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中道德教育資源滲透

時間:2022-11-18 10:01:37

導語:小學數學課程中道德教育資源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課程中道德教育資源滲透

【摘要】學科知識是道德理性形成發展的堅實基礎。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科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及教學實際情況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及世界觀是數學就小學的主要工作任務。”客觀上要求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充分挖掘學科特色及教學內容中德育思想為前提條件,將德育教育與小學數學有機結合,實現創造性運用教學資源。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分析其德育缺失現狀,就提出具體的德育教育資源滲透途徑進行深入探究,旨在為相關教師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道德教育;資源滲透

自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以來,著重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及建設者。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及教學實際情況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及世界觀是數學就小學的主要工作任務。”然而,從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水平來看,仍存在著較多問題亟待解決,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傳授學科知識將考試成績視為評估學生學習效果高低的唯一標準。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以充分挖掘學科特色及教學內容中德育思想為前提條件,將德育教育與小學數學有機結合創造性運用教學資源,對于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鑒于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課程中道教育資源滲透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內容

從小學數學教材角度來看,教材內容較為豐富多樣且涉及家鄉變化及祖國建設等方面內容,能幫助學生切身感受到祖國繁榮昌盛、時代變化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巨大成就,以達到樹立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熱情。同時,小學數學教材不止涉及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更涵蓋熱愛科學等方面教育內容,客觀上要求教師結合歷史資料及統計數據開展德育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家的杰出貢獻,激發學生科學求知欲。此外,由于數學實踐應用、數學內在矛盾運動、數學發展及數學發現均蘊含著運動變化、對立統一及實踐第一等客觀發展變化規律。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以數學定律、數學公式及數學概念為切入點不斷滲透德育教育,增強學生思考問題及觀察問題的能力,狠抓問題中主要矛盾,不斷學習解決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數學作為人民群眾日常勞動、生活及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應用工具,客觀上要求數學教師從根源上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及德育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調動其求知欲,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學習動機,進一步增強學生道德素質水平,力求深入淺出開展目標教學。

二、小學數學教學德育缺失現狀

從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道德教育水平來看,大部分教師往往傾向于狠抓數量較少的顯性德育教材中所反應的德育思想,對于數量龐大的隱性德育教材挖掘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存在挖掘不夠深入或忽略挖掘等問題亟待解決,甚至少部分教師過于追求提高教學效率,其教學目標停留于“會寫、會算”等階段,其他內容一概不提。有學者將嬰兒至青春期認知階段劃分為形式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及感知運動階段,客觀上體現小學生認知階段發展差異性。由此可見,德育滲透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認知水平及思維水平為前提條件。然而,從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道德教育水平來看,部分數學教師忽略小學階段學生認知發展階段,難以平衡每個學生間認知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出現教學內容遠遠超過學生認知水平或無法滿足學生認知水平等問題,直接影響德育滲透效果。由于正確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思想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但是部分數學教師過于追趕教學進度且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一味騙取學生學習興趣,完全忽略教學思想及教學手段。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形成自身道德觀念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小學階段所形成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個人未來發展方向。

三、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教育資源滲透途徑

1.理論聯系實際

俗語有云“課本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換而言之數學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即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且適用于生活,數學是解決日常勞動、生活及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將數學教學與道德教育資源相互滲透,提倡學生利用社會調查、資料翻閱及課外閱讀等途徑搜集德育材料獲取教育啟發,并且實時關注數學教育動向,以熟練掌握現代化數學教學理念為前提條件,力求有組織、有目的及有計劃,確保自身教學水平不落后于時展步伐。例如,以小學2年級數學《千克與克》為例,教材中包含大量總結反思、邏輯思考及探索歸納等德育思想,“克與千克”是古人不斷探索實際生活所得出具有邏輯性的名詞。

2.豐富教學活動

相較于以往小學數學教材,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較為廣泛且教學素質相對豐富,教學內容中包含大量德育素材。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加大對于小學數學教材中德育素材挖掘的重視程度,不斷豐富道德教育形式,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生動形象展示道德教育實例,通過組織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及家訪卡等方法激發學生愛家及愛國情懷,以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為前提條件,切身感受價值觀、態度及情感等層面的感染及熏陶,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以小學1年級數學《數一數》及《比一比》為例,數學教師積極引入教學情境及“1+1=2”等算式樹立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理解團結合作概念,通過對比高矮長短認識到個體間差異性進行尊重教育。

3.開展唯物教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學習過程是不斷實踐變化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側重克服單一孤立靜止教學方法的不足,促使學生始終處于發展變化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由簡至繁、由單一至多元參與知識學習過程,充分發揮知識正遷移作用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從根源上認識到數學知識一般與特殊間關系(即任何事物均存在個性及共性呈現辨證統一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數學知識及道德教育間特殊與一般間關系。例如,以小學4年級數學《數學廣角》為例教材內容趨向家庭生活設置喝茶、吃飯及排隊購買等生活場景進行數學計算,著重強調遵守秩序、講文明懂禮貌及尊敬父母等道德思想。

四、結語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小學數學教材以個體與自然間關系為切入點包含大量道德觀念,不止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更能樹立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因此,相關數學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立足于小學數學德育缺失現狀,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德育滲透開展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從根源上認識到數學知識中一般與特殊間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自身示范性工作用,力求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以達到獲取言傳身教教學效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董芳,劉國棟.小學數學教科書中所蘊藏的道德觀念研究———以人教版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2):17.

[2]張秋榮.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注重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15):125.

[3]劉展輝.論如何有效發揮小學數學教學中特有的育人價值[J].亞太教育,2016,(25):8.

[4]劉依群.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要滲透德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48.

作者:王勝利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