的思考和判斷,進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自主發現數學問題。數學學習中教師要通過關注生活,適時的改變教學的模式,也要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模式映入學生的腦中。讓學生通過關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識,而不僅僅只是書本上呈現的那一種方式,不要讓書本成為學生學習的唯一來源,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空間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構數學知識。例如甲同學想成為飛行員和乙同學想成為收銀員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目標不同,在設計生活化情境時,教師要為每個階級的學生生活服務,讓學生體驗不同層級的生活化。在體驗過程中,甲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用以填充生活實踐;乙同學在體驗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自身所需的知識同時也拓寬了生活視野,使學生更自信的樹立更高的生活目標。讓學生去體驗數學生活的過程,無論學生能否掌握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這都是生活的過程,這也是數學生活化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經歷過體驗的過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學生也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作者:徐愛香 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濰州湖小學
參考文獻:
[1]鄭佳麗.數學生活化,生活化數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105.
[2]李永桃.論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11):38.
- 上一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研究
- 下一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